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誠信議論文的素材;誠信的分論點+事例(古今中外)
誠信
★道理論據
1.人之所助者,信也。 ——《周易》
2.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 ——《禮記》
3.民無信不立。 ——《論語》
4.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5.馬先馴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
——《淮南子》
6.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 ——《資治通鑒》
7.小信誠則大信立。 ——(戰國)韓非子
8.人背信則名不達。 ——(西漢)劉向
9.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東漢) 王充
10.禍莫大于無信。 ——(西晉)傅玄
11.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一(北宋) 程頤
12.忠者不飾行以徼榮,信者不食言以從利。 ——(北宋)王安石
13.至誠則金石開。 ——(清)康有為
14.同心可斷金,首要重然諾。——董必武
15.矢信矢忠,始終不渝。 ——孫中山
16.你必須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回報。 ——李嘉誠
17.一千句謊言蓋不住一個事實。——臧克家
18.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德)海涅
19.虛偽的真誠,比魔鬼更可怕。
——(印度)泰戈爾
20.誠實不欺的性格,無論在哪個階層里,即使心術最壞的人,也會對之肅然起敬。 ——(法)巴爾扎克
21.守信用勝過有名氣。 ——(美) 羅斯福
22.大海是冬季的禮拜堂,背信是地獄的禮拜堂。——(法)雨果
23.無信之友,較之敵人尤為可惡。
——(英)莎士比亞
24.不須犯一口說,不須著一意念,只憑真真誠誠行將去,久則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 ——呂坤
★事實論據
1.見海爾企業的成就,很難會想到這個家喻戶曉的企業,是由一個瀕臨近破產的小廠成就的,那么又是什么使它走向財富?“ 不是別的,是誠信創寫的歷史佳紀”。廠長張瑞敏自豪的講到,“ 記得那時的工程瀕臨倒閉,而且在用戶反應我們的產品有質量問題時,我毫無顧慮地當著全廠職工的面,用大錘將76臺不合格冰箱全部砸毀!其實我也知道,這是“海爾”最后的掙扎,前進是成功,后退是倒閉,但我有勇氣的是與誠信并肩闖困難!”如今,“ 海爾”成為了我國唯一入選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強品牌,海爾集團已成為“世界冰箱銷量第一”的集團,這便是一個誠信取富的范例。
2.做良心藥的同仁堂: 346年前,樂氏家族在北京創辦一間小藥鋪。此后,供奉御藥188年,歷經風雨而不衰,成為享譽世界的“中華老字號”一同仁堂。秘訣何在?兩個字:誠信。例如,人參用吉林的,山藥用河南的,枸杞用寧夏的,陳皮用廣東新會的,丹皮用安徽蕪湖的。僵蠶不能用僵蛹代替,16頭的人參不能用32頭的小人參代替。即便是做大蜜丸的蜂蜜,也必須用河北興隆的棗花蜜。七珍丹中的寒食,必須在春天柳樹發芽時制造,此所謂“取其地,采其時”。“可以質鬼神,可以應病癥”,童叟無欺,問心無愧,這就是同仁堂的質量觀。
3.守信是一種承諾:李苦禪是我國當代著名畫家,他為人爽直,凡答應給人作畫,從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請他作一幅畫,李苦禪欣然應允。無奈,李苦禪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時成畫作。不久,當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訃告后,面有愧色,即趨畫案,畫了幅“百蓮圖”,并鄭重其事地題上老友的名字,蓋上印章,隨即攜至后院,肅立將畫燒毀。事后,李苦禪還對兒子說:“今后再有老友要畫,及時催我,不可失信啊!”
4.一諾千金:季布是秦朝末年楚地(泛指今江淮流域)人。他年輕的時候很喜歡結交朋友,很講義氣和信用,凡事答應過人,就一定會竭盡全力去做到。季布言而有信的品質使他在同輩的朋友中贏得了聲譽。后來他的名聲更加遠揚,連北方的許多游俠之士都知道了,以至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 不如得季布一諾。”
5.立木取信: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為新法。秦孝公有些擔心,猶豫不決。商鞅終于說服了秦孝公實行變法,發布了新的政令。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招募百姓中有能把此木移到北門的,給予10金。百姓對這種做法感到奇怪,沒有敢去移動這塊木頭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國人,能移動者給予50金。有個大膽的終于移動了這塊木頭,商鞅馬上就給了他50金,以表明誠信不欺。這一立木取信的事實,終于使百姓確信新法是可信的,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6.季札掛劍墓樹:季札子是春秋時吳國貴族,吳王諸樊的弟弟。公元前544年間,他奉命出使徐、魯、齊、鄭、衛、晉等國。他首先經過徐國時,徐君十分欣賞季札子身上佩戴的寶劍,卻說不出口。季札子明白徐君的意思,不過,他還要出使其他的國家,寶劍暫時不能送給徐君,他打算等他出使各國后,再送給徐君。不料,待季札子出使完各國,再途經徐國回國時,徐君已經死了。季札子感到非常遺憾,想到自己曾打算把寶劍送給徐君,便解下身上的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季札子對于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人知道的許諾贈劍的“事”也毫不馬虎,不做違背己心的事,可見他守信的思想境界更純更高!
7.《舌尖3》首映,吸引人眼球的便是章丘鐵鍋,它經過7道冷鍛,5道熱鍛,18遍火候,三萬六千次敲打,最終才鍛煉了一口章丘鐵鍋。配上傳奇故事,迅速走紅,面對國內外十萬個訂單,承傳人之一的劉紫木本可從中大賺一筆,但他卻認為:手工鍋,靠的是一錘錘砸出來的,不可用賺錢思想以次充好。如果他不追求質量,草草敷衍,弄虛作假,不僅個人誠信缺失,還會使章丘鐵鍋的聲譽名望毀于一旦。可見,做人做事,真誠至上才是做人的本分。
8.北宋的晏殊以誠信著稱,14 歲時被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覲見后參加考試時,他發現題目是自己做過的,便如實向皇帝報告,并要求改換題目。他誠信的品質贏得了所有人的贊賞與尊重,后來受到皇帝重用。
9.堅持守信的列寧:列寧是一位很講信譽的人,即使對孩子也不例外。他曾經允諾過逢年過節要與孩子一起歡度節日,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有一次,新年快到了,可列寧卻病了,躺在床上不能起來。家里的人都勸他暫停一次算了。可是,列寧不同意,他說,身體不好,不能在外面活動,可以把孩子請到家里來。于是,他讓家人在家里布置了一個新年晚會。新年的傍晚,孩子們都高高興興地來到列寧家里。可列寧的病仍不見好轉,他堅持守信,坐上輪椅參加晚會。
10.死也要守信:傳說蘇格拉底的父親是古希臘雅典城中的一個窮鐵匠,蘇格拉底空余時間常幫父親干些活。有一年冬天,雪下得非常大,可是蘇格拉底要按約定的時間去給別人送打好的鐵器。媽媽看到雪下得大,兒子腳上又沒穿鞋,就勸他不要去了。蘇格拉底卻說:“我一定要去,我跟爸爸答應了今天給別人送去的。”于是,他頂著大雪,光著腳把打好的鐵器送到了那些顧客的家里。
11.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遭人誣陷被判死刑。面對死亡他毫無懼色,平靜地喝下了毒酒。在彌留之際,他突然睜開眼睛,對身邊的好友克利托交代說:“克利托,我還欠鄰居一只雞,請別忘了替我還給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