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林:清華股災報告沒觸及中國股市本質問題】這份“報告”有避重就輕之嫌,沒有觸及中國股市長期存在、并在股災中集中爆發的本質性問題,也沒有觸及中紀委對若干證監會官員的查出所暴露的問題。
當市場經過了穩定階段、自我修復階段,進入重建階段時,許多投資者都在問:難道罕見的股災真的就這樣過去了?管理層總結出股災什么經驗和教訓?防范今后股災再次發生的制度、措施和對策是什么?
我認為。這些都是重建階段必須正視的問題。若得不到妥善解決,重建股市也將成為一句空話。
1、清華研究院對股災的“報告”尚顯不足。
11月19日,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首次向社會公布了對本輪股災的18萬字研究報告——《完善制度設計,提升市場信心——建設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資本市場》(以下簡稱“報告”)。研究院聯席院長吳曉靈在論壇上做了主旨發言,談了“報告”總結的股災的五個原因:
第一、杠桿交易過度、無序以及監管不完善,放大了資金式的缺陷。
第二、多空機制不均衡,失去了市場自我平衡的能力,造成單邊上揚和單邊下跌。
第三、股市缺乏有效的熔斷機制,漲跌停板制度,影響了市場的出清。
第四、新股發行制度的缺陷,造成打新資金樂此不彼,對股市交易產生短期沖擊。
第五、投資者結構不合理,散戶化傾向嚴重,追漲殺跌。
但是,這份“報告”有避重就輕之嫌,沒有觸及中國股市長期存在、并在股災中集中爆發的本質性問題,也沒有觸及中紀委對若干證監會官員的查出所暴露的問題。
在我看來,導致股災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三個:
第一、管理層中存在犯官勾結、貪污腐敗、權錢交易、狂撈通吃的現象。
從已被抓捕的分管機構部、股災中擔任救市指揮總指揮的主席助理張育軍,從獨攬13年新股發行大權的副主席姚剛,從稽查總隊副總隊長習龍生,以及已經被查處的主管發行部、機構部、監管部、法律部的若干司一級貪官所暴露的問題和罪行看,這些操柄著億萬股民利益和生殺大權的要員,從來就把投資者的利益當做兒戲,而把公權變為私權。
最典型的是長期以來搞擴容大躍進,使擴容的速度、力度,遠遠超過市場的承受度,導致中國股市熊冠全球6年。例如去年3月,新股發行暫停期間,證監會明明在對申報企業進行財務審核,但證監會副主席姚剛卻擅自公開宣稱“3月底就可以發行新股”,遂導致股市暴跌,隨后再由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出面辟謠。現在終于真相大白,證實了當時很多投資者的猜測。原來他是拿了申請上市企業的錢財,所以才迫不及待地想提前發新股。
可以說,個別重要官員在權力和資本的關系上扯不清,甚至上下、內外互相勾結,謀取私利,把水攪渾,掩蓋罪責,逃避制裁,這才是導致本輪股災的最根本原因。近中紀委巡視組進證監會,并動了真格,似印證了這一點。
第二、權威媒體不恰當地宣傳狂熱輿論。如“4000點是牛市的新起點”,“估值只在半山腰”等。由此引發了大量的投資者,尤其是大量新股民,蜂擁進場搶盤,場外配資盤和場內融資盤瘋狂地加杠桿,推高股價。遂造成了瘋牛不止的單邊上升勢,隨后必然是瘋熊不止的單邊下跌勢。
第三、放縱場外高杠桿配資。從去年12月3000多點時,管理層就已發現并容忍場外1比5,甚至1比10的惡性配資情況。但因分業監管的漏洞,導致監管真空,對違規高杠桿配資遲遲不予清查、禁止。直至5、6月份,證監會官員還稱:“市場不差錢”,“當前市場杠桿合理,風險總體可控”。以至于暴漲到5178點時,下令配資盤強行平倉,造成了雪崩式下跌的股災。
令人欣慰的是,清華的研究報告,開啟了反思股災的先河,有利于股市的穩定。
在中紀委、國務院和一行三會采取有力措施下,上述三方面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但我認為,如何把保護投資者利益放在首位,還有待于花大力氣加以解決。
2、雙輪驅動的“秋搶”行情已經結束。
從時間上看,從10月8日開始的“秋搶”行情,至今已歷時32個交易日,6周多,達到了歷年秋搶4——6周的時間上限。
從空間來看,四大指數的最大漲幅是:上證指數從3052-3678點,漲20.5%;深成指從9988-12827點,漲28.4%;中小板從9988-13359點,漲33.8%;創業板從2082-2847點,漲36.8%。這已是國外股市大牛市一年的漲幅,而“秋搶”行情僅用32天就實現了,可以說空間也已到位了。
