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動態出現了一些“新常態”,這對金融市場之后的走勢將持續產生影響。
過去12個月間,全球經濟動態出現了一些“新常態”,這對金融市場之后的走勢將持續產生影響。而所謂的“新常態”,主要既是以下兩點:
1. 全球經濟指望舊的增長引擎(新興市場,尤其是中國)來拉動增長根本無望。
2. 金融市場重整旗鼓,且寄希望于各國央行有新的貨幣政策。
然而,最近發布的經濟數據卻絕對糟糕:
1. 中國官方公布的數據,GDP增長7.3%,然而中國電力消費暗示GDP增長最多3%。2015年前8個月,中國鐵路運輸量同比下降10.1%。中國財新PMI數據降至2009年3月來的最低點。所有人都認為世界經濟沒得玩了。8月份出口同比下降5.5%,7月份更是陡降8.9%。(出口占據GDP約30%的比重)
再看日本,2013年4月推出史上最大規模的量化寬松計劃,經濟直到2014年10月才實現增長。這就是凱恩斯主義夢想?
2. 自那以后,日本兩個季度的經濟增長,然而好景不長又開始走下坡路。2015年二季度,日本GDP縮水1.2%,8月份工業生產下降0.5%,7月份下降0.6%,表明日本仍舊處于技術性衰退中。8月份消費價格指數下降0.1%,兩年來首次下跌,暗示日本以重回通縮。
這就是世界經濟老二、老三的表現,他們處于衰退邊緣,那么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呢?
3. 2015年前5個月,美國工業生產也出現了下降,一點也不奇怪。最新的數據是同比零增長。巴克萊研究報告最近披露,美國公司邊際利潤率下降60個百分點。9月份公布的4個PMI數據全部為負。
因此,世界三大經濟體不是已經衰退就是處在衰退邊緣。這三個國家占據全球GDP約29%。在此狀況下,誰要說這三大經濟體的經濟狀況對其它國家沒有任何影響,那肯定是自欺欺人。
如果美國、中國和日本三大經濟體集體一蹶不振,那么可以斷言,新的危機就正在逼近,這一次,各國央行可能就沒有什么招數來應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