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武鴨脖的發展現狀(精武鴨脖歷史)
9月28日,首屆“精武文化節”啟動,拉開江漢“精武”回歸的序幕,昔日聞名全國的“鴨脖街”即將變身“文商居融合街區”。
“精武鴨脖”借市集歸來
居民兌換鴨脖。見習記者陳星雨 攝
時隔10年,精武路上再見鴨脖。
精武文化節市集上,靠近精武路側的第一家便是鴨脖攤位,一盒盒的鴨脖把桌面占得滿滿當當。
撕開包裝,一股濃郁的香味撲鼻而來,拿起一塊啃食,口感油潤,口味香辣,讓人欲罷不能。
在附近咖啡店工作的朱浩是精武鴨脖的“頭號粉絲”。4年前,朱浩和朋友來漢游玩,出武漢站的第一眼,就看見了“精武鴨脖”的門店。
一年前,朱浩來到精武路附近工作,卻發現鴨脖店并沒有想象中的那般多。
今日“精武鴨脖”借市集回歸,朱浩早早地拿著搶到的券去兌換了一份。新華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鴨脖街”將不定期重現的昔日光景。
“鴨脖得回精武路,這里是根”
老居民拿著老物件帶孩子們追尋老記憶。見習記者陳星雨 攝
當日市集上用于兌換的“10000根精武鴨脖”都出自“王松林精武第一家”。多年前,《生活秀》主角賣的鴨脖就出自這一品牌。正是那部小說與同名電影將“精武鴨脖”推向全國。
“王松林精武第一家”的創始人之一——劉春華清晰記得多年前賣鴨脖的情景。
20世紀90年代,劉春華和丈夫王松林在精武路上賣中草藥鹵鴨脖。
2000年前后,“精武鴨脖”到達鼎盛時期,越來越多的鴨脖店如雨后春筍般冒出。
最熱鬧的時候,精武路上有60多家鴨脖店。街道兩邊的攤位上,成百上千根紅光油亮的鴨脖子香飄四溢。
2010年,精武片區整體改造啟動,鴨脖店不約而同搬到對街扎堆,積蓄力量。
劉春華和王松林先后到美國和深圳開設店鋪,拓展市場。
對于武漢這個“起點”,劉春華有著新的想法,她說:“我們會在武漢設立一個無菌工廠,大規模啟用機器人。”
同時,她準備啟用精武路上備置的幾間門面,“鴨脖得回精武路,這里是根”。
商居融合街區正式啟幕
居民參觀精武文化展館。見習記者陳星雨 攝
回歸精武的不僅僅是鴨脖,還有整整一代人的回憶。
28日,“精武老物件”征集活動結束。首屆“精武文化節”上,十余個老物件集體亮相。老糧票、油票以及泛黃的報紙和圖冊都在向人們展示著時代的痕跡。
居民們圍坐在81歲的老居民蔡澤民周圍,過去的歷史在他的講述下一點一點地呈現在眼前。
在他們身后,一棟高樓,正在做最后的封頂。
城市更新十多年,昔日精武路已脫胎換骨:片區周邊商圈匯聚,西側毗鄰武廣商圈,北向銜接西北湖商圈,南部距江漢路步行街區僅一公里。片區內有3個社區,在此居住和工作的人有近2萬,匯聚國金天地、南國購物中心等多個商業體以及6棟高端商務樓宇。
精武文化節結束后,老物件將集體進駐新的“精武文化展館”。
鵝舍書店閱讀空間。見習記者陳星雨 攝
與“精武文化展館”相距不遠的“鵝舍”是精武片另一新文化空間。
“鵝舍”相關負責人毛恒誼希望這個文化空間能成為一個“試驗場”,為周邊社區的居民、樓宇內的工作者提供文化藝術等精神層面的連接。
此時,精武片區內,國金天地、光大永明等片區的樓宇、商圈、企業等公共空間成為共享陣地,陣地網絡資源共享、錯時使用,居民、商戶、企業成為街區共同的“主理人”。
新華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精武片”將打造“文商居融合示范街區”。以文興商、以文樂居、商居融合:以“精武”文化為內核,引動多元載體與鏈接,加快街區商業、商務樓宇與社區的深度融合。
(長江日報見習記者陳星雨 通訊員周弘 劉梓亞 劉媛)
【編輯:張靖】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59222222。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kin02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