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后感3000字大學生、追風箏的人讀后感1000字大全10篇
本文主要來聊一聊《追風箏的人》這本書,首先聲明一點,讀后感本來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如果我們的意見不一致,還請大家理性探討,以及本文會有對這本書的劇透,如果不介意就請繼續看下去吧。
本文作者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主要講述的是阿富汗的富家少年阿米爾與家中仆人哈桑,關于人性的/關于救贖的故事。阿米爾生于1963年喀布爾的一個富裕家庭,哈桑是他家的仆人,也是阿米爾的玩伴,阿米爾的父親比較贊賞哈桑有勇氣的性格,還會對阿米爾懦弱的性格表示出嫌棄。
在一次風箏比賽中,哈桑為了追一只風箏讓阿米爾拿到名次,被阿塞夫等人截住,阿塞夫要哈桑把風箏給他,但哈桑不肯,于是他強暴了哈桑。這一切被阿米爾看到,但由于怯懦阿米爾沒有挺身而出。之后的日子里阿米爾由于無法面對哈桑,最終選擇陷害哈桑,說他偷了自己的生日禮物。哈桑承認了偷竊。阿里和哈桑不顧爸爸的反對搬走了。
隨后就是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爸爸帶著阿米爾逃亡。后來阿米爾父子遷到美國居住,阿米爾在美國上大學,畢業之后成了作家,也結了婚。
2001年,阿米爾回巴基斯坦看望罹患絕癥的拉辛汗,拉辛汗告知了阿米爾哈桑已經去世,并且讓阿米爾去喀布爾找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最終阿米爾帶著索拉博回到美國,索拉博因為遭到過可怕的傷害不再和任何人交流。在文章結尾處,在一個公園里,索拉博終于因為追風箏對阿米爾微笑。
圖片來源于網絡
我是在微信讀書看完的這本書,所以可以看到其他人對劇情對人物的點評,主角阿米爾真的是個很有話題性的角色,很多人都在批判他的一些做法,當然也有人對他表示理解。其實我個人倒沒有很討厭阿米爾這個角色,他絕對不是有魅力的角色,只是如果我是他,我也不敢保證我能做的比他更好。
比如書中非常慘烈的一段,阿米爾目睹哈桑被阿塞夫打被強暴,但是他卻不敢站出來幫助哈桑,還有一段就是拉辛汗在告知阿米爾,哈桑為了守護阿米爾的宅子,被槍殺了,讓阿米爾去找哈桑的兒子,但是要去的那個地方很危險,阿米爾卻又猶豫了,這幾段確實看的又急又氣的感覺,也有很多人在批判阿米爾,不過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阿米爾,我敢不敢站出來呢?
我可以理解很多人對阿米爾的批判,但是我始終覺得,最應該被批判的是加害者,阿米爾在很多時候都像是一個旁觀者,不可否認旁觀有時候也是一種加害,但確實不是每個人都那么勇敢,很多人都會出于各種理由去獨善其身。
這本書對我來說最大的淚點有三個:
1、哈桑出生后第一次開口說話,說的是“阿米爾”。我覺得小寶寶第一次開口說話,小動物發出第一聲叫喚,就像一個神圣的儀式,代表著與這個世界有了一個全新的溝通連結。
2、阿米爾的父親因病去世。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難免都會面對長輩的離去、身體的病痛,所以這一段真的很有代入感。
第三處阿米爾多年后回到家鄉去看望拉辛汗,拉辛汗訴說著這些年哈桑的經歷,提到哈桑仍然還很關心阿米爾,關心阿米爾現在過的好不好,快不快樂,還會不會放風箏,哈桑應該是知道阿米爾曾經做過的事的,風箏也給哈桑帶來了抹不去的傷痛,但是哈桑最在乎的還是阿米爾有沒有在幸福快樂的生活。
哈桑真的是一個美好的不真實的人,用一句名言來說就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關于哈桑還有一個非常觸動我的點,就是即使他身處戰亂,只能住破舊的房子,他還是會在房子周圍種花。
以上就是我對這本書的想法,最后我想以在網上看到的一句話作為這篇文章的結尾: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只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么,讓我們勇敢的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