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體量之龐大,史無前例。從增量看,今年11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9637萬平方米,比10月末增加1004萬平方米。
中國房地產體量之龐大,史無前例。從增量看,今年11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9637萬平方米,比10月末增加1004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積增加439萬平方米,再創新高,從存量看,估計目前商品房和棚戶區改造帶來的供應量大約有85億平方米,按每年13億~15億平方米的庫存消化節奏,目前高庫存可供消耗5年以上。
房地產上下游的相關產業鏈條達十數計,沉淀的資金更是以天量計算,牽一發而動全身,尤其還要考慮到金融系統性風險的防范。如何化解?就像這個巨人同時是外科醫生,面對自身的一個大腫瘤,該如何下刀子?
由近期中央精神及相關政策取向觀察,房地產去庫存化,主體思路還是用金融杠桿的力量,如降低房貸首付,給予一定財政補貼等,將農民工納入住房公積金繳納范圍(增加了用工單位的人力成本),逐步化解??磥磉€是走托住房價、增加買單人群的老路。這一套組合拳還能繼續奏效嗎?
姑且不考慮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和資本外流的影響,單看我國的貨幣政策。經過三次雙降,以及從2013年開始人民幣發鈔脫離外匯儲備之錨(11月末我外匯儲備余額為3.43萬億美元,創33個月新低,黃金儲備亦為4個月低點),市場上資金的泛濫估計很多人都有所感受。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11月貨幣供應明顯提速,其中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速創17個月新高,為13.7%,余額為137.4萬億元;狹義貨幣供應量(M1)增速為15.7%,更創下近三年高點;人民幣貸款余額93.36萬億元,同比增長14.9%,當月凈投放現金428億元。從M2和M1增速持續反彈看,貨幣擴張仍在延續。與2003年末M2余額22.1萬億元相比,這12年間M2余額增長超過6倍,與全國房價漲幅相仿。這是巧合嗎?顯然不是。房地產很好地擔當了人民幣超發貨幣蓄水池的作用,否則其他商品價格上漲幅度太大,CPI會受不了。好在房價沒有統計在我國CPI之中,所以這么多年了,CPI一直在可控的溫和增長范圍之內。
還有一項數據值得關注,在社會融資規模增量中,人民幣貸款和企業債券仍是絕對主力。人民幣貸款中,中長期居民貸款同比增速從10月份的18.9%進一步升至19.7%,顯示居民貸款尤其是中長期貸款增長明顯。相比而言,企業貸款的增量主要來自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顯示在企業部門去杠桿趨勢延續的同時,居民部門仍是加杠桿的主力。居民部門的中長期貸款往往指購房貸款,這一指標仍在增加、杠桿加大,說明居民購房數量、金額仍在擴張中。這也是今年一線城市房價漲幅很大的貨幣來源。
在當前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內外需增長乏力之際,拉動經濟的出口和消費增長無法填補投資尤其房地產下滑的空白,如是,去房地產中心化的努力或許會有所取舍。畢竟,當房地產業已成尾大不掉的支柱產業時,貨幣超發仍不得不持續,超級地租仍將繼續抽取實體經濟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