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在2015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稱,“不能過度放水,妨礙市場有效出清。”雖然在10月份最近一次的雙降中,央行也曾有類似表態:要把握好調控力度,既要防止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總需求的慣性下滑,又要防止債務率過度上升導致杠桿率過快提高,但如是明確提出“不能過度放水,”對央行而言還是第一次。
日前,央行在2015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稱,“不能過度放水,妨礙市場有效出清。”雖然在10月份最近一次的雙降中,央行也曾有類似表態:要把握好調控力度,既要防止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總需求的慣性下滑,又要防止債務率過度上升導致杠桿率過快提高,但如是明確提出“不能過度放水,”對央行而言還是第一次。
細究之下,在PPI出現43個月的負增長、CPI雖有所降低但仍保持在1%以上正增長的情況下,一方面,說明傳統工業產品價格持續下降、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回落的影響,反映我國消費需求大體穩定,人工成本、服務業價格等具有一定剛性,房地產價格等還在上升,并有可能向其他領域傳導,物價運行呈現出更加復雜的結構化特征;另一方面,PPI與CPI的缺口持續擴大,反映國民經濟的結構性失衡較為嚴重,以及經濟增速存在進一步下行風險。須知,前述缺口越大,消費終端價格的上漲對傳統工業發展的擠壓便愈發嚴重。
而傳統工業產品價格在長達43個月的負增長壓力下,仍未真正展開去產能的進程,這與金融、稅收、地方GDP至上等相關掣肘因素有著極大的相關性。
從今年國企資產和負債明顯上升、財務費用增速亦很明顯的情況可見,國有企業不僅沒有去杠桿,反而加杠桿的現象十分突出。之所以如此,主要因素之一是與之相關的債務規模太龐大了!到底有多大?10月21日財政部網站的消息顯示,今年1~9月國企利潤降幅從1~8月的6.6%迅速擴大至8.2%。與此同時,國企負債總額已經超過77萬億元,同比增近20%,增速高于資產增速逾2個百分點,尤其9月份單月債務激增近6萬億元。分析表明,國企結構整體偏“重”、工業以重工業企業為主,上述的77萬億元負債大部分應屬重工業企業,更為驚人的是,債務增速超過資產增速2個百分點。在目前企業債務占GDP比重已高達160%的背景下,這種債務的失速增長給金融系統帶來巨大的風險隱患。
筆者揣測,央行應是看到國企債務大增以及難以有效去除過剩產能的風險,而宣示“不能過度放水,妨礙市場有效出清”的表達。
且將目光展開來,在近期一系列美聯儲高層鷹派言論和亮眼就業數據的作用下,美聯儲加息前景日漸明朗,圣路易斯聯儲主席日前表明,12月加息可能性接近80%。在此刺激之下,美元指數連續走強至接近100點高位,非美貨幣對美元匯率普遍下跌。
美國加息節奏漸近,而我國外儲下降、資本外流現象時現、前期央行持續放水,使人民幣面臨很大的貶值壓力。而國際市場今年8月對人民幣升值預期發生變化后,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防止過度貶值,成為中國央行的一個重要任務。所以,人民幣不能過度放水,也成為央行當下要把握的貨幣政策。
由是觀之,央行需要堅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別無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