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用阿迪鍋做紅燒肉—怎樣用阿迪鍋做紅燒肉視頻
本文從兩方面分析小生意越來越難做的現象、原因。一方面是宏觀層面的需求層次變動,一方面是小生意參與者自身存在的各種弊病。希望對相關從業者有所警示。
第一個問題:經濟到底景氣不景氣?
疫情期間,倒閉了一大堆的街頭門臉,其中飯店和培訓機構居多。這是看得見的,還有很多街頭看不見的,比如南方各種小工廠小作坊,倒閉的不在少數。我朋友做外貿電單車的,疫情前200個工人,疫情后50個工人,就這還算好的,堅持了下來,他的同行倒閉了一大堆。
那么,為什么小生意越來越難做了?真的如同某些人簡單的一句抱怨“經濟不景氣”就能解釋這一切么?
今天是2023年8月15日,距離疫情結束也半年了,時逢學生們放暑假,本來我想到山東半島沿著海岸線玩一圈的,結果在抖音上刷到各個海灘的直播,海里跟下餃子似的,于是取消了計劃,不跟學生們湊這個熱鬧了。想起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一家人去淄博吃燒烤,那場面,讓人很糾結到底如何評價“經濟不景氣”。淄博燒烤溫度還沒褪去,結果端午節南方的賽龍舟火了,緊接著貴州又來了個村超,村超搞到暑假,突然蒲松齡又給淄博來了個梅開二度!至于三山五岳四大湖,更不用提了,直播間人頭攢動,大晚上的竟然能把爬山路堵死。
一邊是紛紛倒閉的小生意小工廠,一邊是紅紅火火的旅游市場,經濟到底是景氣還是不景氣呢?
我家附近那些街頭倒閉的門臉房,陸陸續續換了招牌,重新開張了,但即便是疫情過去了半年,依然有新掛出“招租”牌子的,這說明雖然在整體上依然有人愿意投資做小生意,但不是每個小生意都能堅持下去。至于工廠里,我那個做電單車的朋友到歐洲參加了一個展會,拿下前所未有的大訂單,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數錢。另一邊,一個做地鐵相關項目的朋友,他們公司已經下調了未來兩年的預期,給他們供貨的那些小廠商,結局可想而知。
綜合上邊的所有現象,很難用一句話整體概括經濟到底是景氣還是不景氣。最關鍵的是,無論宏觀上經濟是景氣還是不景氣,對于中小商家來說,怎樣做才能堅持下去才是最有實際意義的。
其實,從整體數據來看,更中肯的說法可能是“經濟不再像前些年那樣景氣了”。畢竟,從8%的常態變到5%,橫向對比自然是“比別人家要景氣的多”,縱向對比顯然是“沒有以前那么景氣”。
既然整體經濟沒有以前那么景氣,為什么旅游市場卻遠比以前更加景氣?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也是中小企業你死我活的關鍵!
還是那句話,“經濟是否景氣”這是宏觀的問題,只有自己是否景氣才是設身處地的問題。
首先一點,需求層次差異、行業差異。
經濟起飛的開始,就是從吃穿開始的。吃的東西,從慶豐包子到馬蘭拉面,從肯德基到海底撈,從俏江南到全聚德。從便宜的吃到貴的,從環境差的吃到環境好的。直到今天,一零后(已經13歲了)沒有人說“我非要去北京飯店吃鮑魚”、“我非要去肯德基吃雞翅”。在吃的上面,已經體現不出任何優越感,絕大多數飯店,都挺干凈,絕大多數飯店,大家都能去得起,所以反而導致需求向“特色化”轉移。
淄博燒烤一點不貴,就連蘸醬都是從天津拉過去的,那味道能跟天津差多少?這么多人沖著淄博燒烤,圖啥?就是一個“特色”!什么特色?淄博特色!淄博特色是什么特色?在淄博,它就是淄博特色!同樣的東西在天津,那就是天津特色,比如包子和煎餅。
吃的如此,穿的自然也是如此。什么阿迪耐克,跟安踏李寧差多少?知名品牌都這么競爭激烈,那些不知名的小作坊小工廠,你還想如以前那般隨手撿錢?怎么可能!要么給品牌商供貨,要么自己打造自己的品牌,或者第三條路,出國,繼續在落后地區做雜牌!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小工廠小作坊搬到了東南亞、非洲甚至南美、中東。因為在國內,他們沒有活路。為什么沒有他們的活路?因為國內市場的需求已經變了,可是他們自己沒有跟著市場需求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只能逐水草而居,哪兒落后他們就搬哪兒,直到所有地區都發展起來,那個時候他們再倒閉。
