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與其他孩子的不同之處(彼得潘與其他孩子的不同之處在哪里)
所有的孩子都要長大,只有一個孩子例外。
——《彼得?潘》
在倫敦西郊著名的肯辛頓花園東北角的長湖畔,豎立著一尊小男孩的雕像。他面朝湖水,兩腿叉開,一手翹起一只短笛,一手揮舞手臂,似拔腿飛奔,似騰空飛起。他,就是著名的小說人物彼得?潘,一個不愿長大也永遠長不大的男孩。
彼得?潘是同名小說《彼得?潘》里的主要人物,這個不愿長大的小男孩,在他出生第一天,為了逃避長大就從家里逃了出來。肯辛頓花園是他曾經(jīng)游蕩的地方,現(xiàn)在他住在幻想島。
本文我將從小說作者與小說由來、游戲的教育意義、用游戲建立深層親子聯(lián)結(jié)這三方面展開探討,希望能給大家?guī)硇┰S啟發(fā)。
1、詹姆斯·巴里不僅給世界留下了彼得·潘,還給孩子留下了愛
《彼得·潘》的作者是英國小說家、劇作家詹姆斯·巴里,詹姆斯·巴里一生創(chuàng)作無數(shù),但其中名氣最大的當(dāng)屬《彼得·潘》。該故事原本是大獲成功的舞臺劇,上演7年后,詹姆斯·巴里經(jīng)過多次修改并加了最后一章“溫蒂長大了”將劇本小說化后,在1911年以《彼得·潘與溫迪》為名出版,很快風(fēng)靡全球。
之后《彼得·潘》被多次改編成舞臺劇、動畫片、電影等。將《彼得·潘》帶來中國的第一人是梁實秋,1926年從哈佛大學(xué)畢業(yè)回國的梁實秋開始關(guān)注文學(xué)翻譯,將《彼得·潘》這一經(jīng)典兒童文學(xué)作品帶給我們。
80多年前,詹姆斯·巴里將《彼得·潘》的版稅捐獻給了大奧蒙德街醫(yī)院,用來幫助更多的孩子獲得救治。
《彼得·潘》的成功不僅為詹姆斯·巴里在生活中和兒童文學(xué)史上贏得了崇高的地位,還在孩子心中建立了一個充滿奇跡的夢幻島,一個充滿冒險、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桃源世界。
2、詹姆斯·巴里夭折的哥哥是彼得·潘最早的人物雛形
詹姆斯·巴里出生在英國一個普通的織布工人家庭,他是這個家第九個孩子。在孩子眾多的家庭中要想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小詹姆斯·巴里從小就很喜歡用講故事的方式吸引家人的關(guān)注。
在詹姆斯·巴里六歲那年,母親最喜歡的哥哥戴維滑冰時意外身亡,母親傷心欲絕。懂事的小詹姆斯·巴里就經(jīng)常扮作哥哥的樣子,緩解母親的思念。
這段特殊的傷心往事給詹姆斯·巴里留下了深刻印象,或許永遠長不大的哥哥就是彼得·潘最早的人物雛形,也是詹姆斯·巴里送給母親的心靈慰藉。
3、幻想游戲是《彼得·潘》的故事由來,潘則隱喻著彼得未經(jīng)雕琢的自然本性
和《愛麗絲夢游仙境》的作者劉易斯·卡羅爾一樣,詹姆斯·巴里也喜歡結(jié)交小友,愛和孩子打成一片。詹姆斯·巴里工作后不久就搬到了距離肯辛頓花園不遠的地方居住,他時常路過肯辛頓花園,一天他路過時,看到幾個孩子拿樹枝蓋房子,拿泥巴做點心,扮仙女、扮海盜,玩得很開心,就加入他們,一起玩游戲,這件事讓詹姆斯·巴里萌發(fā)了創(chuàng)作游戲式童話劇的想法。
這幾個孩子就是后來詹姆斯·巴里好友戴維斯家的五個孩子,他將這些孩子各自不同的性格糅合到彼得·潘中,而彼得就是戴維斯三兒子的名字。
詹姆斯·巴里用希臘神話中山林原野之神潘神來作為彼得的姓氏,也隱喻著彼得未經(jīng)雕琢的自然本性。
兒童發(fā)展心理學(xué)家格林斯潘說過:“進入假想游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飛躍之一。”在假想世界里,孩子能把最無聊的玩具玩出最有趣的游戲,例如他們可以把一根木棍,當(dāng)成寶劍、激光槍、喇叭;把一個普通的床單,當(dāng)成戰(zhàn)袍、隱形斗篷、飛毯等。
