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八年級上冊 原文—《三峽》八年級上冊 原文朗誦
初中七年級上冊古詩詞匯總整理及賞析(合集一)
觀滄海
東漢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翻譯:
向東進發登上碣石山,得以觀賞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濤激蕩,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我站在山巔,心中的波濤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圍是蔥蘢的樹木,豐茂的花草,寧靜的似在沉思。蕭瑟的風聲傳來了,草木動搖,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嘯,似要將宇宙吞沒。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懷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銀河里的燦爛群星,也像從大海的懷抱中涌現出來的。啊,慶幸得很,美好無比,讓我們盡情歌唱,暢抒心中的情懷。
作者簡介: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
主題思想:
本詩是詩人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含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了詩人渴望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重點賞析:
本詩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博大的胸懷,抒發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作者運用夸張的手法創造出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給詩歌增添了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聯想日月星辰這些自然界偉大的景象,全離不開大海的懷抱。想象奇特,胸懷開闊,滲透著詩人自己的雄心壯志和昂揚奮發的精神,展現了詩人力挽狂瀾、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氣蓋世的英雄形象。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翻譯:
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的時候,聽說你路過五溪。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月,希望能隨著風一直陪著你到夜郎以西。
作者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越女詞》、《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主題思想:
本詩通過對暮春景物的描寫,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對被貶友人的同情和關切之情。
重點賞析:
本詩一、二句側重于寫景和敘事,起句寫景中暗寓節令;次句敘事,寫王昌齡跋涉之苦。三、四句則轉為抒情,第三句以擬人化的手法寫月,讓明月有了人性,成了詩人的知音,能將“愁心”帶到遼遠的夜郎之西,寄給遠方的朋友。結句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的憂愁和無奈,以及對友人的思念、同情和關切之情。
次北固山下
唐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翻譯: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綠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漲滿,兩岸之間水面寬闊,順風行船恰好把帆兒高懸。夜幕還沒有褪盡,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還在舊年時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氣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時才能到達,希望北歸的大雁捎到洛陽去。
作者簡介:
王灣,字號不詳,唐代詩人。王灣"詞翰早著",現存詩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主題思想:
詩人描寫了冬末春初時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的壯麗之景,抒發了作者深深的思鄉之情。
重點賞析:
作者從煉字著眼,把“日”和“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新舊事物交替的自然道理:海日生于殘夜,將驅趕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寒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通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鼓舞力量。
天凈沙·秋思
元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翻譯: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作者簡介:
馬致遠,字千里,晚號東籬 ,著名戲曲家、雜劇家,被后人譽為"馬神仙",還有"曲狀元"之稱,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馬致遠所作雜劇今知有15種,《漢宮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輯本《東籬樂府》。
主題思想:
這首散小令運用映襯手法勾勒出一幅清冷凄絕的深秋晚景圖,抒發了一個飄零異地的游子的羈旅之苦和思鄉之情。
重點賞析:
這首小令語言運用上極為精煉確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卻描繪出詩情濃郁的畫面,創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結構完全相同,全用名詞和形容詞,沒有一個動詞,描寫了9個形象,9個小景,每三個形象構成一幅小畫面。各句以三個并列的偏正結構的詞組組成整齊的排比句,顯得和諧勻稱,一語道破“某一種心情”。也正因如此,這首小令被稱為“秋思之祖”。
運用對比映襯手法。作品中動靜與靜景、暗淡的色調與明亮的色調、天倫之樂與羈旅之苦,都形成鮮明的對比映襯,增強了視覺效果和感彩。
藤、樹、橋、人家、古道是靜景,鴉、水、風、馬、夕陽是動靜,動靜結合,相互輝映。落日余暉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調一明一暗,相輔相成。昏鴉歸巢襯托了游子歸宿無處,小橋流水人家的天倫之樂襯托了羈旅生活的艱難凄苦,感情上形成鮮明對照。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翻譯:
高峻的峨眉山前,懸掛著半輪秋月。流動的平羌江上,倒映著精亮月影。夜間乘船出發,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你卻難相見,戀戀不舍去向渝州。
作者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越女詞》、《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主題思想:
這首詩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一起來,表現了詩人對獨特江行體驗的喜悅和思友之情。
重點賞析:
詩中連用了五個地名,構思精巧,不著痕跡,詩人依次經過的地點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以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詠月處,皆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連用五個地名,精巧地點出行程,既有“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豪邁,也有思鄉的情懷,語言流轉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江南逢李龜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翻譯:
當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見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賞你的藝術。沒有想到,在這風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時節,能巧遇你這位老相熟。
作者簡介: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主題思想: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開元盛世的無限懷念,對國運衰微的現實的無限感慨和對自身身世飄零的深切感傷。
重點賞析:
全詩在今昔情景對照中表達傷感之情。開篇一、二句是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詩人對開元年間鼎盛的眷懷;后兩句是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全詩撫今思昔,表意含蓄,語言質樸凝練,概括力強,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唐 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翻譯:
