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是經濟大省,不僅地區生產總值要支撐全國,結構調整也要支撐全國,必須在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上走在前列,當好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
當好創新驅動發展排頭兵 廣東地區生產總值和結構調整支撐全國
貫徹五中全會精神
迎接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
創新發展看南粵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略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當好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經濟大省廣東“新常態”下成績單亮眼奪目: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從2010年到2014年5年間人均GDP實現從6000美元到1萬美元的跨越,基本一年一個臺階……在這些耀眼數據的背后蘊含著更深刻的變化——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持續優化,對內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不斷增強,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 廣州日報記者耿旭靜
“廣東是經濟大省,不僅地區生產總值要支撐全國,結構調整也要支撐全國,必須在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上走在前列,當好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
穩增長——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十二五期間,尤其是過去一年,廣東以更大的決心、更加有力的舉措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調結構轉方式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廣東地區生產總值連續26年位居全國第一,從經濟大省逐步向經濟強省邁進:2013年,廣東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為全國首個跨越6萬億元人民幣的地區,去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突破6.7萬億元,與全國相比,2014年廣東GDP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4個百分點。
這也意味著,廣東經濟在經歷增速回落之后,有驚無險地跨越了不少國家和地區深陷其中的“中等收入陷阱”。今年前三季度,廣東經濟繼續穩中向好,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9%,增幅比一季度提高0.7個百分點,同比提高0.3個百分點。
這樣的成績在經濟下行的環境下得來不易。廣東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離不開廣東省委、省政府的正確應對。全力抓好中央各項預調微調政策的貫徹落實,另一方面結合廣東實際及時出臺實施了以重大項目拉動投資等10個方面穩增長政策、22項財政支持穩定經濟增長政策和25項支持外貿穩定增長政策。作為外貿大省,廣東穩外貿措施沒有把重心放在政策照顧上,而是更注重引導產業轉型和創新。在經歷2014年初進出口大幅下滑之后,廣東全年進出口總額仍維持在1萬億美元之上,其中出口轉負為正增長1.5%。
創新驅動發展——
有效發明專利量全國第一
隨著穩增長、調結構,廣東進入了“創新驅動發展”新階段,“創新驅動”推動廣東“鳳凰涅槃”。
2015年新年伊始,改革再添新翼: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上升為廣東經濟發展的“主戰略”和“總抓手”。在今年1月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上,胡春華強調,廣東要繼續走在全國前列,就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月7日在與省政協各界別委員代表座談時,胡春華又專門就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詳細闡述,提出把“創新驅動發展”擺在經濟工作的首要位置,作為“主戰略”和“總抓手”。
在2月9日開幕的省人大第三次會議上,省長朱小丹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努力當好全國“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 (下轉A4版)
(上接A1版)“創新驅動發展”無疑成為廣東經濟“新常態”下的最熱名詞。創新首先從內部機制體制改革上掀起熱潮。去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改革成為廣東省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一年來全省出臺了30多份重要改革文件,中央2014年改革工作要點涉及地方的179項改革任務已布置開展176項,全省重點改革任務全面推進;中央有關部門在廣東省安排的52項改革試點全部啟動,其中4項已順利完成;行政審批、司法體制、國有企業、投資便利化和財稅金融等領域一批重要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最新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顯示,廣東區域創新能力連續七年穩居全國第二,創新的經濟績效、企業創新能力等指標領先全國。
調結構——
服務業占GDP比重超50%
成績的獲得受益于廣東結構調整的先行一步。廣東經濟結構加速調整,現代產業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通過“騰籠換鳥”,廣東產業格局已然改變。汽車、飛機、船舶、軌道機車、核電設備、風電裝備陸續亮相,廣東產業格局巨變。
廣東服務業平穩增長,新業態成為亮點。2013年開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第二產業,今年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更是超過50%,達到51.2%,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經濟新業態蓬勃發展,經濟發展中“新”因素的作用日益增強。互聯網技術不斷滲透到各行各業,為百姓生活帶來方便,信息相關產業表現搶眼。
產業創新發展方面,2014年,全省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實現工業增加值7546.1億元,產業規模繼續位居全國首位。產業技術突破方面,廣東省技術自給率由2010年的63.5%提高到2014年的70%,接近創新型國家(地區)水平。同時,廣東已在超材料、云計算集成與應用、干細胞、基因測序、新一代移動通訊技術、新型光電顯示、數字音視頻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且產業化前景良好的核心關鍵技術。
深化改革開放——
自貿區開啟新一輪開放格局
與此同時,廣東還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向改革開放要增長動力。廣東已經取消、減免了127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取消、放開21項行政審批前置服務收費項目,放開68項經營服務性收費項目。省級政府定價或指導價的涉企服務性收費項目由2014年年初的85項,減少到目前的29項……行政審批制度、企業投資體制、商事登記制度等系列改革,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積聚了廣東發展的能量。
2014年12月,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獲批,涵蓋三片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珠海橫琴新區片區,總面積116.2平方公里,自由貿易試驗區擬以“對港澳開放”和“全面合作”為方向,在投資準入政策、貨物便利化措施、擴大服務業開放等方面先行先試,率先實現區內貨物和服務貿易自由化。自由貿易區獲批使得廣東經濟面臨良好機遇,進一步推動廣東經濟發展。
中國即將進入“十三五”計劃時期,作為排頭兵的廣東如何排兵布陣呢?廣東省委、省政府連日來出臺的相關政策已經可以窺見一二:落實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廣東加快實現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轉變。
今年兩會之后,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中國制造2025”戰略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智能裝備業開始迎來新一波發展浪潮。作為全球重要制造業基地的廣東,連日來一連出臺重量級文件,從“頂層設計”層面布局,正全力推進中國制造2025廣東藍圖落地。創新驅動之下,廣東催生大量互聯網+經濟新業態,廣東經濟發展中的“新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和支撐作用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