10月23日晚,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24日起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同時,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并對符合標準的金融機構額外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10月23日晚,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24日起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同時,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并對符合標準的金融機構額外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值得關注的是,在做出年內第三次“雙降”決定的同時,央行此次還表示將不再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并抓緊完善利率的市場化形成和調控機制。
“這邁出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最后一步。”25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宏觀經濟研究所副主任陳賀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央行此時放開利率管制,一方面是為把握人民幣貶值壓力減弱的契機,另一方面也是為人民幣加入SDR進行鋪墊,“最終將推動國內金融資源的進一步優化配置,給經濟帶來更強的內生力量。”
不過,多位業內專家也表示,由于此次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快于預期,對銀行業來說沖擊不小,而為防止銀行業內惡性競爭影響實體經濟,央行也仍有必要通過窗口指導等間接調控措施指導銀行定價,嚴守風險底線。
關鍵一步
“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首先需要推動的就應是貨幣政策管理框架改革,其核心正是利率市場化。”對于此次央行放開存款利率上限這一改革里程碑式的舉措,陳賀如此表示。
據了解,在人民幣國際化大趨勢下,利率市場化一直是今年金融市場改革的重點,從逐步放開存款利率上浮空間,到存款保險制度的出臺均是在推進改革進程,而此次放開存款利率上限,正是改革中的最關鍵一步。“此次之后,金融政策的調控方式、工具和參照系改革都將來到一個新的起點。”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做了諸多鋪墊,但此次放開上限的決定,還是超出了多數市場人士的預期。“畢竟一年內市場經歷了多次降息,存款保險制度、同業存單又都是剛剛開始實行,此時再度放開利率浮動空間,對市場沖擊較大。”一家國有銀行地方支行管理層人士對導報記者說。
對此,陳賀認為,央行此次選擇放開存款利率上限,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由于美聯儲加息的腳步暫緩,使得未來一段時間內人民幣所承受的貶值壓力有所降低,令利率改革贏得了一個較佳的時間口;另一方面,則是11月IMF將作出人民幣是否納入SDR的決定,此時完成利率市場化的關鍵一步,無疑也是為人民幣增加了一道砝碼。
“而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不僅有利于改變中國‘貿易大國、貨幣小國’的尷尬境地,更可以促進國內經濟回暖速度。”陳賀表示,在三季度經濟數據表現依然不盡如人意的背景下,此舉就顯得頗為重要。
銀行業將遇沖擊
不過,正如上述銀行業人士所說,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的提速,還是給了銀行業較大壓力。
有地方城商行人士就對導報記者表示,利率市場化帶來的息差減小等影響,大大影響到銀行信貸等主營業務,加上宏觀經濟低迷導致的不良資產增加,使得銀行業一直面臨著雙重壓力。此時再放開存款利率上限,對于缺乏客戶、業務規模優勢的中小銀行來說,壓力更甚。
導報記者也了解到,銀行業為應對利率市場化改革,也進行了諸多創新嘗試,如加強流動性管理的靈活度、增加負債、推進互聯網業務等;另外監管層也通過取消存貸比限制等方式,一定程度上緩解銀行的業務壓力。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利率市場化強調商業銀行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獨立性,使銀行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大的自主權和主動權,但同時伴隨著更大的風險。“商業銀行應積極應對,尤其是要不斷提升存款定價能力、資產負債匹配能力、流動性管理能力,并進一步創新產品和服務,改善盈利結構,助推實體經濟發展,為金融消費者提供更好幫助。”
來自瑞銀的分析報告則稱,取消存款利率浮動上限標志著中國在名義上完成了利率市場化,但認為利率真正完全市場化仍需時日。“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打破廣泛存在的‘剛性兌付’、推進國企和金融領域改革、并進一步發展完善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