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動原因怎么寫簡短、崗位調動申請理由20字
中國小縣城的名字能有多驚艷?
湖北云夢縣、安徽太和縣、江西萬年縣、河北無極縣、桂林靈川縣……不僅僅是縣城,一些地方的古稱放到今日仍十分雅致。比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蘇州、“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西安、“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荊州等等。
蘇州 圖源:禹涵
徽州 太和縣:來自網絡
近年來聽到很多聲音在說,現在的地名還不如古時富有詩意,比如汝南人袁紹,他的出場介紹可能就是“吾乃駐馬店四世三公的袁家公子”,還有聽著“棗莊王入陣曲”遙想英俊的蘭陵王,這些名字似乎氣勢上就輸了一截,以至于不少人呼吁想要恢復以前的古稱。當我們認識一個城市,最初印象或許就是地名,那從短短的兩三個字的地名中,我們能獲取怎樣的信息呢?而那么多好聽的地名,古人又都是怎么取的呢?如果你也好奇,不妨收下這份“古人取名指南”吧。
1.方位命名法
古人的取名方法中,最常見的就是地理方位命名法。
中國地域遼闊,東西南北縱橫萬里,地名正是人們對自己居住和生活場所的地域命名,因此一個地名首先反映的,就是人們對所處環境的認知。而地理環境自然就成為了命名的重要依據。
唐朝天寶年間,把疆域劃分為十道,即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無一例外以地理方位為名。就以黃河為例,黃河之南即河南道,之北為河北道,而河東道就是黃河之東。
黃河 圖源:攝圖網
除了方位的東西南北中,古人還常常用陰陽乾坤來表示方位。陰陽乾坤,看起來似乎是奧秘的哲學卻蘊含著實際的地理意義。至今仍有許多地名中含有陰陽兩字,如咸陽、桂陽、沈陽、瀏陽、陽朔、還有淮陰、漢陰、江陰、湯陰等,這都是出自“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的方位認知。那山水如何與陰陽掛鉤的呢?
中國的地勢大致西北高,東南低,而山脈大都東西走向,當太陽從東方升起,在西邊落下,大部分情況下,太陽能照到山的南面,也稱為陽坡;與之相反,山的北面由于常年無法接收太陽的光照,為陰坡。
山南風光 圖源:攝圖網
有山必有水,當太陽照射水面時,情況則剛好與山相反,北岸受光南岸背光。這樣一來許多地名就不難解釋了,比如南陽,就是伏牛山以南,而“陽”字是因為在漢水以北,還有抗金名將岳飛的故里湯陰縣,是因位于湯水之南而得名。
南陽地勢圖 圖源:草民有話說
當中國地名中的陰與陽PK時,我們會發現明顯地名中帶“陽”的更多,或許是朝陽面更適合建設城市與生活,又或許是人們出于心理更偏愛“陽”吧。除了陰陽還有乾坤,從地理方位上講,西北為乾,西南為坤。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的乾陵位于陜西省乾縣,乾縣就是長安之西北隅而得名。(“以地在長安之乾隅”)
乾陵 圖源:攝圖網
當你去了一個名字中有“陰陽乾坤”的地方,其實從地名中也已經大概了解了它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環境特征。另外,關于地理方位命名,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變體——星宿。
日本京都大學圖書館藏 天文分野圖
三垣二十八宿,是古代中國所能觀測到的星空,在西方稱做“星座”。湖南婁底便是這星宿命名派,它的地理位置恰好在二十八宿中西方白虎象中的婁星,和東方蒼龍象中的氏(底)星交相輝映之處,可謂是吉利祥瑞,那此地以“婁底”二星為名再好不過了。同樣的,安徽壽縣、浙江天臺皆是因天上星宿而得名。
