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雷諾suv價格、廣汽本田13萬一15萬suv
韓版“科雷傲”在中國市場開售,讓退出國內燃油車市場的雷諾是否重新殺回成為關注焦點。7月4日,北京商報記者從經銷商處獲悉,雷諾SUV車型——QM6以進口方式開始銷售。但與此前雷諾以合資公司方式在華國產不同,本次則由平行進口車企業以獲得雷諾韓國授權的方式進口整車進行銷售,QM6也可看作韓國版雷諾“科雷傲”。一時間,“雷諾即將重返中國市場?”“售后維修歸誰管?”“都有哪些車型?”等成為熱議話題。
“店內銷售的車型為雷諾QM6,為之前科雷傲的姊妹車型,目前僅有2.0升一個配置車型。”一位經銷商工作人員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目前該車型整車進口,售價為19.6萬元。
本次在國內開售的雷諾QM6,由中國平行進口車企業——車庫(中國)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車庫(中國)”)與雷諾韓國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雷諾韓國”)開展授權合作引入。上述經銷商工作人員透露,QM6為雷諾韓國釜山工廠生產,該車型已取得國六B排放認證許可,獲準在國內市場上市銷售。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作為雷諾科雷傲姊妹車型,QM6在韓國市場懸掛雷諾三星標識,而進口到中國的車型則懸掛雷諾標識。目前,雷諾韓國在當地市場銷售QM6系列、XM3系列、SM6等車型。
據了解,本次引入雷諾QM6的同時,車庫(中國)還專門成立武漢星諾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漢星諾”),承擔網絡開發及管理、新車銷售、市場推廣、售后服務等工作。天眼查顯示,武漢星諾成立于今年2月,經營范圍包括:汽車銷售、新能源汽車整車銷售、摩托車及零配件零售、汽車裝飾用品銷售等。據悉,武漢星諾將一方面依托原有雷諾進口車時代及東風雷諾時代的經銷商網絡承接新車銷售,同時還將開拓全新銷售渠道。以本次銷售雷諾QM6經銷商之一的山東淄博綠茵店為例,該店可在雷諾中國官網上查詢到。“雖然該車型為進口車,但在全國雷諾授權店均可進行維修和保養,消費者不用擔心售后保養問題。”該門店銷售人員表示。針對國內哪些地區能夠購買雷諾QM6,一位車庫(中國)工作人員表示,相關車型購買請關注官方信息。
不過,由于本次雷諾QM6為平行進口車企業引入,對于該車屬于“平行進口”還是“官方引進”,不少消費者表示疑惑。對此,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顏景輝認為,從整體操作來看,引進雷諾QM6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平行進口,只能說是雷諾進口車在中國市場銷售,但從雷諾韓國進口是否算品牌回歸還有待考量。據悉,平行進口指未經相關知識產權權利人授權的進口商,將由權利人自己或經其同意在其他國家或地區投放市場的產品,向知識產權人或獨占被許可人所在國或地區的進口。
數據顯示,今年6月,雷諾韓國銷量為7297輛,同比下降39.2%。其中,國內銷量為1721輛,同比下降達77.1%;海外銷量為5576輛,同比增長24%。
業內人士猜測,韓國在國內市場銷量下滑,授權QM6在中國市場銷售,或許是其欲進一步提升出口量。
三年前,雷諾與東風分手后,雷諾在華僅剩江鈴集團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與易捷特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兩家合資公司,而雷諾燃油乘用車在華銷售也隨即停止。如今,從韓國進口的雷諾車型重新在中國市場上銷售,雖然是通過授權平行進口企業引入,但雷諾韓國的出現也引發關注。
2021年8月,吉利汽車母公司吉利集團與雷諾集團共同宣布,雙方已簽署諒解備忘錄,建立創新型合作伙伴關系。諒解備忘錄顯示,雙方將在中國和韓國開展合作,未來雙方將聚焦于混合動力市場共享資源和技術并以中韓為重點市場開展合作。隨后,去年5月,吉利汽車宣布與雷諾集團韓國子公司雷諾韓國汽車(雷諾韓國)簽訂股份認購協議。協議顯示,吉利汽車擬認購雷諾韓國34.02%股份。這意味著,吉利與雷諾將共同推進中國韓國兩個市場的布局,而此次車庫(中國)合作方正是雷諾韓國。
不僅如此,去年11月,吉利汽車發布公告稱,吉利控股、Renault s.a.s.(雷諾)及吉利汽車訂立框架協議,建議設立一間合營企業公司,旨在整合各方在內燃機、混合及插電式混合動力總成以及變速器業務以及相關技術方面的專長及優勢。框架協議顯示,吉利控股和吉利汽車作為一方,雷諾作為另一方,暫定將各自于建議合資公司擁有50%的權益。此外,有報道稱,雷諾品牌旗下Austral車型也已在國內市場完成新車申報工作,新車可視為雷諾科雷嘉車型的繼任者,并極大程度上將借助吉利雷神動力重返中國市場銷售。
此外,雷諾旗下品牌Alpine宣布,從明年開始,Alpine計劃推出全新純電動車型,并預期在2026年實現盈虧平衡。從2027年開始,Alpine將進入全球擴張階段,根據不同市場需求量身定制車型以提升Alpine的財務表現和品牌價值。同時,到2030年,Alpine營收將達80億歐元,其中預計10億歐元營收來自中國。
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作為全球汽車銷量大國,中國是跨國企業不能放棄的重要戰略市場。不過,此前雷諾在華存在感不強,其產品想要重新在中國市場站穩,就需要引入真正能符合中國消費者需求的車型。
北京商報記者 劉洋 劉曉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