國內經濟第二個加速階段,就是家用電器,包括電視、空調、手機、電腦。這些產品,二十多年前,同樣是各種大大小小的品牌和雜牌廠商。尤其是手機,當初各種山寨機。發展到今天,就連聯想手機、魅族這樣的都快要淪為雜牌廠商了,更不用說波導、TCL。至于其它那些小作坊,只有一個去了非洲活了下來,叫做傳音。
第三個加速階段,自然是房地產、汽車。伴隨著眾泰的突然沒落,以及恒大的各種傳聞,宣示著中國人的物質需求已經達到了頂峰,甚至于從頂峰開始回落。包括電視、手機、電腦、空調、汽車、房地產,各種產品的銷售數量在幾年前陸續達到最高峰。同時,電影、旅游市場則保持年均20%以上的市場規模在迅猛增長,直到疫情發生后突然中斷。
如果沒有疫情這個特殊事件,或許會有更多人看到經濟結構的逐漸轉變、社會需求層次的逐步提升。疫情和貿易戰遮蔽了很多人的眼睛,吸引了更多的關注和注意力,使得很多人忽視了決定經濟的內在本質:市場需求層次的變化。
當我們得出“需求層次變化”這個結論之后,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一邊是制造業的小工廠小作坊紛紛倒閉,而另一邊旅游市場卻異常火爆。其實不止旅游市場,如果大家注意觀察的話,街頭的理發店、美甲店是越開越多,單價越來越高。美女們覺得吃一頓飯花一百塊錢越來越不值,但花兩百塊錢做個發型妝個指甲那是超值!買件衣服某寶某多上幾十塊錢多的是,游泳瑜伽哪個不得幾百上千?
實物產品在二十多年前是供不應求的市場階段,隨便開個廠子就能賺錢。發展到今天,競爭對手多了十倍,市場需求反而開始下滑,這樣的行業,倒閉是必然的!街頭飯店的情況也是類似,二十多年前是個館子就有生意,現如今館子滿大街都是,各家做的紅燒肉、水煮魚能有多大的差別?更何況人們已經不再喜歡大魚大肉了,網上各種的半熟食自己就能來。所以,這樣的街頭館子倒閉也是正常的。尚有流量的,就是那些所謂商業綜合體,集文化娛樂購物餐飲于一處,離家遠,不得不在里邊吃一頓。
所以,我們的結論是:小工廠小作坊小飯店,從數量上,倒閉是趨勢,因為供大于求,隨便一個有錢人拿幾百萬就想搞個賺大錢的小工廠,隨便幾個朋友攢幾十萬就想弄個小飯店躺著分錢,這種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市場從增量轉入存量,從一起做大行業到內部激烈競爭。如果有更好的選擇,提前止損鎖定收益,轉入到更高需求層次的行業,這是上策,好過硬挺著將來被動淘汰,那是下下策。
當然,“轉入更高需求層次的行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畢竟,隔行如隔山。開飯店的去搞美發,完全不懂啊。造冰箱的改行搞旅游,那也不搭邊啊。如萬達那么大的企業搞電商不也是打水漂嗎。
更何況,市場,盡管下滑,總還是有需求的。競爭,盡管激烈,總還是有勝出的機會,而且,勝出的都是個頂個的高手。
另外,小工廠小作坊,全局的大生意搞不過大廠子,至少在細分領域搞個小特色還是值得賭一賭的。
街頭的飯店,拼不過連鎖的,只要拼得過周邊一公里半徑內的,就能活的很滋潤了。
至于哪些能最終活下來而且很滋潤,不好揣測,畢竟突發狀況太多。但哪些必然會倒閉,這事兒一眼看過去還是能看個八九不離十的。
第一,產品、服務同質化,無法滿足日益個性化的市場需求。
第二,產品風格、店面風格幾十年如一日,落后于市場變動。
第三,缺乏主動營銷,坐等生意上門。
第四,管理混亂導致人力冗余、店面利用率不高。
舉幾個身邊的例子。
一個是我家附近某個川菜館,到今天依然在主打“水煮魚”,而且一年四季都是主打水煮魚。菜單一年四季不變。怎么說呢,只能說廚子很穩定,因為廚子就是老板之一。我老婆曾經很喜歡吃水煮魚,后來不喜歡了,周圍朋友也不喜歡了。你好歹把水煮魚的味道變化一下啊!