2.物產命名法
地名是一個地方的標志,這些古老的地名歷經歲月的洗禮,流傳至今而得到認可。東漢時江西有個饒州(今上饒市),不少史書上描述其“山郁奇珍,上等富饒”,此地有豐富的銅及鉛鐵,為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饒州不僅養育了一方百姓,更是“以物廣豐饒而名”。
圖源:上饒文旅
但這樣富饒的幸運兒畢竟是少數,不同的自然環境養育出不同特色的物產,這些物產不僅具有代表性,而且深受當地人的喜愛,比如植物。花卉因為綻放時的美麗身影和散發的襲人香氣,常常成為美好事物的象征,繪畫、建筑、雕塑、音樂、服飾中也隨處可見花卉的影子,可見人們對花卉的喜愛,而這份喜愛在地名中也有所體現,比如與荷花相關的江西蓮花縣、與木棉花相關的四川攀枝花等。
荷花 圖源:明明
一般被命名為地名的植物,大多都是與人們生活有直接相關的普通植物,幾乎沒有稀有品種,比如說以松命名的松山區、松溪縣,以榆命名的榆林縣,以竹命名的竹山縣等等。當然除了這些常見植物花卉,還有我們日常離不開的鹽。河北的鹽山縣、寧夏的鹽池縣、江蘇的鹽城市、四川的鹽邊縣等等都是因盛產豐富而高質量的鹽而聞名,它們的地名也與鹽結下了深厚的緣分。
鹽 圖源:攝圖網
不過由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物產命名法并不是適用于所有,就拿中國人素愛的玉來說,墨玉縣和玉山縣,這兩個地名中有“玉”字,莫不是盛產美玉?墨玉縣因喀拉喀什河而得名,而喀拉喀什河在維吾爾族語意里稱“黑玉、墨玉”,《西域同文志》釋:“哈喇,黑色,河中多產黑玉,故名。”,由此而得名墨玉縣,也因地域內所產玉石聞名遐邇。
墨玉
而玉山縣則不產玉,而是因地處懷玉山而得名,懷玉山也不產玉,之所以有“玉”字,是因為一個美妙的傳說,天帝遺玉此山,山神拾得并藏于山中,山中懷玉,后人便將此山易名為“懷玉山”。
懷玉山 圖源:網絡
因此不能因為地名中有某個字,就一概而論是這個地方盛產,還是需要結合當地的歷史地理綜合的去考察。但不管怎樣,中國的山河雄偉壯麗而多姿多彩是無爭的事實,山河養育了自然萬物,也賦予了我們民族的詩情畫意,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接受土地帶來饋贈的同時,以感恩之心選擇物產作為地名,以示世代相傳永不相忘。
3.歷史命名法
當廣闊的地域與悠久的歷史相碰撞,古往今來人才輩出,璀璨的群星不僅照亮了華夏文明的天空,也留下了一段段鮮活的故事。除了方位、物產命名法,歷史人文與地名也有著很深的淵源。聞喜縣,乍聽之初,鮮活的欣喜之感油然而生,給人以美好的聯想,并產生向往之情,而這份喜悅傳承的故事也有了兩千年余年。
漢武帝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南巡,途經此地欣聞平南越大捷,興奮至極,遂賜名“聞喜”。后東巡至汲縣新中鄉時,發動叛亂的南越國丞相呂嘉戰敗被俘,已斬首示眾,現將呂嘉首級呈獻回來。聞聽此報,武帝大喜,立馬暫停了東巡的行程,在此地舉行了隆重的獻俘儀式。在獻俘儀式上,漢武帝不僅對前線將士進行了嘉獎,并宣布改新中鄉為“獲嘉縣”,取擒獲呂嘉之意,以紀念這個歷史事件。
河西走廊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
同樣是漢武帝時期,將匈奴趕出河西走廊后,為進一步鞏固管理,漢朝沿著走廊設置了四個郡。“分武威、酒泉置張掖、敦煌郡”(《元和郡縣志》),而這四個地名也頗含意味。酒泉:霍去病在征戰河西獲勝后,漢武帝賜酒兩壇,霍去病將酒倒入泉中與將士共飲,此泉此地皆以酒泉為名。武威:“武帝開疆,軍威所到之處”張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敦煌:“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輝煌之意,寓繁榮昌盛之愿。
