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外國投資促進中心主任羅志松表示,高端制造業是上海新的引進外資方向。
日前,在由上海市外國投資促進中心主辦的“‘中國制造2025’對話德國‘工業4.0’”研討會上,來自上海和漢堡市的制造業專家就如何加速“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轉變議題展開了討論。
上海市外國投資促進中心主任羅志松表示,高端制造業是上海新的引進外資方向。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數字化工廠集團及過程工業及驅動集團業務拓展經理戴霽明在研討會上表示,德國的“工業4.0”更注重對整個流程的思考,包括如何縮短產品上市時間、提高生產的靈活性以及效能等,而中國的制造現狀仍然處于需要嚴格把控產品質量的階段,在實現“工業4.0”的道路上還有不少挑戰。
除此之外,不管是中國還是德國的專家,都認為未來的制造業不會是“無人”的景象,而是“少人”以及人機合作的現場。
新時代機器人副總經理周朔鵬認為,有些核心工藝用機器人替代的成本過高,并不適合完全“無人”。而未來的改造也并非為了“無人”而無人,目的都是為了讓投入更有價值。
德國漢堡大學教授、機器人專家張建偉就曾稱,未來的智能工廠并非無人工廠,而是需要人和機器更密切地協作。傳統工業機器人和工人的工作空間通常是隔離的,新一代工業機器人則要具備柔性、安全、易操作等特點,同時達到高速和精確,這在技術上是很大挑戰。
對于人機協同的問題,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機器人與自動化部門負責人帕特里克·施瓦茨科普夫提出,工業4.0時代,機器人除了實現高度互聯以及借助物聯網技術靈活地與其他設備交流之外,機器人的移動能力和與人協作的能力也必須加強。
在戴霽明看來,除了嚴控質量之外,確保生產過程中的安全也是中國制造業未來的重中之重。恩智浦半導體公司德國分公司首席代表Wolfgang Rosenberger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強調,對于物聯網以及整個工業4.0系統來說,安全性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在搭建整個系統之初,就必須把安全的因素設計進去,而不是設計好整個系統之后再把安全因素添加進去。
“工業4.0”是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在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提出的概念,描繪的是繼蒸汽機的應用、規模化生產和電子信息技術等三次工業革命后,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它意味著將人、信息、物體相連接,機器進入到統一的智能化網絡中,可以自動調試生產流程、節奏,自動地修復故障,以更智能、更個性化的方式制造產品。中國制造2025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德國“工業4.0”的思維。
2014年10月10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德國期間,中德雙方發表《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宣布兩國將開展“工業4.0”合作,這一領域的合作不僅將成為中德未來產業合作的新方向,而且也被視為推動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劑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