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裸泳危機】泡沫起點:中國互聯網已經走過了近二十年,為何從去年開始創業突然火了起來?這一切都離不開資本的推動。資本就像是地下水,雖然看不見,但是卻對地表有著深遠的影響。
泡沫起點:中國互聯網已經走過了近二十年,為何從去年開始創業突然火了起來?這一切都離不開資本的推動。資本就像是地下水,雖然看不見,但是卻對地表有著深遠的影響。
價值回歸:隨著這兩年新三板的火爆,創業有了新的出路。泡沫擠掉之后互聯網市場將會迎來新的增長空間,挺下來的企業將會在未來五年里迎來一次新的機會。
創業裸泳危機
中午一朋友去北京的咖啡廳談事,回來給我說“以前去咖啡廳聽一圈,每桌吹的融資估值加一起有十幾億元,現在聽一圈回來加一起也就一個億?!彪m然是一句玩笑話,不過仍然能感受到創業環境的惡化。
統計顯示,2015年第二季度互聯網行業VC/PE融資規模為37.89億美元,環比下降50.36%;融資案例222起,環比下降10.84%。下半年經濟繼續下滑,股市與人民幣(6.3974, -0.0013, -0.02%)美元匯率的巨幅動蕩讓資本泡沫隱現,戰略從進攻轉為防守,不出意外的話今年下半年投融資規模將會繼續萎縮。
正如同《權力的游戲》里史塔克家族的祖訓一樣,“Winter is coming”。
沒有人說得明白這場泡沫什么時候來的,正如狂歡后睡著的人不知道篝火什么時候熄滅一樣。從古至今,金融活動的核心就是“風險控制”,看似歌舞升平的時候恰恰是危機萌芽的階段,當所有人都在為一件事發瘋的時候,就是危機爆發的前夕。在這場投資人、創業者手拉手吹起的互聯網泡沫當中,大家都說自己是絕世高手,完美無瑕;但當泡沫破裂之后,誰在裸泳一目了然。
資本背后的推手
過去十年,中國經濟出現了一次重大改變,由一個投資主導的工業化經濟體系轉向一個消費主導的后工業化經濟體系。基建、房地產、中國式刺激都已成為過去,消費型社會正在重組中國新經濟體制。過去十年累積的財富需要找到下一個增長點來繼續增值。
下一個出口在哪?那就是互聯網行業。
無論是“互聯網+”,還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其根本就是高生產效率代替低生產效率。如果說上一個十年,地產、煤炭、白酒代表的是國家基礎建設的“量”時代,那么依托TMT、高新技術、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就是高單位產出的“質”時代。所以在付出環境為代價的基礎建設完成后,必須要走節能環保的高新技術道路。由于國家支持、政府支持、媒體追捧,民眾歡迎的創業時代到來,閑置的資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過來,形成了去年紅得發紫的創投市場。
從傳統媒體、白酒、地產流入到二級市場和私募投資的錢到底有多少,并沒有一個準確數字,唯一可以看出來的就是,股票從不到2000點一路狂奔到5000點。身邊的投資機構一下子多了起來,投融資平臺上,滿眼的投資人和各種創業大會,市場因為資金的充裕,形勢一片大好。
去年高峰時期,幾乎每個星期,36Kr的投資播報都有幾十億元人民幣的融資,每個星期都有上百個創業項目誕生。從O2O、二手車、打車出行、智能硬件到每一個垂直細分領域市場都有無數項目誕生。最瘋狂的時候就是“選跑道”,在這個跑道內的所有選手,每家都投一定數額。這樣即使大部分創業公司最后都默默消失,但因為整個市場的熱度,估值仍然會有很好的表現。
被放大的危機
