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也不乏持續看好債市的人士。中信建投證券宏觀與債券研究團隊首席分析師黃文濤上周便表示,四季度債市調整的概率是存在的,壓力主要源于行為金融學方面的因素。但他指出,“四季度債市調整可能是一次慢牛進程中的插曲,并不改變趨勢。”
中國債市今年從第一季度一直牛到第三季度。6月以來,市場資金從股市中撤離,人民幣在8月面臨貶值壓力,加之在大宗商品和期貨市場低迷,尋求避險的資金只能涌向固定收益市場。當前,債市是否積累了一定調整壓力?持續下行的CPI是否將成為支撐債市的“白衣天使”?
11月10日,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長1.3%,環比降幅為0.3%;10月份的PPI同比降幅為5.9%,環比下降0.4%。10月CPI和PPI均小幅低于市場預期,物價仍然處于較低水平。CPI主要受食品價格影響,蛋類和蔬菜價格環比跌幅較大。一般對債券而言,如果市場預期未來通脹下行,利率和債券的收益率則會下降,債券的價格則相應上升。
不過,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博士指出,“物價仍將維持1%-2%區間震蕩,10月的下滑并沒有改變區間震蕩態勢,不能作為債券收益率下行的支撐。”在他看來,今年以來,CPI因子目前已經不再是中國債市調整的主要驅動力。今年以來的債券市場走勢與基本面的關系并不大,而是由供需、風險偏好或者流動性驅動,因此,區間波動的CPI無法成為拯救本輪債市調整的“白衣天使”。一方面,資金風險偏好上行態勢拐點已顯現,權益類資產優于債務類資產的長期態勢將越發明顯,年底或明年開始將迎來一個全球性的資產配置再平衡;另一方面,預計未來寬財政加碼,城鎮化將對沖老齡化,IPO等融資渠道將放寬,缺資產不會成為常態,債券市場仍將面臨長期的調整壓力。
具體而言,鄧海清表示物價還可能會在明年出現反彈。“對于物價水平需要注意基數效應,去年11月開始物價水平臺階式下降,此外原油價格已經止跌,預計未來物價水平將有所回升,1月可能出現大幅反彈。”
從物價結構來看,主要下跌是第一、二產業物價(食品和工業品),而第三產業是是CPI的上行驅動因素。從十三五規劃的五位一體理念來看,拯救傳統工業并不是政策重點,所以,明年貨幣政策錨越來越脫鉤PPI跡象會明顯。
此外,美聯儲加息也可能是使得中國債市收益率出現拐點的因素之一。鄧海清指出:“美聯儲12月加息幾乎是確定性事件,根據全球貨幣政策周期同步性,如果中國政府不愿意看到人民幣出現大幅貶值或與資本帳戶開放背道而馳,中國央行貨幣政策明年持續大幅寬松的空間受限。”
近期,中信建投債券分析師董暉也指出,“債券從一季度一直牛到三季度,積累了一些調整的壓力,這部分資金很有可能出現短暫切換,這可能會對資產管理型機構的負債帶來一些不穩定的因素。流動性對公司債的投資價值帶來比較大的隱憂,而且從機構的需求來看,也逐漸從公司債轉向了一些相對長久期的金融債的配置,投資者可以適當地在市場上進行一些調倉的操作。”
截至上周,由于股票市場回暖,債券市場蹺蹺板效應明顯,面臨短期調整。 銀行間、交易所利率都有下滑。質押式國債回購1天、7天、14天和21天利率分別上升 204BP、65BP、51.5BP和-4BP。國債收益率也全線上升。國債期貨也是大幅跳水,10年期國債更是差點錄得5個月來最大的周跌幅。
當然,目前也不乏持續看好債市的人士。中信建投證券宏觀與債券研究團隊首席分析師黃文濤上周便表示,四季度債市調整的概率是存在的,壓力主要源于行為金融學方面的因素。但他指出,“四季度債市調整可能是一次慢牛進程中的插曲,并不改變趨勢。”
針對IPO對于資金的分流,黃文濤也指出,“新的打新制度會降低中簽率和打新回報率,降低其‘無風險高收益’屬性的吸引力。其次小盤股無需詢價,打新存在較大的損失風險。第三無需預繳款,這會大大降低貨幣市場的波動率和中樞,有利于債市。”
招商證券孫彬彬則建議,在債市方面要適度謹慎,維持短久期、擇杠桿操作。“通脹水平連續下滑,反映整體需求依然偏弱,但是否打開再次降息空間仍需觀察穩增長政策對需求的拉動效果,未來貨幣政策對沖意味更濃,短期內更需關注債市面臨的資金流出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