敦煌壁畫
地名除了表達帝王將相的功績,也有人將失敗的自責之意嵌進地名,這就是無為縣,《太平寰宇記》記載:“無為軍,本巢縣之無為鎮,即曹操征孫權,筑城于此,攻吳無功,因號為無為城,臨濡須水上壖也,尋為無為監,為江淮之要津。”
曹操像
自古以來帝王將相都愿將功績流傳于世,而曹操卻能將“無功而返”公之天下,共同監督,又何嘗不是一種激勵,大有無堅不摧、所向披靡之意。到了后世,地名中的無為含義發生了轉變,《元史·地理志》記載:“宋始以城口鎮置無為軍,思與天下安于無事,取‘無為而治’之意而名之。”老子的《道德經》提出“無為而治”,“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消極行為,而是 “不妄作為”,遵循客觀規律而為,所謂 “無為而無所不為”。
無論是曹操“無功而返”還是老子的“無為而治”,無為在這個看似“奇特”的地名之下,擁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4.更名風波
中國地名文化豐富多彩,有著三千年地名不變富有傳奇色彩的邯鄲,但更多的地名會因為時局變動、避諱、重名等原因幾經變動。
邯鄲 圖源:攝圖網
在我國古代,城市的改名易稱大多因為漢字的避諱,避諱制度產生于春秋時期,興盛于漢、唐、宋、清等朝代,翻開古典史籍,就會發現這樣的事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的禮儀典章,避免在言論和書寫時涉及君主的名字,比如唐德宗李適,他不僅要避諱“適”,連長得像“適”的“括”字也不放過,《聞見后錄》就曾記錄: “處州,舊為括州,唐德宗立,當避其名,適處士星見分野,故改為處州,音楮。今俗誤為‘處所’之‘處’矣。”當然,在“尊者諱、親者諱、賢者諱”的指導原則下,還有一例特殊情況,那就是“憎諱”。
安祿山
平定安史之亂后的唐肅宗,對安祿山深惡痛絕,把當時有“安”字的城市名也一律改掉,比如安康改為漢陰,同安縣改為桐城,綏安縣改為廣德,寶安縣改為東莞等等。但縱觀歷史上我國地名變動的歷史,其中最突出的還是西漢末年至王莽時期,盡管王莽在位時間只有16年,但他創下了一個“壯舉”——幾乎更改了全國一半的地名。王莽改地名還挺具有“叛逆”心理,比如改漢朝時的曲道縣為順縣,改谷遠縣為谷近縣,改東昏縣為東明縣,反正就要和漢朝對著干。
王莽時期貨幣
除此之外,還有用同音字替代、迷信趨吉,以及一些帶有歧視性的更名,如改薊縣為伐戎縣,改曲江縣為除虜縣等等,完全不顧地名產生的原因,不尊重地名形成的歷史,王莽如此的隨意任性更改地名,不僅給百姓官吏帶來了困擾,更是為自己的統治埋下了隱患。王莽王朝滅亡之后,東漢幾乎全部恢復了西漢時期的郡縣地名,唯一留存下來的只有山東的東明縣。
山東東明
不管怎樣,對美好的向往歷朝歷代都有,更名風波中常常會用吉祥嘉字作為替代,而吉祥嘉字本身也就是妥妥的取名“熱門”關鍵詞,在這種普遍的心理之下,就難免形成了“重名”問題。此時就需要中央政府出面,集中整理一番,比如如今的山西省汾城縣、浙江省溫嶺縣、江蘇省揚中市、安徽省黃山市,當時都稱太平縣。
唯一保留太平的地名:遼寧省阜新市太平區。其實無論是沿用不變,還是由于各種原因更改地名,一個地名就是一段文化記憶,在歷史波濤中沉淀出獨特的氣質,眾多的地名如同小溪匯入中國的泱泱大河,本身就是一部生動具體、博識洽聞的史書。
盡管地名美不美是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但地名背后的故事更為動人心弦,它告訴我們:無論走多遠,都不要忘記我們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