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長春市的劉阿姨在一家銀行辦理高息存款,可到期后發現存款變成了一份分紅保險 ,收益損失千余元。昨日,記者跟進調查,保險公司同意將利息損失補償給劉阿姨。
5年前,長春市的劉阿姨在一家銀行辦理高息存款,可到期后發現存款變成了一份分紅保險 ,收益損失千余元。昨日,記者跟進調查,保險公司同意將利息損失補償給劉阿姨。
報料:5年后發現自己買了保險
劉阿姨家住農村,常年在長春做保姆,每次發工資都會立即存進銀行,“我以為銀行是最保險的地方,沒想到竟然被騙。”她說。
2010年10月25日,劉阿姨有一筆2萬元的存款到期,她來到東風大街一家銀行準備轉存定期。當時窗口排隊的人很多,一位工作人員主動詢問她想辦什么業務。得知劉阿姨想辦定期存款,工作人員稱,銀行最近開展了一項新業務,相當于定期高息存款,保證收益比定期存款利息高,而且還有分紅。只要辦理新業務,就可以立即拿到1200元的分紅。出于對銀行工作人員的信任,劉阿姨辦理了這項業務。
當時工作人員讓她簽字,“我問他們填的是什么?他們說這是正常手續。”劉阿姨說,自己只上過兩年小學,只認識自己的名字,簽字后,銀行給了她一個存折和幾張單子。臨走時,工作人員還一再叮囑她,這筆錢5年內不能取走,否則就不能給這么高的利息。
直到今年10月初,劉阿姨和一個鄰居聊天提起此事,當她把存折拿出來,鄰居才發現這是一份保單 .
質疑:比銀行利息少1600多元
10月19日,劉阿姨找到這家銀行,工作人員告訴她,這筆錢確實買了保險,到期后可以到保險公司去領錢。“我這時才發現自己被騙了。”劉阿姨說,保險到期后存折里只有22532.38元,其中兩萬元是本金,按照2010年該銀行5年期存款利率4.2%計算,2萬元整存整取的話,5年期的存款利息應該是4200元,現在少了1600多元。劉阿姨認為,工作人員隱瞞高息存款其實是分紅保險的實情,要求補償利息損失。
劉阿姨多次找到銀行要求賠償損失,工作人員表示可以額外補償劉阿姨幾百元錢作為安慰,但遭到拒絕。隨后銀行工作人員帶著劉阿姨來到保險公司協調,保險公司稱負責人外出旅游 ,要到11月20日才能給答復。
劉阿姨認為銀行和保險公司在推脫責任,因此向本報投訴。
跟進:保險公司補償全部損失
據銀行有關負責人曲先生介紹,劉阿姨購買的分紅保險是銀行代理的保險理財產品。據他所知,保險公司對劉阿姨做過回訪,并且進行了電話錄音,劉阿姨不可能不知道保險的事。
曲先生表示,2012年和2013年金融市場波動,一些投資項目收益不理想,投資者的分紅收益可能低于同期存款利息,這屬于正常現象。而銀行柜員在銷售產品時是否隱瞞和誤導過劉阿姨,與保險公司無關。如果劉阿姨存在異議,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11月18日下午,經過記者介入采訪,銀行和保險公司經過協商,考慮到劉阿姨年紀大,對保險理財不太了解,保險公司同意將1600多元的利息損失補償給劉阿姨,預計一周內到賬。
專業人士提醒,當有銀行工作人員介紹“高于銀行同期利息”產品時,一定要問清楚是儲蓄還是保險,以防誤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