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此令人窒息的環境中,歐元只有朝一個方向走:那就是下跌。
德國目前正身處“嚴酷寒冬”,因歐盟就債務結構、預算和利率等焦點爭得不可開交,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手頭上有處理不完的棘手問題。
現存的多個領域的分歧和各種“內部較勁”營造著政治和經濟的不確定性:法國和德國將在2017年舉行大選,英國有潛在的退出歐元區的風險,歐洲央行(ECB)的量化寬松政策的實施等等。
金融市場當前認為,美聯儲幾乎不可避免地將在12月16日結束的貨幣政策例會上加息,相關預期將壓制歐元/美元進一步走軟。歐洲央行可能會逐漸意識到他們需要弱勢歐元的程度遠比自身意識到的更高,這將是推動通脹重回2%適宜水平的關鍵。
不只是對歐元區的沖擊,默克爾的國內施政已造成廣泛的國際影響,她對于移民政策“敞開大門”的戰略遭到了無情地反對聲浪。即便是長久的支持者也認為,默克爾錯估了移民政策對于德國福利和政策系統,以及就業創造機能的影響。
默克爾并沒有受到即刻的反對,不過她最為強悍的基民盟副手,內務部長托馬斯·德梅齊埃(Thomas de Maizière)以及財政部長朔伊布勒(Wolfgang Sch?uble)近日都在提出反抗的聲音。
默克爾正當盟友——社民盟頭號人物經濟部長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數日前宣稱,他將在2017年秋季起來反對默克爾,確認了現在的盟友將很快翻臉成為對手。默克爾的前任施羅德(Gerhard Schr?der)在論及移民配額政策時說,默克爾有心這么做,但卻沒有實際計劃。
很多政治觀察家認為,默克爾是具有冷靜頭腦的領導人,行事之前會深思熟慮,但她10年總理生涯中也有一些不假思索的行動失誤。
包括在2008年10月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倒閉后,默克爾宣布為所有銀行儲蓄擔保,然而此舉沒有任何法律后盾。而她在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后“愚俠”式地關閉德國的核能事業,非常突兀地顛覆了原有的縝密計劃。
柏林的政策公信力也受到攻擊,大眾柴油排放丑聞,德國的應對方式讓人無法信服。而德國倡導的控制預算赤字思維也受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乃至法國的反對,而希臘作為最為敏感的債務國也在其列,希臘也將在未來數周內重訂歐盟債務框架。
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Jens Weidmann)對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12月3日決議決定發起新的攻擊,因央行可能會延長每月60億歐元購債行動的期限,或者將已為負值(-0.2%)的存款利率進一步下調。
魏德曼主張物價低迷的主要原因是油價低落,歐元區其實并未受到通縮威脅。后續歐元區動蕩的爆點可能來自英國的歐盟成員國身份,在2016或2017年公投之前,這也將是法國可能反對德國觀點的潛在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