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推動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改革進程,就必須有一定的風險容忍度。
10月底,國家外管局公布數據顯示,9月銀行結售匯逆差6953億元,較8月擴大了4208億元,已連續三個月逆差且創出六個月以來最大規模,資本外流跡象明顯。
由此引發的,是坊間對資本項目可兌換這一改革舉措的爭論更甚。有觀點認為,改革可能引發短期資本大規模流入流出,沖擊匯率和利率,進而沖擊金融穩定和實體經濟,還可能因短期外債大幅增長而導致幣種和期限錯配等風險,必須謹慎推進。
但是,改革卻不能因噎廢食。要推動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改革進程,就必須有一定的風險容忍度,那種試圖在各項條件都充分具備之后再來推動改革的設想,是不現實、也不可能的。
中國當前正處在全球經濟再平衡的洪流之中,恰應利用這一“窗口期”,盡快結束國內各種形式的金融管制,以市場化導向的金融制度體系為目標,最終從大國經濟走向強國經濟。
“窗口期”不容錯過
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復蘇的分化導致全球經濟格局出現了調整:一方面,以歐美為主的發達經濟體復蘇緩慢,存在一定不確定性;另一方面,以中國為主的新興市場經濟體保持了較快的增長,為世界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凸顯。
眼下,中國已是GDP高達10萬億美元的巨型經濟體,占據全球第二的重要位置,盡管近期GDP增速有所下行,但仍保持了7%左右的較高水平,仍遠高于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速。一定程度上,全球經濟再平衡為中國金融的改革開放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機遇,中國應該充分利用這一“窗口期”,盡快結束國內各種形式的金融管制,形成市場化導向的金融制度體系,積極推進利率和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穩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其重要意義在于,資本項目可兌換作為中國經濟、金融改革開放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將會成為一個新的制度變量,對于解除國內金融壓抑,促進資源合理有效配置,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將起到實質性的推進作用。
風險不可不防
一直以來,人們對于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最大顧慮,就在于其可能帶來的風險。概括而言,風險或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跨境資金尤其短期資本大規模流入流出,對匯率和利率產生影響,進而對一國的金融穩定和實體經濟發展造成影響;其二,是外債尤其是短期外債大幅增長,出現幣種和期限錯配的風險;其三,是跨境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可能會放大金融風險。
對此,有關部門應該秉著認真、客觀的態度,不放大風險也不忽視風險。
首先,要認真客觀地分析和評估可能面臨的風險,對風險影響進行一定的測算,并提出有效化解或減緩風險的政策措施。
其次,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進程中,要切實做好相關工作的深入研究和協調,如資本項目可兌換與匯率、利率市場化的關系,與跨境資本流動的關系以及與國內金融監管和政策協同之間的關系等,還要研究如何把控金融衍生品管制的放松節奏,對具體風險進行具體評估等操作性問題。
再次,是在實現了資本項目可兌換之后,要保留必要的手段和工具,構建起三個層次的風險防線:一是提升匯率市場化水平,通過擴大匯率浮動區間來增強匯率彈性,并通過匯率的雙向浮動來“熨平”跨境資本的流動;二是實施“托賓稅”或無息準備金等稅收、準稅收手段,抑制短期資本的大規模流動;三則是實施臨時性的資本管制措施,例如在國際收支出現嚴重失衡時,對跨境資金流動和匯兌進行必要的管制。
必須指出的是,資本管制措施并不足以應對資本項目可兌換所帶來的風險,更不可能確保國家金融安全。
事實上,資本管制盡管擁有一定的短期效果,但長遠來看,管制效果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步降低,僅適合為宏觀經濟改革和政策調整提供“緩沖”時間。并且,國際經驗也顯示,僅依靠資本管制這單一的政策工具,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資本流動管理所帶來的問題,唯有依靠宏觀經濟政策和結構性改革,依靠宏觀審慎管理、利用外資以及匯率、利率市場化等政策,輔以資本管制手段,才能既治標又治本。
因此,一味地試圖通過各種資本管制措施來保護市場主體,不但起不到預期效果,還可能造成無效的資源配置和新的市場扭曲。
面對風險,關鍵還在于提高市場主體的自我風險控制和管理能力,尤其銀行等金融機構須提高管理資產負債表風險的能力。
改革應允許試錯
需要指出的是,在認識到風險的同時,也不能一味地擴大風險可能帶來的影響,否則改革就會寸步難行。
改革終須付出成本和代價,要推動資本項目可兌換,就必須有一定的風險容忍度,那種試圖在各項條件都充分具備之后再來推動改革的設想,是不現實也不可能的。
因而,改革應允許有試錯的過程,并逐步建立起有效的承諾機制。
承諾機制,一方面是研究制定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并根據國內宏觀經濟、對外開放以及金融市場現狀等實際情況,動態地進行修正和調整。期間,路線圖和時間表可適時對外公布,既能增強國內外對中國金融改革開放的信心,又能將此作為中國政府的一個承諾機制——承諾中國將根據經濟和金融改革與發展的現狀,采取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穩妥有序地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另一方面,資本項目可兌換包括交易環節和匯兌環節的改革,改革內容涉及到方方面面,風險也輕重不一,且大多無應對經驗可循,因而試錯的過程能更積極穩妥地推進改革前行。
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將改革成果常態化、持續化,即一旦宣布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之后,中國除發生國際收支危機外,不可重新啟用已取消的資本管制措施和限制性條款,且對于仍留存的資本管理內容只能減少、不得增加。此外,有關部門后續對任何措施或限制的調整,都須保持一定的透明度。
這對于改革操刀者而言,除了要縝密、細致地設計改革方案,將風險控制在一定容忍度之內,并擁有切實有效的應對措施,還需要足夠的勇氣和魄力,來打破現有藩籬、迎接未知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