九月九日重陽佳節,我勉強登上高處遠眺,然而在這戰亂的行軍途中,沒有誰能送酒來。我心情沉重地遙望我的故鄉長安,那菊花大概傍在這戰場零星的開放了。
作者簡介:
岑參,唐代邊塞詩人。 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 。岑參工詩,長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現存詩三百六十首。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故其邊塞詩尤多佳作。風格與高適相近,后人多并稱"高岑"。有《岑參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為八卷)行世。《全唐詩》編詩四卷。
主題思想:
這首詩以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為題材,表現了詩人對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渴望。
重點賞析:
從行文思路上看,這首詩由欲登高而引出無人送酒、故園之菊、故園戰場的聯想與慨嘆,如此蟬聯而下,猶如彈丸脫手,圓美流轉。從內容上看,詩人表現的不是一般的節日鄉思,而是對百姓疾苦的關切與同情。
夜上受降城聞笛
唐 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翻譯:
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一夜間征人個個眺望故鄉。
作者簡介:
李益,唐代詩人,字君虞。以邊塞詩作出名,擅長絕句,尤其是七言絕句。
主題思想:
這首詩通過寫邊塞月色的景色,表現了戍邊將士濃烈的思鄉和滿心的哀愁之情。
重點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情的詩作。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蘊藉含蓄,將所要抒發的感情蘊涵在對景物和情態的描寫之中。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觸發征人鄉思的典型環境。環境的描寫之中現出人物的感受。在這萬籟俱寂的靜夜里,夜風送來了凄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加喚起了征人望鄉之情。“一夜征人盡望鄉”,不說思鄉,不說盼歸,而是以人物的情態行為展現其心理,寫出了人物不盡的鄉愁。
秋詞·其一
唐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翻譯:
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嘆秋天蕭條,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秋日晴空萬里,一只仙鶴排開云層扶搖直上,便引發我的詩情飛上云霄。
作者簡介:
劉禹錫,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有“詩豪”之稱。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杰”,并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
主題思想:
詩人一反常人的悲秋情懷,描繪了白鶴沖天的動人圖景。詩人雖然因支持變法屢遭貶謫,但其愈挫愈勇的豪壯情懷在本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重點賞析:
劉禹錫的《秋詞》,一反常調,另辟蹊徑,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云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于一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后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翻譯:
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準,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
作者簡介:
李商隱,晚唐著名詩人,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主題思想:
這首詩既寫出巴山傾聽秋雨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來日相聚之時的幸福快樂,抒發了詩人羈旅他鄉對團聚的期盼之情。
重點賞析:
這是一首借景寓情的抒情詩,也是一封寫給妻子的回信,詩人用問答的形式,將眼前景與想象相結合,表達了游人羈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鄉之情,抒發了盼望北歸團聚、共敘別情的美好心愿。
此詩最大的特點是作者運用想象,使“(魂)預飛到歸家后”(《李義山詩集箋》),然后飛回歸家前的羈旅之地,打了一個來回。這個來回既包含空間的往復對照(即巴山—西窗—巴山),又體現時間的回環對比(今宵—他日—今宵),虛實相生,情景交融。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宋 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翻譯: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涼的鄉村里,沒有為自己的處境而感到悲哀,心中還想著替國家防衛邊疆。 夜將盡了,我躺在床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騎著披著鐵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
作者簡介: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郁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后世影響深遠。
主題思想:
通過寫大雨和凄涼的生活處境,抒發了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
重點賞析:
詩中“僵、臥、孤、村”四字寫出了作者此時凄涼的境遇。“僵”字寫年邁,寫肌骨衰老,“臥”字寫多病,寫常在床蓐;“孤”字寫生活孤苦,不僅居處偏僻,而且思想苦悶,沒有知音;“村”寫詩人貧困村居,過著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寫出了作者罷官回鄉后處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現狀。籠罩著一種悲哀的氣氛,讓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緒急轉,又現出一種樂觀豪放之氣。詩人對自己的處境并不感到悲哀,貧病凄涼對他來說沒有什么值得悲哀之處;詩人自己尚且“不自哀”,當然也不需要別人的同情。
“夜闌臥聽風吹雨”緊承上兩句。因“思”而夜闌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風吹雨打聲,由自然界的風雨又想到國家的風雨飄搖,由國家的風雨飄搖自然又會聯想到戰爭的風云、壯年的軍旅生活。這樣聽著、想著,輾轉反側,幻化出特殊的夢境——“鐵馬冰河”,而且“入夢來”反映了政治現實的可悲:詩人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無法殺敵,一腔御敵之情只能形諸夢境。“鐵馬冰河入夢來”正是詩人日夜所思的結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英雄氣概。
潼關
近現代 譚嗣同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翻譯:
自古以來高高云層就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秋風陣陣總是吹散得得的馬蹄聲。奔騰而過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太過約束,從華山進入潼關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作者簡介:
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公元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主題思想:
這首詩描繪了北方孤城遼遠壯闊的景象,表現了詩人渴望沖破羅網、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
重點賞析:
本詩采用了擬人的手法,賦予河流、原野、白云以人的情態,形象地寫出了潼關山環水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特點,全詩大氣磅礴,氣象開闊,洋溢著浪漫主義色彩。首句寫潼關雄踞山腰,下臨黃河,形勢十分險要;次句寫作者行經此地,馬蹄聲聲,被秋風吹散,點明時間和旅程;三、四句寫黃河浩浩蕩蕩以及潼關境域內的山巒起伏。
這里的詩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詩人。因為詩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審美愉悅中,詩人已與高山、大河進入了同一狀態,彼此相融,渾然不分而這“猶嫌束”“不解平”的黃河,高山,即是詩人傲岸不羈、雄奇磊落胸懷的寫照,是詩人特有的沖決一切羅網、奮發昂揚的心態的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