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圖書館、美術館相繼開放 市民排隊“打擁堂”
四川美術館充滿藝術氛圍的展廳。記者田為 攝
據國家旅游局 四川省圖書館、四川美術館兩大新館相繼開放,成為極具人氣的文化地標
硬件升級軟件也升級,閱讀觀展更有趣著力打造成“文化廚房”“文化超市”
1月10日上午8點半,位于成都天府廣場西北角的四川省圖書館開門迎客。沒多久,二樓的外借室已人頭攢動,頭發花白的老年人、帶著小孩的年輕父母、一臉朝氣的大學生……
一個半小時后,一街之隔的四川美術館也打開大門。正在舉辦的“啟程——四川水彩雙年展”等三大展覽,吸引了眾多藝術愛好者入場參觀。
傳統文化衰落、紙質閱讀式微、藝術大師消亡……電子時代,這樣的論斷充斥耳邊。然而2015年5月和12月相繼建成開放的這兩座四川新 “文化地標”的超高人氣是如何煉成的?
【鏡頭】兩大“新館”,市民排隊“打擁堂”
1月10日,81歲的李宗娟老人起個大早,坐了40分鐘的公交車趕到省圖書館新館。“我喜歡文學,有了新圖書館,就可以常來了。”在志愿者的幫助下,李宗娟順利辦理了借閱證,戴著老花鏡,走進人頭攢動的外借室尋找心儀的書籍。
閱覽區和自修室的人也多。開館短短半個月,總服務臺上近5厘米厚的《讀者意見簿》,快被讀者的點贊和期望填滿:“希望盡快開放兒童閱覽區”“希望提供薦購功能”……
統計數據顯示,從2015年12月26日開館至今年1月5日,省圖書館新館已累計接待讀者85040人次,日均接待讀者8000余人次。
此時,一街之隔的四川美術館內,幾位粉絲正圍著畫家何平,認真聽其講述前一天開幕的“啟程——四川水彩雙年展”參展作品的創作心得。
近一個月來,四川美術館新開幕展覽便有近十場,從2015年5月新館開館至今,已舉辦各類展覽約40場。“每次有新展開幕,觀眾都會排起長隊,氣氛就像過節。”四川美術館館長梁時民介紹,“去年舉辦的‘看四川——民間文藝創作工程’和‘看四川——攝影創作工程’優秀作品展,僅國慶期間觀眾就達4萬余人次。”為期一個月的“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術創作工程優秀作品展”,更是吸引13萬人次參觀。
記者了解到,四川美術館今年的展覽已排到6月,甚至2017年的展期也不乏預約者。
【幕后】軟硬件升級,閱讀觀展變得“巴適”
新館開放,為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社會關注度?
“展覽多,人氣旺,說明新館開放迎合了人們的藝術熱情。”梁時民表示,“四川美術館新館作為西南地區最大的專業美術館,其硬件、軟件的改善,為辦展、觀展提供了諸多便利。”
四川美術館老館有3個展廳,新館不僅展廳數量翻番,而且可根據不同需求,利用活動展墻靈活劃分展覽空間。2015年10月,來自廈門的布袋戲藝人將戲臺搬進展廳,連續舉辦3場演出,場場爆滿。新增的永久展廳采用恒溫恒濕的玻璃展柜,用于陳列館藏古代、近現代書畫精品,過去從未面世的展品引來眾多觀眾。
省圖書館新館則力圖打造各種活動,讓單純的閱讀變得“巴適”。“一樓報告廳門口空間比較大,可以開展一些主題體驗活動。”讀者服務部主任牟文兵說,新館開館半個月,已舉辦了1場活動,2個展覽、3次講座。
“在進行讀者調查后,我們開設了周末藝術鑒賞會、健康講座、巴蜀文化講座、軍事與安全講座等。以后每周五至周日,省圖都有3場講座。”牟文兵說。而在他的工作日志上,一個包含了新春民俗文化講座、迎春書畫展、傳統文化年貨展銷、數字文化節在內的新春文化活動方案已基本成型。“從春節開始,省圖書館會越來越巴適。”
【目標】文化地標,向“廚房”和“超市”邁進
近年來,我省不少新建“文化地標”全新亮相。僅在成都天府廣場周邊,四川美術館新館、省圖書館新館已落成,成都博物院新館主體建筑也已完工。“很多外地人到了成都,都會在天府廣場逗留。對于他們而言,這些文化地標就是四川的文化會客廳。”省圖書館館長何光倫說,對于四川人而言,省圖是一個提供精神食糧的“文化廚房”。“‘文化廚房’提供的菜品,不僅要有特色,還應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常換常新。”
“今年,我們計劃跟駐蓉領事館合作,開展外國文化周。每月舉辦一場主題活動,向讀者介紹國外的風土人情、文化旅游并提供留學咨詢等服務。”牟文兵說,此外,結合不同的節日,省圖都會開展相關的主題活動。“讓讀者每個月到省圖來,都有新鮮感。”
四川美術館的計劃則如同引入“文化超市”,為藝術愛好者提供多元化的選擇和體驗。梁時民透露,2016年春節后,美術館負一樓將啟動裝修,采用美術館自營和引入社會資本的方式,打造美術用品商場、藝術書店、藝術餐吧、畫廊等服務設施。“今后觀眾來到美術館,不僅能參觀高品質的展覽,還能在餐飲、閱讀、購物等‘菜單’中自主選擇,享受全方位的藝術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