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條腿而火的云南千年古村 隱藏太多江湖傳奇
在《舌尖上的中國》中,有一段只有6分鐘長的關于云南諾鄧火腿的影像,帶火了這個位于滇西田野上的村莊。諾鄧,宛若一朵奇葩飄在云端,只是為了告訴你天空不是真空,當你登臨其上時,才知道諾鄧不是傳說,而是傳奇式的歷史風云。
圖文:黃橙
責編:多虔
想了解更多關于云南的目的地?關注鳳凰網旅游微信(ID:travel_ifeng)后臺回復“云南”即可!
諾鄧
一口鹽井造就的山村繁華
像諾鄧這樣的千年古村落出現在滇西山野上,怎么看都覺得突兀奇異。
諾鄧
古鹽井、鹽局、鹽課提舉司衙門舊址,龍王廟、欞星門、玉皇閣、文廟、武廟
100多座依山構建、風格典雅的古民居分布在海拔1900米到2300米的山坡上;等明清廟宇點綴其間;村落里崎嶇多變的街巷均為石砌,村落周圍古驛道四射而出,東向大理、南至保山、西接緬甸、北連西藏。此情此景,誰能否認諾鄧是鹽馬古道上一處最重要的軸心地呢!
諾鄧,宛若一朵奇葩飄在云端,只是為了告訴你天空不是真空,當你登臨其上時,才知道諾鄧不是傳說,而是傳奇式的歷史風云。
鹽井
這一切,都源于諾水邊的一口鹽井。
千年鹽井
如今要進諾鄧村,最先遇見的就是這口,為了保護它,有人早已為之蓋了大大的井房。據考證,此鹽井最早開鑿于2000多年的漢朝,始稱云龍井,后改叫諾鄧井,與諾鄧村名相伴,經1100余年未改其名,大有“山無棱,天地合,才敢與君絕”之勢。
鹽井
云貴高原素有“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的俚語。諾鄧人對最后一句頗不以為然,因為他們有的是白花花的“銀”——諾鄧鹽。
諾鄧坨垞鹽
在古代,鹽與銀是可以劃等號的哦!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宮闈、服飾、軍餉、百官俸祿皆仰給焉。”在古代云南還有“斗米換斤鹽,斤鹽吃一年”的說法呢。
諾鄧自漢唐開始,就靠著一口天賜的鹽井,開始聚攏人氣,汲取鹵水,壘灶煮鹽;進入元朝,這里已經成為以鹽業為主的一方商貿中心;到了1383年,明朝政府在全國置七個“鹽課提舉司”,其中一個就設在諾鄧;自此諾鄧進入鼎盛時期,每年生產百萬斤優質食鹽,以諾鄧鹽和當地傳統工藝制作的火腿、醬油、醬菜、豆餅等也遠銷外地。與此同時,儒學建立,科第漸開,人才輩出……
鹽文化博物館
鹽井東坡有一座龍王廟,供奉著“鹵脈龍王”夫婦,每逢農歷六月十三,龍王生日這天,諾鄧的灶戶們都要殺豬宰羊,敬獻牲醴。龍王廟前方還有一個戲臺,也是為了取悅龍王而修建的。
鹽井的北坡,緊鄰著諾水,樹影婆娑中開著一家菜館,叫鹽泉農家菜,也是《舌尖上的中國》中諾鄧火腿傳人黃桂生的家。
鹽泉農家
順著北坡而上,明清時期建造的古宅林立,層層疊疊,前后人家樓院重接、臺梯相連。白族民居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五滴水”、“一顆印”等建筑形態都可以在這里尋見。
諾鄧
才登了十幾級石階,便有香氣撲鼻而來,原來是一盆“諾鄧手工火烤餅”在迎接我。賣餅者說,火烤餅是火腿餡的。我一聽,肚子立馬餓了!于是,在他寬敞的院落里坐下,邊吃火烤餅,邊看他現場制作。
諾鄧手工火烤餅
這里做餅的器具與我在廣東恩平見過的烤餅器具非常相似。爐子和爐蓋上都放著火熱紅艷的木炭,師傅在餅鏜里涂抹一層油后,將面餅迅速地逐個放入,下烤上烘約五分鐘,其間要旋動吊桿,保證每塊面餅都均勻受熱。這樣做成的火烤餅外脆內綿,口感極好。
了解諾鄧歷史的人對這里出現廣東、福建等地的美食或習俗并不覺得奇怪,因為明清時期的鹽課提舉司官員多從內地派任,而且諾鄧商業發達,也吸引了內地一些家族入駐諾鄧。至今諾鄧300多戶人家,有黃、楊、李、段、張、孫等各姓氏人家相互融合、相互依存。諾鄧民風開放,建筑形態、生活習慣不同于滇西自然村落的奧秘就在于此。
拾階而上,一路壁衣蒼苔,偶遇村民,或肩負包裹,或牽馬而行,頗有古風。有時見到一些民居大門敞開,紅杏出墻,不免要好奇地探頭一望,旋即會有一個綠植欣欣向榮的庭院跳入眼簾,內堂木樓四處呈現著花開花落望穿秋水的歲月質感,梁上掛著綠霉金皮的火腿亦映襯了這一院的古樸。
諾鄧
在我看來,諾鄧最妙的是臺梯式四合院,它依山就勢修建,迥異于平原地區。正房與廂房、面房高低錯落不在一個平面,故形成了前后左右、屋面瓦檐、上下層層遞接的“五滴水”或“四滴水”屋檐現象。從大門往上看,天井之內有三、四層臺面,逐級上堂,真是名符其實的步步高升啊!