就像大清王朝在乾隆鼎盛時期就埋下了衰敗的種子一樣,互聯網行業的超高回報和速度也逐漸開始變了味。一方面供需發生了變化。如果說以前的投資市場是10個賣菜的(創業者)對應20個買菜的(投資人),那么在一下子涌進來100個買菜的之后,市場上的菜就被買空了。別的市場的人一聽互聯網這個菜市場火,就都跑了進來。于是,伴隨著投資人和創業者的雙向調節作用,創業的大門徹底打開了,火爆的同時,問題開始被放大。
1。渠道成本越來越高。
任何一個創業項目在解決完投融資、工商注冊的問題,項目開始運轉之后,都需要考慮業務模式,提升品牌知名度,發展用戶等。中國早期的互聯網渠道成本很低,這也促成了很多優秀的傳播案例。不過BAT三足鼎立之后,流量成本越來越高。根據之前數據公司的統計結果來看,2005~2015年中國互聯網平均CPM價格從早年的0.5元上升到7元,互聯網的流量牢牢把握在BAT手上,再加上海量的新品牌新公司需要擴大影響力,于是價格水漲船高。
2。過度包裝過度作秀。
硬的渠道成本越來越高,于是很多創業公司開始打起了“軟”的主意。于是,過度包裝團隊、CEO、公司,把做的事情宣傳得神乎其神,甚至違反道德法律底線進行軟營銷活動。去年火爆一時的“女生用身體換旅行”的社會新聞后來被查出是一個創業公司的營銷活動,最后被依法取締。另外虛報融資數額、人民幣變美元、靠PPT造車等事件也嚴重損害了創業環境。去年在CCTV以一句“明年拿出一個億的利潤分給所有員工”,火爆網絡的超級課程表創始人余佳文最后也被迫道歉。過度的包裝和作秀脫離了創業的初衷,成了“為創業而創業”,投資人對互聯網模式越來越質疑。
3。惡性競爭愈演愈烈。
還記得當年的3Q大戰吧,在互聯網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的特點影響下,所有的創業公司都憋著勁將3Q大戰精神進行到底。惡性競爭也開始有所抬頭,不尊重創意、肆意抄襲已經成為國內廠商的法寶。以補貼為核心手段的O2O成了競爭重災區,燒錢燒到恨不得為了成交單數白干。所有O2O項目都有不同程度的補貼,比如一分錢就能洗車的e洗車,三塊錢就能買到蜜柚的愛鮮蜂等。為了一時的數據漂亮,O2O換回了大量的價格敏感用戶,但真正的黏性卻非常低,在相當多的非剛需行業當中用戶很容易集體出逃。比如e洗車目前已經風雨飄搖,瀕臨倒閉。
優質項目的機會
發達的通訊技術進一步催化了資本寒冬的到來速度?,F在微信、微博、新媒體、自媒體、視頻高度發達,任何一個時間都可能快速發酵,最后形成現象。以前新聞達到二次傳播必須是在官方媒體報道之后,而現在這個傳播閥值已經大大降低,甚至是一條微博或者一個微信文章就可能引起連鎖反應,因此傳播的成本大大降低,一個消息可能只需要三個小時能在特定圈子里流傳開來。因此創業的弊端被放大,無形當中就會加快變化的速度。
任何泡沫的產生前提就是增長速度過快,互聯網的特性決定了泡沫很難避免,只能盡可能避免。此次資本泡沫雖然導致投資收緊,不過對于優質的項目來說融資從來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質量一般的。所以所謂投資泡沫只是投資人不再選跑道、買指數,而是真正開始篩選未來的黑馬。隨著這兩年新三板的火爆,創業有了新的出路。投資人不用再千辛萬苦去納斯達克上市,直接在國內就能將企業推向二級市場。泡沫擠掉之后的互聯網市場將會迎來新的增長空間,資本的眼光會重新放回到中長線,同時也會誕生新的估值百億美元以上的獨角獸企業,挺下來的公司將會在未來五年里迎來一次新的機會。
1999~2001年的互聯網泡沫成就了中國互聯網門戶時代,隨后誕生了BAT三家千億美元級別的公司,這輪資本寒冬過后,相信新的奇跡并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