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注水”是一種頑疾。東北三省的“注水數據”竟然驚動了中央巡視組,可見“注水”是何等瘋狂,這不僅誤導了中央,也在欺騙老百姓。
自去年2月底開始,中央第四巡視組、第十一巡視組、第八巡視組先后向吉林、遼寧和黑龍江三省反饋巡視情況,各地對經濟“數據注水”問題反映強烈。據悉,東北一些縣域經濟規模都超過香港了。近期,東北多地官員坦承,各地紛紛在給統計數字“擠水分”,并反思統計數據造假之弊。
統計數據“注水”是一種頑疾。東北三省的“注水數據”竟然驚動了中央巡視組,可見“注水”是何等瘋狂,這不僅誤導了中央,也在欺騙老百姓。
這種弄虛作假現象是統計領域的最大腐敗,已經成為一種共識。然而,從現實來看,并沒有把治理統計數據“注水”提到反腐的高度,反腐領域“打虎拍蠅”大快人心,而很少有官員因為統計數據“注水”而受到調查處理,令人失望。
從這則報道來看,東北地區部分給統計數據“注水”的官員受到了追責。比如,近期吉林省對四平市、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8名責任人給予相應政紀處分和組織處理。再比如,大連市對莊河市、普蘭店市主要領導提出嚴肅批評,并對塔嶺鎮鎮長作出免職處理。這對其他地方官員顯然是一種警示和教育。
不過,相比東北地區廣泛給統計數據“注水”,從報道來看,僅能看到個別官員被追責。其他“注水”官員是否一個不少地被追責,每個造假官員是否都被追責到位,則不得而知。
在很多人看來,鑒于當地統計數據“注水”嚴重,影響惡劣,有必要完整公開追責名單,從市到縣到鄉,每個地方參與統計數據造假的官員的名字、職務(包括原職務)、具體問題、受到何種處理、處理依據等方面的信息,應該詳細公開,這既對中央巡視組是一種交代,對社會公眾也是一種交代。
既然從國家統計局到民間都認為統計數據弄虛作假是一種腐敗,那么就應該按照腐敗的標準來追責。眾所周知,腐敗官員大多都被追究刑責,而給統計數據“注水”的官員不僅至今似乎沒有被追究刑責的案例,而且有媒體之前報道,行政處分的官員的最高級別也僅僅是縣級,可見,追責是多么無力。
盡管修訂后的《統計法》明確規定,對國家機關在統計上弄虛作假的,將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但卻不見追究刑責,這究竟是法律規定太模糊,還是追責部門心太軟,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