諾鄧
諾鄧古村近年得益于旅游開發,村民也開始將老宅裝修成旅館,不過除了節假日,生意都很清淡,他們也不在意,因為自己就住在里面,過波瀾不驚的小日子。
我曾經在古鹽局舊址附近進了一家古樓客棧,典型的白族三坊一照壁建筑,已是200多年的老宅了,院內仍然收拾得花草鮮麗,舒適如春,堂屋兩側的貔貅柱礎更是客棧的點睛之筆,一公一母,生動喜人。到了客棧二樓,遠眺云霧繚繞的香山嶺,真有獨享一方寧靜的暗爽!
古樓客棧的窗外景色
唯一的遺憾是,客房沒有嚴格的隔斷,臥具普通,房價亦便宜,不過數十元而已。我問老板娘怎么不將老宅改造得精致些?她說自己和老伴不懂電腦,孩子又常年在外工作,所以生意也是順便做做。
古樓客棧堂屋的貔貅柱礎
乍看上去,整個諾鄧漫山古宅,分不清哪兒是村落的中心,連諾鄧村委會也設在清末民初一位著名道長的家宅里,這幢老宅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庭院內有一般民居都不可能有的庭前月臺,以前的功能是作法事或彈演洞經等,如今是接待村民來訪。
道長故居(現諾鄧村委會)
大青樹
當然,在諾鄧人心中,村落還是有中心的,那就是那棵膀粗腰圓的(高山榕),300多年的風雨沒有摧毀它,倒是滋潤了它,虬枝密葉撐起的大華蓋越過了所有想遮擋它的門樓和墻體,即使在山下也能望見它霸王式的英姿。在大青樹的綠蔭之下,正是明清時期鹽課提舉司衙門前的下馬場。的門樓仍然屹立原處,只是早已改造成登載黃家科舉功名的“題名坊”。清代黃氏門中共出兩進士、五舉人及上百名秀才都刻于石坊之上。
黃氏祠堂
有一條古道穿過“題名坊”,再往高處走,過了,不遠有一個岔道,道旁立著一塊木牌,直行是“”,右拐是“新寺山鹽馬古道口(北到藏區)”。我暫時沒有到藏區的計劃,所以就直行了。沒走多遠,就望見諾鄧文廟前的了。這座滇西地區現存最大也是最古老的木牌坊,始建于清初,四柱三楹、飛檐斗拱,十分壯觀。正書“騰蛟”,背書“起鳳”,神氣得很!
欞星門坊,滇西地區現存最大最古老的木牌坊
這條分界線應該在那個岔路口,也就是以北到藏區的鹽馬古道為分界線。
諾鄧是可以一分為二的!海拔1900米的古鹽井所在地,與海拔2300米的玉皇閣所在地之間必定有一條分界線,依我看,線下是人界,充滿了物欲、功名與世俗的悲歡;線上是神界,諾鄧人把精神的依托和對未來的期許都供奉在這里。
道也好,佛也好,儒也罷,你們都有熾旺的香火和一路的跪拜。玉皇閣、文廟、武廟、佛寺、道觀一個個都修得恢宏精致,美輪美奐。尤其是三層閣樓式的玉皇閣更是滇西地區現存的古建筑奇跡,大殿頂層的藻井繪畫“二十八星宿圖”堪稱“諾鄧一絕”,對研究中國古代宇宙觀和天文、藝術、建筑都有參考價值。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諾鄧人在玉皇閣周圍的神殿里辦學,從私塾到小學,讓孩子在神仙的光照下成長。
玉皇閣
在這里,我親眼目睹了大自然的此等造化:在諾鄧古村的下方出現了一個地貌奇觀“太極鎖水”,正好與玉皇閣形成神奇的呼應。話說古鹽井邊的諾水流著流著,就匯入山腳下的沘江(瀾滄江支流),只見它繞了一個“S”型的大彎,竟然形成了無比逼真的道教“太極圖”。古人還編了一段“獅象把門”的傳說,好像諾鄧天生就是被神靈眷顧的地方。誰說不是呢,要是上天不特別給諾鄧一口鹽井,哪有這延續千年的人間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