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十一月,最熱鬧的當屬“雙十一”啦,一個原本帶有戲謔和調侃味道的節日,在電商造勢和廠商追捧之下,幾乎變成了一場全民消費狂歡。即便是堅守線下的店商也難以獨善其身,紛紛掉轉刀鋒一起“肉搏”,并不僅僅是為了賺“幾聲吆喝”。
這個十一月,最熱鬧的當屬“雙十一”啦,一個原本帶有戲謔和調侃味道的節日,在電商造勢和廠商追捧之下,幾乎變成了一場全民消費狂歡。即便是堅守線下的店商也難以獨善其身,紛紛掉轉刀鋒一起“肉搏”,并不僅僅是為了賺“幾聲吆喝”。
從早前蘇寧高調發起的“平京之戰”,再到天貓和京東之間的“口水戰”,以及那場堪比春晚的“雙十一”晚會,都將這一節點推上了風口浪尖。不斷刷新歷史紀錄的銷售數據,在刷爆我們眼球的同時,是否也該刷醒我們的腦袋?
幾乎是一夜之間,有關雙十一的話題不斷刷屏,有驚呼贊嘆的,也有鄙睨不屑的,更有直潑冷水的。有人斷言電商的銷售業績已然觸及天花板,有人則直陳電商的非理性價格競爭,對電商市場暗存的假貨現象也不忘“挖苦”上幾句。如此“出氣”,看上去似乎頗“解恨”,但卻“無可奈何花落去”。
這些所謂的“冷思考”,在電商逐年飆升的銷售業績前,多少都顯得有些蒼白無力。僅僅一個雙十一,其銷售額便從6年前的5000萬元,翻漲至去年的571億元,再到今年的921億元,這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和神話。到不到頂自然不好信口輕判,畢竟電商們都還在深挖廣闊的農村市場,不經意間或許就再次“刷新”啦!
至于價格方面,消費者對這一點永遠敏感,因為誰都渴望價廉物美。反倒是有關電商價格的指責與質疑,恰恰暴露了實體零售的弊端,別以為租個大物業,再分包若干個小鋪商,就是成本高企、貨物高價的理由,消費渠道多元化后,精明的消費者對此并不買賬。
別以為消費者很傻很天真,其實人家就是喜歡線上消費、樂于享受配送到家的消費快感,以及那么一點點“小恩小惠”,一切都原本無可厚非。所以對于這一場熱鬧的電商盛宴,尤其是新興的消費模式,并沒有大潑冷水的必要,是殘局還是勝局最終將由時間和市場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