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北京發出年內首個空氣重污染橙色預警。次日6時30分,河北繼續發布霾橙色預警信號;兩小時后,天津則將霾黃色預警信號升級為橙色預警。從11月27日起,已持續了5天。北京單站PM2.5濃度近千,年內首次發布大霧、霾、空氣重污染三個橙色預警……
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侯宇軒指出,一位自稱“堅果兄弟”的深圳小伙,在北京使用工業吸塵器吸收100天的霧霾,然后攜帶這些灰塵奔赴唐山,制成了板磚。這個淚中帶笑的故事讓我們清晰的看到北京霧霾已經嚴重到令人發指的地步,而究竟為何北京環境到了這步田地?說好的“絕不讓污染的大氣進入新世紀”哪去了?2014年投入7600億元治理霧霾又花去哪了?雖然疑慮重重,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國家為改善環境、抵御霧霾做出的努力。然而從另一種角度看,國家的努力似乎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隔靴搔癢無法達到痛點。
政府為降低北京PM2.5,將首鋼等重工業企業搬至河北等地,然而污染流又不是種田,可以有明確的劃分區域,霧霾擴散是不以劃分的區域為邊界。結果風一吹,霧霾就又飄回北京,應了那句霧霾“吹又生”。此外,北京搖號限購汽車,無非是想要緩解尾氣排放及交通壓力,但現在看來,交通壓力依然巨大,霧霾環境也仍舊未改善。由此觀之,政府的努力治標不治本,面上是在緩解環境壓力,然而實質上卻禁不起一點折騰。僅華北地區遭遇多次強降雪天氣就讓環境問題原形畢露,最后霧霾淪落到“靠天收”,人們直接將希望寄托于內蒙古吹來的冷空氣。
要根除霧霾,必須先找準污染源,而北京霧霾的“罪魁禍首”就是煤炭燃燒。北京作為首都,具備極好的經濟、政治資源,而周邊以河北為代表的省市承接了北京的轉移過來的鋼鐵、煤炭、水泥等廠房。為滿足旺盛的地區用電需求,許多河北廠房使用散燒煤炭發電,而這種煤質量差、污染程度高,簡直可以稱為“環境殺手”。只有找準并解決空氣污染的最大元兇,才能還北京一個藍天。
即使工業需求大幅下降,我國鋼鐵、煤炭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似乎高耗能產業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以鋼鐵為例,河北今年前10個月的鋼材產量達到21008.8萬噸,同比去年的20196.5萬噸有較大程度的增加,同樣山東、天津較之去年產量都有所增加。鋼鐵產量雖有所增長,但實際大部分鋼鐵企業都在虧損。如若企業停產將虧損更多,死得更快,不僅受制于銀行催款,還得不到政府“輸血”補助。許多傳統產業陷入產能“怪圈”。就這樣看,僵尸企業、產能過剩產業若不淘汰的話,其他的一切環境治理都將是徒勞。
中投顧問董事、研究總監郭凡禮表示,說到底,還是我國產業結構的問題。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轉型期的艱難時期,原來主要依靠煤炭燃燒發電緩解電力供給問題,而現在我國加大對新能源的使用,扶持光伏發電、風能發電,逐步擺脫高能耗帶來污染。然而又一現實問題擺在眼前,新能源發電的成本遠遠高于煤炭發電,雖國家一直有政策補助,但這也不是長久之計,無法讓新能源大規模使用,所以最根本的還是要積極探索新技術,減少新能源的使用成本,擴大新能源的適用范圍。此外,國家還應當停止對僵尸企業的“輸血”,淘汰落后的工業產能,對于殘留下的工業產業,應加強清潔能源管制,同時建立一定的補償機制。雖然陣痛期很痛苦,但這是必經階段,不然只能全民霾頭工作,自強不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