從本質(zhì)上來說,《彼得·潘》就是一個假想游戲,一個過家家的假想游戲,而這個假想游戲分為2個部分,一個是發(fā)生在生活中過家家,溫蒂扮演媽媽,約翰扮演爸爸;一個是發(fā)生在幻想島中的過家家,溫蒂扮演媽媽,彼得扮演爸爸,被丟棄的孩子和約翰、邁克爾扮演孩子。
1、過家家是孩子對成人世界的學(xué)習(xí)和模仿
“達林太太發(fā)現(xiàn),她的兩個大一點兒的孩子在玩游戲,假扮成她和爸爸在溫蒂出生那天的情景,約翰在說:
“我很高興地告訴你,達林太太,現(xiàn)在,你做母親了。”那語調(diào)就像達林先生本人當(dāng)時真那么說過一樣。溫蒂高興得跳起了舞,就像達林太太真的跳過一樣。”
這是溫蒂和約翰在家里玩的—過家家。
“請過來吧,先生,”彼得解釋說,“有位小姐病的很厲害。溫蒂正躺在他們腳下,可是斯萊特林假裝沒看見她。
“嘖嘖嘖”斯萊特林說,“她躺在哪兒?”“在那邊草地上。”
“我要把一個用玻璃做的東西放進她的嘴里。”斯萊特林說。”
幻想島就是一個大型過家家的假想游戲,孩子在里面可以根據(jù)需要扮演任何角色。
弗洛伊德認為:兒童的游戲是由兒童所具有的特殊愿望所決定的。在我們的孩童時代我們只有一個愿望,那就是快快長大,變成大人。
在游戲中孩子就把這種愿望賦予行動,在過家家中孩子會以成年人的姿態(tài)出現(xiàn),而過家家的內(nèi)容則是模仿日常生活的情形,例如做飯、照顧孩子、工作等等。
為什么大多數(shù)孩子都喜歡玩過家家呢?這是因為0到3歲是兒童幻想和社會性戲劇游戲的高峰期。孩子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而過家家其實是對周圍環(huán)境的一種學(xué)習(xí)和模仿。
在溫蒂和約翰玩的過家家游戲時,邁克爾從浴室出來后也要求被生出來,但約翰粗暴地拒絕了他,這讓邁克爾差點哭了,因為“沒人要我。”
孩子們的過家家其實和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很相似,小說中達林先生是一個很粗暴、現(xiàn)實的男人,每個孩子出生后他都會拿出紙筆計算開支,他不愿留下孩子,但達林太太希望留下孩子。每當(dāng)達林太太表達她的愿望時,他都會帶有威脅的警告她。
雖然這都是孩子們出生時的事,但家庭成員的相處模式早已固定下來,孩子會在游戲中模仿這種生活方式。
除了生活中的過家家,在幻想島上的過家家也能讓我們窺視一些孩子對成人世界的學(xué)習(xí)和模仿。在幻想島上,溫蒂扮演兢兢業(yè)業(yè)的媽媽,她洗晾衣服、做飯、縫補、給孩子講睡前故事等等,而彼得扮演的爸爸也是我們生活中熟悉的爸爸形象,一個人外出工作、對孩子說一不二、保護家人的安全等等。
通過觀察孩子過家家,我們就可以知道孩子理解的家庭生活是什么樣的?他希望過什么樣的生活?他對當(dāng)前的家庭狀況是否滿意?等等。
我們通過孩子的游戲來理解孩子背后的情緒和需求,孩子通過幻想游戲來完成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認知構(gòu)建的。或許這就是游戲?qū)τ谖覀兊囊饬x。
2、孩子通過掌控游戲來獲得力量感,釋放攻擊性
邁克爾從浴室出來看到溫蒂和約翰在玩過家家游戲時,也要求被生出來,但約翰粗暴地拒絕了他,“他們不想再生了。”
在這個幻想游戲里,約翰假扮爸爸,這個角色給其帶來了邁克爾不能抗拒的權(quán)利。同樣在幻想島,彼得擁有絕對權(quán)力,他能指揮孩子做任何事,也能決定對孩子的任何懲罰,哪怕是把他們餓死,孩子也需要遵守,就拿吃飯來說,是真吃還是假吃,全憑彼得的喜好。
孩子不僅能通過掌控游戲來獲得力量感,還能通過游戲來釋放他們的攻擊性。每個孩子天生都帶有攻擊性,如果沒有合適的釋放渠道,孩子的攻擊性就會作用在人際交往中,通過打架來釋放,但這種不良的釋放方式不僅會給身體帶來傷害,還會影響人際關(guān)系。