從成交量來看,“秋搶”以來,1萬億以上成交量有3天,1.1萬億以上的成交量有4天,1.2萬億以上的成交量有3天,1.3萬億以上的成交量有2天。最高成交量13734億,這就是本輪“秋搶”的量能極限,日換手率已高達3.5%,也到了極限指標。
從推動上證指數的大盤權重股來看,持續炒作的力度也難以為繼。周五一早消息:香港即將開設AH股期貨。這無疑是對滬港通開設后進一步擴大的AH股溢價、基本面越來越差的A股大盤股,是一個利空。尤其是對近期許多人看好、融資盤積極介入、溢價普遍超50%(申銀萬國溢價超3倍以上)的券商股,是一個沉重打擊。周五中信證券和海通證券應聲下跌,銀行、保險、石化也走勢疲軟。
即便日后大盤股有反抽,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作為最早預言“秋搶行情一定會出現”的筆者認為,大小盤股“雙輪”驅動的“秋搶”行情,已經結束,將轉變為成長股單輪驅動的結構性行情。
炒作大盤股的熱情被澆滅,對大盤來說反而是利好。上證指數可漲得慢些,低些,市場有限的資金可浪費得少些,可防止年底機構拉高出貨,也可拖延獲利豐厚的救市機構兌現籌碼的動作,降低市場系統性風險,把更多的機會留給中小盤成長股。
3、直面市場估值,更換年末選股思路。
據公開數據,11月11日,上證指數收3650點那天,四大指數的估值是:上證指數16.29倍市盈率,深成指52.8倍市盈率,中小板62.4倍市盈率,創業板94.2倍市盈率。
平心而論,深圳的三個指數估值,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個別指數的估值,已達到嚇人的地步。“秋搶”行情后,絕大多數的個股都漲幅巨大,盈利豐厚,估值甚高,機會和風險并存,且風險大于機會。這就給投資者持股和選股帶來了極大的困惑。
唯16倍市盈率的上證指數的估值,尚與國際成熟股市接軌。
雖然,其中上證50指數只有10.4倍市盈率,滬深300指數只有13.4倍市盈率,但是,由于今年周期性產業的業績大幅下滑,明年隨著GDP底限由7%降到6.5%;中國央行多次降息至1.5%,并且明年還將繼續下降;再加上美元加息在即,大宗商品的價格還將下行,周期性產業和商業銀行的日子將更加難過。更何況,上證50和滬深300成分股,比香港H股股價還高出一大截,若繼續炒高,必會被滬股通的外資割“韭菜”,如近期炒作大盤股的過程中,滬股通的外資就連續21天凈流出。因此,絕大多數大盤股今非昔比,已不具備投資價值。
年末選股的思路必須改弦更張。前提是:必須符合十三五規劃的重點發展領域,如互聯網、大數據、信息產業、工業4.0、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養老加醫療等新興產業。
但是,這些新興產業也有顯性與隱性之分。
所謂顯性,就是指盤面上已公開的、人們已熟知的、眾人追捧的、股價已炒高甚至炒的出奇高的——如一、二百元股。雖然從長期看,它們仍然不失為有投資價值,如高成長、高送轉、行業龍頭、高市場占有率。但是我對此仍然心存憂慮:明年如果實行注冊制,大量發行新興產業的小盤股,滬市也開設戰略新興板,大量發行小盤股,股轉系統的掛牌公司也可轉到創業板上市,那么,創業板現有的高價股還能否支撐得住?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且行且謹慎。
為獲利避險起見,我更青睞于隱性的新興產業股,即外生成長性股。也就是通過國資改革和資產重組,從現傳統產業,績平股,績差股,乃至ST股,轉型、升級、變身為新興產業。這些股,目前沒有估值標準,屬于中小盤,十幾元的中低價股。而今后則有望脫胎換骨、烏鴉變鳳凰,甚至成為行業龍頭,股價一飛沖天。
因而,隱性的、外生性的、改革重組型的新興產業股,其性價比遠比顯性新興產業股高得多,也安全得多。近期隱性新興產業股的強勢表現,表明每年年末股市,要數這類股的機會最多。
本周拉出中陽線。上證指數收于3630點,站立于年線3617點之上,也站在20天線3520點和五周均線3519之上,上升形態保持完好。下周,隨著這三條線的上升,當繼續關注指數與這三線的關系,尤其是五周均線的得失。年末應加強風險意識,注意控制倉位、分散持倉,把握量價關系和個股輪動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