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我國“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發起了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沖刺。
2015年是我國“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發起了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沖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與之相適應,銀行業也迎來了發展的“新常態”——外在環境和內在條件都在發生一系列深刻變化,挑戰和困難不容忽視,而機遇也在新一輪改革之中孕育。
2015年,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結構調整任務艱巨的背景下,銀行業來自息差收窄、負債成本大幅上升、不良加速暴露等多方面的壓力有增無減,利率市場化改革、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挑戰步步逼近,銀行業整體經營形勢嚴峻復雜。
面對新形勢,銀行業正在加大經營轉型力度,緊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步伐,使創新成為驅動轉型發展的新引擎。總體來看,各項改革措施順利推進,各類風險處于可控狀態,2015年銀行業經營態勢依然保持穩健。
經營形勢嚴峻復雜
2015年,在外需疲弱、產能過剩和去杠桿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國內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銀行業信貸需求不旺,信用風險加快暴露,讓銀行業的盈利增速繼續放緩。
來自銀監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當年累計實現凈利潤12925億元,同比增長2.21%。三季度商業銀行平均資產利潤率為1.20%,同比下降0.15個百分點;平均資本利潤率16.68%,同比下降3.11個百分點。
在導致利潤增速下滑的因素中,不良資產的沖擊不容忽視。國內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以及信用風險的加快暴露使得銀行資產質量持續承壓,為了加強風險防控,各銀行都增加了資產減值損失的計提,從而成為侵蝕銀行利潤的重要原因。
今年以來,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率持續雙升。來自銀監會的官方數據顯示,截至第三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達到11836億元,不良率高達1.59%。
除了不良貸款規模增幅較大,反映銀行貸款損失準備金計提是否充足的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也普遍降幅明顯。來自銀監會的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受攤薄因素影響延續了近年來的下降趨勢,較年初降低33.67個百分點,至198.39%,這也是2010年以來這一比率首次降到200%以下。
不過,總體來看,目前銀行業資產充足水平和質量較高,撥備覆蓋率也保持在較高水平,整體風險抵補和損失吸收能力仍然較強。
展望2016年,業內專家大多認為,明年經濟形勢仍將比較嚴峻,經濟發展將處于階段更替、結構轉型、模式重建、風險釋放的關鍵期,各類金融風險仍將積聚且不斷暴露。受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上市銀行整體凈利潤增速將出現“零增長”,凈息差將小幅收窄,不良貸款將延續攀升態勢,不良率將進入2%區間。
加力推進改革轉型
面對盈利增速下降、不良繼續攀升的不利形勢,無論是大型銀行還是中小銀行都在加快轉型,通過對接國家戰略、業務創新來擴大盈利來源。
在經濟“三期疊加”背景下,銀行業積極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重點經濟發展規劃地區、經濟轉型升級、消費民生等領域的信貸需求,借力國家戰略尋找盈利新增長點,大客戶、大項目貸款投放成效明顯,對公貸款增量、增速均取得明顯提升。
2015年,在上市銀行營業收入中,存貸利差收入一向獨大的傳統正在悄然改變。在減費讓利的背景下,多家上市銀行非利息收入保持較高增速,中間業務收入占比顯著提高,商業銀行通過投資銀行、財富管理、資產托管等多個渠道發展輕資產、輕資本型業務,盈利來源不斷豐富,收入結構持續優化。
國際化經營對盈利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提升,商業銀行海外業務、跨境業務貢獻突出,成為轉型的重要方面。隨著“一帶一路 ”金融大動脈建設,各家銀行紛紛延伸服務網絡,加快國際化步伐。其中,中行、工行、建行國際化經營進展引人矚目。其海外業務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全球服務能力明顯提升。中行海外機構數量最多,截至9月末達635家,覆蓋44個國家和地區,在“一帶一路”沿線18個國家設立21家分支機構;跟進“一帶一路”境外重大項目約310個,總投資額約2900億美元,意向性授信金額約750億美元。今年上半年,建行海外整體資產增長27%,稅前利潤增長8%,快于集團整體水平。
面對新形勢,銀行業今年以來加大金融創新力度,緊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步伐,使創新成為轉型發展的新引擎。
探索利用信息技術加強業務創新,已經成為商業銀行的共識。今年以來,多家商業銀行紛紛利用互聯網 、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手段,打造數字化金融平臺,鞏固物理經營渠道,延伸虛擬經營空間。與此同時,不斷豐富電子銀行服務渠道,通過優化普及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ATM自助服務終端等,在傳統物理網點之外進一步延伸服務渠道,擴大服務覆蓋范圍,延長服務時限,提升服務便利。
“二次轉型”無可回避
2016年是我國“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中國經濟步入又一個大周期的關鍵時刻,深化改革將成為中國銀行業的必然選擇。銀行業“二次轉型”的方向何在?
“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任務緊迫而繁重。中國經濟正經歷新舊動能轉化,人口結構變化、產能過剩、資源環境壓力等都是“硬骨頭”。改革攻堅期,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使命日漸清晰。
多家銀行已表態,2016年將不斷通過盤活存量、優化增量,優化信貸結構,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進一步加大了對小微企業、“三農”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的信貸投放,使業務結構不斷與宏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相適應。
在調整傳統業務結構的同時,銀行加快推進業務經營模式轉型,合理控制高資本消耗業務規模擴張,大力發展非信貸類業務,通過積極發展投資銀行、私人銀行 、電子銀行和財富管理等戰略新興業務,減少資本占用。從今年的業績報告來看,信用卡 、管理類、支付結算和擔保承諾等業務已成為中間業務的主要增長點。
同時,不同類型銀行應該探索各具特色的經營發展之路。
有業內人士表示,大型銀行應向著綜合金融集團邁進,走“綜合化、多元化和國際化”發展道路,更好地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將來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具有更大空間;股份制商業銀行應建設成為以某一項業務為特長的專業銀行,比如私人銀行、小微信貸、資金交易等業務,提升比較優勢;小型銀行可憑借靈活機動和社區信息優勢,做精做細社區銀行業務。中國需要多層次、差異化、錯位競爭的銀行體系,以滿足不同類別客戶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