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開局在即,海南將全力做好生態和海洋兩篇大文章,把環境和海洋優勢變成現實競爭力,以“綠色崛起”和“藍色崛起”助力國際旅游島建設。
“十三五”開局在即,海南將全力做好生態和海洋兩篇大文章,把環境和海洋優勢變成現實競爭力,以“綠色崛起”和“藍色崛起”助力國際旅游島建設。
――堅守綠色產業釋放生態紅利
今年11月7日,海南昌江核電站一號機組實現并網發電,海南從此邁入核電時代。據了解,昌江核電一期工程每年可為海南提供100億度電的清潔能源供應。
“近幾年海南的發展之路體現了對生態的堅守。”海南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表示。從“綠化寶島”大行動、推廣清潔能源、建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到產業和項目選擇上堅持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標準……海南省推行“綠色崛起”戰略,堅守生態底線,實現科學發展已成共識。
依托良好的生態本底,海南正在逐漸打造獨具特色的綠色發展模式。最近,海南省專門研究布局了互聯網、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會展業、醫療健康產業、金融服務業等12大產業,為“十三五”海南經濟發展換上新“引擎”。
科學謀劃產業結構正逐步釋放生態紅利。海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毛超峰說,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海南保持了穩中向好、穩中有升的發展勢頭。今年前三季度,海南省地區生產總值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比增長8.2%。
――3.4∶200 求解陸海發展不等式
陸地面積僅約3.4萬平方公里,而管轄海域面積高達200萬平方公里,占全國海域面積三分之二。長期以來,重陸輕海的傳統理念讓海南這個陸地小省一直被視為“經濟洼地”。“海南島沿岸缺少船舶維修服務,我們的公務船維修甚至要返回廣東、江蘇的造船廠,路程遠,成本高。”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張軍說。
直面陸海發展不均的現狀,海南省先后到多個沿海兄弟省份“取經”,在國家海洋強國的戰略背景下,海南省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海洋強省的決定》,將堅持陸海統籌、綜合開發,建設三沙、完善基礎設施等放在突出位置。
“海南省發展海洋經濟,后發優勢明顯。”張軍說。今年1月,斥資2.9億元建造的“三沙1號”交通船交付使用,南海的交通補給和公務執行能力進一步提升;“海洋石油981”鉆井平臺實現南海“首鉆”;海南陵水海域探明日產5650萬立方英尺的天然氣田;海洋漁業產業結構正由偏重捕撈向深遠海捕撈與養殖相結合轉變,積極布局西南沙網箱養殖。
三亞至西沙旅游航線已于去年9月2日正式起航。海南還加快構建海上旅游經濟帶,積極發展郵輪產業,允許境外郵輪公司在海南注冊設立經營性機構。
今后幾年,海南省將圍繞南海資源開發服務保障基地和海上救援基地兩大國家定位,努力向“海洋強省”沖刺。根據規劃,到2020年,海南省海洋生產總值要達到2862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35%以上。
――“多規合一”改革探索可持續發展新路
在業內人士看來,正在海南試點的“多規合一”改革,是實現海南陸海統籌、“兩個崛起”的“黏合劑”。深化多規合一改革可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助理夏鋒說,由于海南市縣分割分治的行政體制和混亂的規劃,不僅造成了資源過度開發,而且加大了相鄰市縣間、上下游間生態環境治理的難度。開展“多規合一”改革,能實現統一生態布局和環境治理,創新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從海南的基本省情出發,劃定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實現工業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聚發展,實現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
據了解,海南省已初步完成了《海南省總體規劃》的編制,劃定了生態紅線,合理確定了城市發展邊界線,明確了功能分區和產業布局,分門別類制定了詳細的區域管控措施,初步構建了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