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母銀耳多少錢一盒—阿母銀耳多少錢一盒啊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因此老祖宗們流傳下來的“原則性習俗”特別多,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在大年初一,要做的事情比較多,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要吃三樣食物和做三件事情,寓意新的一年大吉又大利了、順風又順水。
在佛教文化里,每逢初一十五都會吃齋、打齋戒,以表對佛祖的信仰,認為在這時候吃齋會有更高的功德。而老祖宗認為吃齋就是要把“災”消滅掉,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希望新一年大吉又大利,順利一整年。在我們南方,大年初一,一定要吃齋的,無論是粉絲炒大白菜,還是大白菜餃子,都可以,只要是素的,沒有葷的就行。
其中廣州人喜歡吃一道齋,叫“羅漢齋”,也叫“十八羅漢齋”,是由18種素食食材搭配一起,我記得有粉絲、腐竹、白果、銀耳、冬菇、紅蘿卜、荷蘭豆、面筋、木耳、金銀菜、草菇等等,有朋友要補充一下嗎?
在很早之前,年糕是用來祭拜祖先以及供奉神靈的,在祭拜完后,人們才可以吃年糕。后來逐漸地,人們習慣了在大年初一有吃年糕的習俗,寓意“年年節節高升”,而年糕可以做成任何形式的外觀,有圓的,寓意團團圓圓;有長條的,寓意長長久久;有蛋糕狀的,寓意金銀財富。做年糕離不開粘性大米、米粉和糖,粘粘的口感相當好吃。
不但如此,年糕還可以炸著吃、炒著吃、煮著吃,還可以吃甜的或咸的口味呢。如果要統一年糕的樣子或味道,是不太可能的,畢竟習俗很多,口味也多。
傳說東漢末年,自然災害比較多發,名醫張仲景為人們治病,采用羊肉、辣椒或一些驅寒的食材放在鍋里一起燉煮,然后攪拌一起,用面皮包裹起來,再讓病人吃,這種食物后來叫做“嬌耳”。后來張仲景一直為病人看病到年三十,病患在大年初一痊愈了,人們一遍慶祝一遍吃“嬌耳”。
后來人們用各種食材,再用面皮包起來,做成元寶的形狀,以示金銀財寶,這種食物當時叫做元寶餃子。再后來人們習慣了在每一個重要節日吃上一碗餃子,祈愿身體健康、闔家安康。
傳說有一個怪物“年”,在大年初一出沒,禍害人間,它特別害怕響聲,人們會在大年初一的時候,每逢幾個小時就燒一次鞭炮,以嚇跑它,反應人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后來漸漸地,人們習慣在大年初一凌晨開始,人們會在新一年的第一時間燒一串鞭炮,以響應新年的節日氣氛,迎接新年的到來,也寓意著萬事如意。
其實吧,燃燒鞭炮會產生大量濃煙,影響著環境,因此有很多地方已經禁止燃放鞭炮。但是,這也妨礙不到人們為響應新春而研發的氣球“鞭炮”、聲帶“鞭炮”,但是總感覺缺少了那種鞭炮的“味兒”。
每逢初一十五,除了吃齋以外,還要上香,以祈求神靈的庇佑。更不用說這是新年的第一個初一,也是一年的第一天。更有人特意到寺廟上香,祈求更多的神靈的庇佑。為了成為第一個給神靈上香的人,很多人會在初一凌晨就爭先恐后地去上香,希望能搶到“頭柱香”,祈求新年順利又如意。
上香也有講究,一般來說,三炷香是為自己;六炷香是為家人;九炷香是為家族,全看自己的需要。
人們在大年初一起床后,會首先和家里的成員互相祝賀,比如新年快樂、身體健康等吉利說話,然后長輩會給晚輩一封紅包,以示激勵。給家里的成員拜完年后,小孩子就會拿著一種紙做的大紅鯉魚,到每家每戶串門,若誰家里的門沒有關,小孩子就會站在門口大聲喊“生公鯉魚,發財利是,阿嬸阿母年年多賺滴”、“主人大發財”等吉利說話,然后屋主人就會給小孩子紅包(這是我80年代時候的事情了,現在小孩子去串門拜年的情形基本消失了,我很是懷念)。
等小孩子回來后,家長就會帶著家人到親戚家走親戚,帶上花生、開心果、瓜子等新年零食,今天去姑媽家,明天去姨媽家,反正約好就行了。
大年初一,大家的習俗有什么不同的嗎?不妨在評論區分享一下哈。這里是榮耀美食,感謝大家閱讀,謝謝!最后祝愿大家新年快樂,合家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