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次降息后,“寶寶”類貨幣基金收益率紛紛“破4”甚至“破3”,各種理財產品也同樣難逃收益下跌的命運。不過,記者注意到,理財型的保險產品預期收益率仍保持在5%、6%甚至7%以上,成為不少理財平臺的明星產品,往往一上線就被投資者搶購一空。
在多次降息后,“寶寶”類貨幣基金收益率紛紛“破4”甚至“破3”,各種理財產品也同樣難逃收益下跌的命運。不過,記者注意到,理財型的保險產品預期收益率仍保持在5%、6%甚至7%以上,成為不少理財平臺的明星產品,往往一上線就被投資者搶購一空。
不過,在堅挺的收益率背后,面對費率與利率的夾擊,保險公司是否走在瀕臨“利差損”的路上?對此,業內人士指出,短期來看保險公司出現利差損的可能性不大,但長期潛在利差損風險或上升。
保險理財收益率堅挺
在本輪利率下行之際,放眼理財市場,似乎只有保險產品獨善其身,維持堅挺的收益率。
在京東金融定期理財產品頻道,某壽險公司多款投連險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在6%以上。在騰訊旗下理財通平臺,另一壽險公司兩款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以上的投連險產品,在兩天內被搶購一空。微眾銀行APP此前推出的預期收益率7%的產品,也是一家養老險公司推出的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方面,據銀率網的統計數據,11月7日至11月13日累計發售的700余款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4%,環比繼續下降。從收益區間看,大多數產品預期水平在4%到5%區間;預期收益率超過6%(含)的產品僅有1款,88款產品預期收益率在5%(含)到6%區間,506款產品預期收益率落在4%(含)到5%區間,133款產品預期收益率落在3%(含)到4%區間,20款產品預期收益率低于3%。
在理財平臺的貨幣基金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已經紛紛跌至4%以下,跌破3%的也不在少數。昨日,記者看到余額寶最近7日預期年化收益率只有2.805%。
短期出現利差損可能不大“雙降”導致理財市場一片慘淡之際,理財型保險產品憑借其堅挺的收益率吸引了無數投資者。然而,多位業內人士卻認為,這給壽險行業的資管帶來了挑戰,利差的損失或難以避免。畢竟,壽險行業正面臨資產和負債兩端的夾擊;在負債端,資金成本不斷上升,而在資產端,擺在面前的環境卻是低利率、資產荒、項目荒。
此前,面對記者提出的利率下行且產品費改的趨勢下壽險出現利差損風險的概率有多大的問題時,中國人壽副總裁、總精算師利明光曾表示,從保險業能夠見到的回報以及對于未來回報的預期,以及保險監管的準備金政策要求看,傳統險費改新產品的利差損風險還不大。
另有業內人士分析道,從負債端看,年內多次降準降息,增強了保險產品相對于理財產品的競爭力。在低利率背景下,流動性寬松、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下降,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雖已提升,保險公司推出高收益產品動力不強。因此,保險公司最低保證利率的提高理論上將加大長期的潛在利差損風險,但短期保險公司出現利差損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