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云南大理大山深處的明清建筑群
大理
早在15年前,中國文物普查小組就發現了這個明清建筑群,對更多的普通人,它也許根本不存在,它叫利客村。利客村坐落在州巍山壩子西山腳下的一個山坳里,是個彝漢雜居的村寨,原叫西山莊。后來有順慶府(今南充)漢族人遷居此地,被當地土人(彝族)稱為客家人。客家人入駐此地后,發現這里山清水秀,地理位置和條件優越,利于他們繁衍生息,于是取了個通俗易懂的名字——利客。
云南
2009年,中國文物普查小組在偶然間發現了利客村里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具有一定的保護價值;2012年,利客村藉由傳統古民居建筑群,被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說歸說,地方政府在完成了一些基礎性工作后,具體該如何保護,卻沒有太多實質性的進展;不過他們一直在努力。正是他們的努力,我才得以工作之名,知道并探訪了利客村。
當天抵達利客村時,正值陽光明媚的炎熱午后,為了拍攝全景,在社長帶領下,我們從寨子門口的東邊小路,順山走了上去。扛著器材,不多時就香汗淋漓了。去到山坡上,被群山包圍在山坳里的利客村出現在眼前。寨子周邊竹林掩映,青松、核桃、桉樹、楊槐、棗樹和其他不知名的樹雜亂生長,簇擁著寨子。被各種樹枝、樹葉遮擋的寨子若隱若現,不過依然能看出整個寨子的布局。穿過玉米地,上躥下跳,看角度,取景拍照。青山環繞中,利客古村依地勢呈南北走向,縱橫交錯,很明顯的能看出并排有序,錯落有致;中間有巷子連貫,所有院落以“一”字排開。沒有炊煙裊裊,沒有雞鳴犬吠;許是來的時間不對吧。
一條狹窄的小路在竹林間彎曲向前,沒幾步路,就看見寨子長長的巷道了。一邊是陳舊的籬笆,一邊是土黃的高墻。鋼絲和我準備拍攝,被社長叫住了,“往里走還有更漂亮的呢。”行至盡頭,一個89度的拐彎,果然豁然開朗。這就是在山坡上俯瞰時橫穿寨子的那個深巷吧,走進了才發現更加敞亮。青瓦屋頂已不見,有的是深深巷子和土黃、暗紅的墻;而巷子鏡頭,又是一片綠,想必是通到山林里了。
好幾個院子,從門頭、窗花、雕刻、院落布局等各方面,可以想象曾經的氣勢恢宏,不過都躲到蜘蛛網里去了;甚至部分房屋和墻體坍塌,屋里堆放著曾經常用的農具和木料,院子里除了一棵結滿果實的柿子樹外,全是茂密的雜草。而有些人家的大門,掛著生銹的鐵鎖。目前,利客村古民居院落,保護最好的可能就是我們最后去探訪的鄭家大院了。鄭家大院院中套院,樓上有樓;盡管也有了蜘蛛網和老鼠屎,依然能看出大院當初的設計、做工和用料都十分講究,防火、防盜,起居、儲物等考慮周全;門窗、梁枋的木雕、墻面繪畫的圖案,古樸大方,精致細膩,充分顯示著當初房屋主人深厚的文化素養和殷實的家庭財力。
當地政府做了些基礎性的保護工作,鄭家老爺子也會不時的回到老宅子,簡單打理。整個老宅,看著空落,但不至于有荒蕪的感覺;院子里那棵碩果累累與人身等粗的棗樹,在靜觀時間的流逝。拍完了,逛累了,在鄭家大院休息,準備撤退??晌倚挠胁桓?,在寨子東面的山坡上俯拍的全景,遮擋物多,效果不佳;心想去巷子盡頭的山上,再拍一次。鄭老爺子自告奮勇,親自帶我上山。穿過桉樹林往上走,就到了松林里,可寨子的全貌依然不清。繼續上山,爬得越來越高,又被竹林遮住了。在東面山坡上的時候,寨子躲在樹蔭里;來到西面的山上,我又躲在了樹蔭里??傊?,拍攝全景的計劃沒有成功。在往回撤的時候,我還看見了被火燒掉的房屋框架,墻面堅挺,木梁黢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