在幻想島,孩子釋放攻擊性的方式是假想游戲—與海盜戰(zhàn)斗。在這個幻想世界里,他們不必遵守成人社會的規(guī)則,可以大膽冒險,可以殺海盜。
幻想島,是孩子們的幻想世界,在這里不會有大人出沒,也不會有人告訴他們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在這個孩子們能自己掌握的世界里,他們就是世界的中心,他們翱翔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自在。
幾乎所有的孩子天生都喜歡游戲,有的孩子喜歡過家家,有的喜歡官兵抓強盜……,在兩三歲的時候,這一點尤為明顯。
對成人來說,游戲意味著休閑,但對孩子來說游戲就是工作,他們可以天天玩也不嫌煩、不嫌累。孩子通過游戲來交朋友、體驗生活、探索生活。
研究表明,游戲能促進額前葉皮層的大腦連接發(fā)展,前額葉皮層負責(zé)良好的判斷、遵守規(guī)則和與他人融洽相處。當(dāng)孩子在游戲得到的快樂和自由與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身體活動及人際交往相結(jié)合時,大腦就會得到很好的發(fā)展。
因此陪孩子玩的好,不僅可以加深親密關(guān)系,還能促進孩子的大腦發(fā)展。當(dāng)然這其中也需要注意3點:
1、父母放下身段,與孩子調(diào)到同一頻道,孩子認為玩什么有趣就玩什么
放下身段,有兩個含義,一是身體上,二是心態(tài)上。身體上是說大人必須俯下身子,坐在地板上才能和孩子玩到一起,心態(tài)上是說大人必須和孩子調(diào)到同一頻道,孩子想玩什么就和他玩什么,以孩子的意志為先。
例如,對于嬰兒來說,最典型的聯(lián)結(jié)游戲是躲貓貓,用手遮住臉說,現(xiàn)在你看不到我,放下手說,我出來了你又能看到我了。
這個游戲?qū)Τ扇藖碚f無聊且無趣,但對孩子來說卻非常有意思,高質(zhì)量的陪伴就是指的是玩孩子喜歡玩的,讓他們感到開心。
2、給孩子獨處的時間,支持他們往返于日常生活和幻想世界
孩子和大人不同,他們可以毫不費勁的隨意出入到幻想世界中。我家3歲的小墨先生現(xiàn)階段就很喜歡在玩玩具的時候、自言自語地編演劇情,在他的幻想世界里,工程車能說話,會思考,他們可以一起商量建造什么,他們也能變身。
英國兒科專家和兒童心理學(xué)家溫尼科特就曾說,獨處的能力是兒童情感成熟度的一個重要指標(biāo)。
小說中達林太太一直開著窗等著她的孩子們從幻想島回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愿意給孩子們獨處的時間,支持他們“寫出”自己的故事。
3、培養(yǎng)孩子的假想能力,幫助他們進入幻想世界
假想游戲?qū)τ谙笳餍运伎寄芰Γ橄笏季S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有的孩子能很快投入到假想游戲中,有的孩子則需要大人幫忙。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找一個孩子喜歡的游戲來加入假想元素。
例如,兒子小墨最近很喜歡廣場新修的花壇檐,我們就會把它當(dāng)成火車的軌道,一旦假想游戲開始,兒子就會自主的去增加故事的情節(jié)、人物(托馬斯拉貨物),引入挑戰(zhàn)(看誰先到達),為游戲做旁白等等。
最后:
《彼得?潘》的主題是成長,作者詹姆斯·巴里是這么看待成長和游戲的:在小說的最后一章,溫蒂是這么解釋,她長大后就忘記怎么飛這件事的:因為他們不再快樂、天真、沒心沒肺。只有快樂、天真、沒心沒肺的人才會飛。
當(dāng)有一天小孩因為生活的煩惱,忘記了如何去幻想時,他也就長大了,失去了童心,而彼得潘之所以不愿長大,只想玩,是不想失掉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