店面風格,放在五年前還算可以,放在今天,就有點“又老又俗”了。
沒啥廣告,沒啥推廣,進了飯店之后才會告訴你有促銷,吃一百返二十券,老套路了。
人少的時候,收盤子的和收銀員倆人在聊天,人多的時候,收盤子的忙不過來,收銀的站在那里繼續刷手機。大門口一進門兩側堆滿了雜物,咱也不說風水啥的,你一個飯店搞得第一印象這么亂八七糟的,顧客啥感覺?
對于產品的創新,就連肯德基這樣的老字號連鎖店,都不得不每隔幾年推出一種新產品,你一個小區周邊的街頭小飯店,周圍二三十家競爭對手,沒有任何變化,誰還經常來啊!
營銷和管理,稍微上點規模的企業,這兩筆開支都是蠻大的,因為營銷能帶來產品銷量的增加,管理能降低內部的成本,一個開源一個節流。對于一個小飯店,坐等著顧客上門已經習慣了,所以從來沒有考慮過其它的引流、營銷手段,然后天天抱怨沒有顧客經濟不景氣!天天羨慕隔壁蜜雪冰城生意真火,你倒是學學人家怎么搞營銷啊。但凡你也搞一個一塊錢的冰激凌或者免費啤酒管夠,好歹顧客流量能增加個二三成!
再換下一個例子,隔壁賣窗簾的,我兒子非要“奧特曼”的窗簾,可是這家店只有“小叮當”的窗簾。小叮當這個形象,是八零后九零后最熟悉的形象,一零后更熟悉的是喜洋洋、熊大熊二、超級飛俠、奧特曼。由此可見,這家窗簾店的產品至少二十年沒有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了。這種無法滿足顧客需求的供應商,不倒閉還有天理么?
當前的世道,決定人們走入一家飯店的因素,已經遠不是飯菜那么簡單了,而是各個方面的“體驗”。包括:店面風格、內部氣氛、服務水平,尤其是飯店“特色”這一項,它可以是烹飪方式(比如火鍋有很多種鍋、燒烤也有很多種方式,還有石鍋、石烤等等),可以是菜品(各種地方菜、地方特色小吃),可以是服務(音樂、舞蹈、篝火已經很常見了),甚至是環境坐標(比如海邊、湖邊、樓頂、竹林、山洞、蒙古包、船艙、車上、飛機等等)。
人家撓破了頭皮才把生意搞起來,憑什么你一個平平常常毫無特色的飯店在同行激烈的競爭下能夠有活路?
只有一種類似的飯店能有活路,那就是:最便宜銷量最高的快餐。在美國,就屬于肯德基麥當勞漢堡王那樣的,在中國,就是各種炒飯炒面蓋飯類似于沙縣小吃這樣的。
就連沙縣小吃,都要面臨黃燜雞米飯、蘭州拉面以及各種燴面、板面、肉夾饃的競爭。
因此,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輕輕松松賺大錢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要么轉行,要么升級,要么出國。
出國的話,美國肯定是不行了,我勸一個朋友去歐洲看看,他說歐洲生意不好做,國家太分散,不如美國市場統一好做。好吧,他還是想躺著把錢賺了。除了歐洲,就是東南亞、非洲、中東、南美。反正你不做,你的對手總有人去做。你想舒舒坦坦的賺大錢,可總有對手尋思著怎么吃掉你的蛋糕。
邏輯就是這么的簡單,為啥歐洲人搞企業搞了上百年突然老老實實上班去了?因為搞到最后發現能夠活下來的企業都是挺苦逼的,還不如上班逍遙自在。幾百萬投資個小作坊,干幾年發現連成本都收不回來,工人比老板都逍遙,老板早起晚睡,工人到點下班,到這個份兒上,也就沒有多少人想著開廠子賺錢了。按照目前的物流便利度,所有消費類工業品,最終能留下十個全國性品牌,已經算是非常不錯的了。放在人口幾千萬人的小市場,撐破天兩個品牌。
這就是未來,經濟依然會有新的增長點,實物類產品除非有創新性新品出現,否則主要的增長點在于基礎生活品更往上的需求層次。至于是哪些,查一下馬斯洛需求層次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