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基本面支撐的行情,看起來熱鬧,但市場信心其實是脆弱的。
滬指重新屯兵年線關隘,多空勝負很快將見分曉。盡管周二看起來盤面尚屬強勢,但縮量還是率先暴露了節前的些許節日效應。何況,周三還將迎來最后一批歷史遺留股的IPO,雖說這次的規模較小,但在當前制度下或許還會引起市場不必要的波動,年前操作仍須謹慎為上。
萬寶事件因萬科停牌而讓進一步的消息顯得有點零丁,但貼市的投資者早將精力放到尋找另一個萬科股去了,一時之間“萬科股”滿天飛,這就是A股市場大多數投資者的習慣,至于今后是不是真的找到另一只萬科,估計也是無關緊要的,只要眼下市場能在此事件驅動下風起云涌就行。
記得今年上半年在暴風科技暴漲神話過后,市場也都在努力尋找另一只暴風科技股,后來找到了沒有?可惜筆者沒太留意。不過,后來的暴風科技在10轉增12股之后,用了短短22個交易日就將股價強拉了150%以上(9月18日~10月26日),然后發布重大重組信息而停牌至今,這讓棄之而向外尋尋覓覓的投資者情何以堪?
其實,由于萬科停牌至少一個月,如果沒有進一步具有轟動效應的消息,這種尋寶游戲估計維持不了幾天,新的興奮點就又將前來接棒。放眼望去,上海股交中心科創板28日的開板,是否又是一個觸點?按照剛才的思路,本來因未來注冊制的困擾,需要投資者逐步離開的高估值的創小板,可能在最近借助高送轉和這一題材,再度泥沙俱來。
在筆者看來,創小板的高估值并非全無道理,但未來的分化將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因此,對自己手中的這類個股,需要有個去偽存真的過程。如果上市多年,總是靠著各種題材支撐著高股價,那就需要小心了,可趁著板塊上漲時逐漸淘汰掉;那些有概念但又能體現出持續經營業績的,則可作為成長股的標的,采取“長期選股、波段操作”的方式跟蹤。
至于整體市場,筆者覺得,盡管滬指突破年線是遲早的事,但年前突破要靠指標股的集體發力,于是大家寄望于激烈的機構投資者爭奪名次之戰,若真是靠著這樣去實現突破,則相信當這一因素消失后,節后行情反而堪憂了。理由可簡單歸結為:缺乏基本面支撐的行情,看起來熱鬧,但市場信心其實是脆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