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國之寶也,民之所憑也”明代馮夢龍此言,道出了信用對于一個國家及個人的重要性。在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中,“信用”二字也占據了至關重要的地位。
2015年11月16日,首屆京津冀信用體系合作共建研討會在京召開,北京、天津 、河北三地共同發表了《京津冀社會信用體系合作共建宣言》,并簽署《京津冀社會信用體系合作共建框架協議》。在全國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兩大浪潮下,此舉的意義顯而易見。
探索
經濟發展亟待市場信用基礎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在研討會上言明:“經濟發展亟待夯實互信互促的市場信用基礎,社會治理迫切呼喚平等公正、誠信友善的信用環境。”
可以說,信用已經融入到市場經濟的方方面面。個人信用評級將對信用卡額度、銀行貸款額度等業務產生影響。而隨著信用市場的發展,它還將更加廣泛及深入地影響到生活的其他環節,例如消費、出行。法院判定的“失信被執行人”將被限制高消費、無法乘坐飛機出行等,而某商業信用評級分數高的個人則可以享受優先乘機、部分國家免簽等優待。
對企業來說,信用等級也被提升至評價體系中十分關鍵的環節,甚至有專家提出“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一說。在國內多地構建社會信用體系的探索中,普遍采用了企業“紅黑榜”制度,守信企業進行業務拓展時有政策支持、資金傾斜,而失信企業、不良企業將遭遇“融資難”、“處處碰壁”。
實際上,各地在地區聯動推進社會信用體系的工作上,也涌現出了一些經驗。例如,在長三角地區,正逐步實現區域間的人力資源、社會認證、信用評級互認;珠三角及福建等地建立了“泛珠三角九省區信用體系”,同樣簽署了共建協議,涉及和涵蓋范圍十分廣泛。“可以說,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正處于快速發展、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連維良表示。
創新
打破區域分割實現信用數據共享獎懲聯動
不過,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推進過程中,仍然遇到了一些難題:地方政府信用信息公開度不夠、公開數據標準不統一等。這些難題主要針對信用市場,由于信息的缺失和含糊,市場、機構對個人和企業“守信、失信”的判斷難免不盡準確,進而導致獎懲標準也不易統一。
在京津冀信用體系合作共建研討會上,北京市副市長隋振江提出了三點意見:一是加強信用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建立以信用為核心的新興市場監管機制;三是建立京津冀統一的信用體系。“要推動政府部門公共數據資源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建設統一的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平臺,構筑區域統一的信用體系。”他說。
這些觀點在《京津冀社會信用體系合作共建宣言》中得到了體現。根據宣言,北京、天津、河北將從6方面構建合作機制,包括了建立相對統一的信用制度、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機制、構建信用獎懲聯動機制等。換句話說,就是三地今后將依照同一個信用數據庫,根據比較統一的立法和制度,對企業進行本地區乃至跨地區信用獎懲。
可以說,京津冀攜手推進區域社會信用體系合作共建,簽署協議、發表宣言,既落實了國家戰略的要求,又順應了區域協同發展的客觀需要,必然在支持和助力區域發展中大有作為。這一做法,無疑為全國提供了一個可參考可復制的樣本。
專家論劍
龍信數據董事長兼首席數據科學家李鈺:
未來社會的信用管理體系將發生根本性改變
我們從個人信用、企業信用到政府信用都需要大數據的支撐。我國傳統上的信用管理模式,主要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多數的信用信息資源是在整個政府監管過程中保留下來的。未來隨著數據時代的到來,整個社會的信用管理體系將發生一個根本性的改變。我覺得數據開放是非常重要的,隨著政府信息的公開,隨著社會服務中介機構的參與、互聯網企業的參與,將來我們的信用是互動的局面。過去的監管是政府監管,未來是我們所有公眾參與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情。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吳晶妹 :
建立信用資產交易中心讓信用資本可交易
信用是獲得信任的資本、是財富、是價值,它和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密切相關。我們應該建立一個信用資產的交易中心,你有多少信用資本,就可以融多少資,可以簽多少商業合同。在這個信用資產交易中心交易,把你的信用資本拿出來進行變現,例如對輕資產中小微企業信用資產定價,計算出它們的信用資產是多少,綜合信用資產多少,單項信用資產多少,直接拿到交易所,以標準化合同進行買賣,實現流動性周轉。簡單來說,就是要讓信用資本可以交易、可以流通、可以融資、可以商務合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