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發表聲明,認為人民幣符合“可自由使用”貨幣要求。她在聲明中援引IMF工作人員的建議表示,支持人民幣“作為除英鎊 、歐元 、日元和美元之外的第五種貨幣納入特別提款權籃子”。對此,香港文匯報23日刊文指出,這是IMF迄今為止發出的最明確聲音,這一指標,從側面加速了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
文章摘編如下:
“入籃”是貨幣國際化的階段成果
5年前,人民幣首次沖擊“入籃”,IMF卻“否定”,理由是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這一指標,從側面加速了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值得一提的是,“入籃”只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外因,主要是內因在起作用。
十八大以來的深化改革,“兩率”市場化改革力度較大,這既是金融體制改革的需要,也加速推進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確切講,人民幣國際化不是做給IMF看或為了達到“入籃”指標,而是中國在第一階段改革開放凝聚國家硬實力的基礎上,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中國“一帶一路 ”國策的推進、亞投行的運行以及四個自貿實驗區的設立,意味人民幣國際化已經成為中國2.0版改革的核心主題和當務之急。國內海外兩大市場,深切體會到今年“兩率市場化”的力度之大。除了“雙降”,央行還決定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至此利率市場化基本完成。
今年8月份,央行出臺人民幣中間價匯率機制改革,由于與股市波動同步,引發全球對于人民幣貶值的擔心。但是IMF以專業視野看出了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的決心,并表示支持。雖然人民幣匯率之后維持了相對穩定,但是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的大方向已定,人民幣在岸市場中間價和市場價趨于一致,在岸和離岸人民幣匯率在近幾個月也逐漸靠攏。
提升中國在全球金融話語權
人民幣國際化是目標,“入籃”則是國際社會對人民幣的確認。對IMF而言,SDR也需要人民幣。作為戰后全球金融治理一體化的象征,SDR的籃子里曾經有多種貨幣進出。大浪淘沙,目前SDR里有美元、歐元、英鎊、日元四大國際貨幣,代表全球金融治理的最高水平。雖然SDR并非實質性的可提取的貨幣,但卻是秩序的象征。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外匯儲備也為世界第一,IMF需要人民幣。正如習近平所言,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將有利于提高其代表性和吸引力,也將有利于完善國際貨幣體系,維護全球金融穩定。
11月30日IMF將召開會議討論和投票,人民幣“入籃”已經是大概率事件。至來年10月,人民幣就將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貨幣之一。
若“入籃”成功,人民幣在SDR籃子中的權重約為14%-16%,排在美元、歐元之后,超過英鎊和日元。這是IMF和人民幣的雙贏,對IMF來說,這個傳統的全球金融機構因為其開放性依然維持全球領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