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的情況正在大宗商品市場上演,金屬成了押注中國經濟放緩的首選工具。
中國期貨市場對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的巨大影響力日漸顯現,但與西方所不同的是,我國期貨市場結構以散戶為主,這與國內股市類似。而英國金融時報日內撰文表達了自己的憂慮,擔國內憂大宗商品市場因散戶為主的結構導致投機性過強,進而重蹈A股市場覆轍。
英國金融時報周二(12月1日)撰文稱,“今年夏天,中國散戶投資者涌入股市為全球市場敲響了警鐘。但如今相同的情況正在大宗商品市場上演,金屬成了押注中國經濟放緩的首選工具。”
文章指出,“隨著中國需求刺激的金屬價格漲勢告終,此輪價格波動凸顯了中國對全球金屬價格的影響力。大宗商品價格下滑打擊了全球礦商的股價——上周五英美資源公司(Anglo American)股價跌至創紀錄低點——以及智利等礦產國的財政收入。這還導致中國金屬生產商宣布減產。據路透社報道,上周六,中國9家大型銅生產商同意了2016年削減精銅產量逾20萬噸的初步計劃。”
中國期貨業協會11月24日透露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末,期貨市場總體有效客戶104萬左右,機構客戶僅為2.1萬,占比僅2%左右。與散戶為市場主力的情況相對應的是,去年9月,來自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報告顯示,我國商品期貨交易量已連續5年居全球首位。 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姜洋在報告中指出,我國期貨交易量近年來提升迅速,每日成交額近萬億元,占全球期貨成交量的20%左右。
海通期貨總經理徐凌表示,“目前期貨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占比還是很低的,相較于規模以上的企業,應該參與期貨市場去保值這方面的機構比例很低。針對整個交易量來說,還是一個散戶為主的市場。以海通期貨來說,散戶的機構大概占到開戶數三成左右,如果是從保證金規模上看,可能占了五成左右,保證金很大,從交易量、成交量來說,機構成交量大概只占到兩成左右,80%都是散戶。”
而在以散戶為主的期貨市場中,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日內成交十分活躍,成交量顯著高于未平倉合約量,經紀商Marex Spectron的數據顯示,上周上期所鋅期貨合約的交易量達到未平倉合約的4倍多;而過去4年里,倫敦金屬交易所(LSE)的交易量在峰值時僅為未平倉合約的1倍。
而中國期貨業協會最新統計數據也證明了上述觀點,數據顯示,11月全國期貨市場交易規模較上月有所上升,以單邊計算,當月全國期貨市場成交量約3.25億手,成交額約16萬億元,而截至11月末,上期所持倉總量約395.23萬手;鄭商所持倉總量約250.14萬手;大商所持倉總量約566.66萬手。
Marex的全球市場分析主管沃爾夫(Guy Wolf)表示,“”盤中炒作真的相當驚人,上海市場顯然是用戶投機型的。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副總經理戎志平指出,“國內金融市場最大的問題,是參與者結構單一。中國股票市場、期貨市場以散戶為主,債券市場以銀行為主,市場參與的高度趨同,最終由單一類型主導的市場無法有效配置資源,無法有效分散風險,有內在的不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