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成效總結;垃圾分類成效總結美篇
歡迎關注“幼兒園里孩子王”,和我一同討論幼兒園里的那些事兒!
活動背景
現(xiàn)代社會,人們已漸漸意識到資源浪費、環(huán)境污染問題的嚴重性,都已經在積極行動起來,拯救地球,保護環(huán)境,增加全民的環(huán)境危機感和環(huán)保意識。
去年以來,上海等多地已經開始嚴格實行垃圾分類制度,引起了全國關注,將保護環(huán)境這個大問題,落在垃圾分類處理這個具體問題上來。2019年11月18日,住建部發(fā)布《生活垃圾分類標志》標準,為全國的垃圾分類實行和統(tǒng)一提供了標準。
作為承擔幼兒教育重任的我們肩負著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愛護環(huán)境,從小做起。《綱要》指出:“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幫助幼兒了解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的關系,從身邊的小事入手,培養(yǎng)初步的環(huán)境和行為”。《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針對5-6歲幼兒的科學探究活動提出:“初步了解人們生活與自然環(huán)境的密切關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護環(huán)境”。《綱要》和《指南》為我們的教育活動提供了理論依據,結合《公共機構垃圾分類》的培訓活動,我們意識到,環(huán)境保護,從垃圾分類開始的教育條件已充分具備,于是,我們結合幼兒園實際,考慮孩子的認知特點和發(fā)展需要,開展“垃圾分類”主題活動。
活動意圖
1.點線成面,影響他人。主題確定后,老師們積極進行商討,逐步明確本次活動不應僅僅局限于本班孩子和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我們應該倡導、帶動更多人的參與環(huán)保。我們的想法:通過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通過一個家庭,帶動更多的家庭。點成線、再成面、再成體,用個體的行動影響社會的改變。
2.山區(qū)連線,共同成長。結合我園正在貧困山區(qū)支教所在地區(qū)的情況,及大山里的孩子們想更多了解祖國的愿望,我們嘗試通過視頻連線的方法,讓大山里的孩子和城市里的孩子同上一節(jié)課,讓我們的孩子能夠和山區(qū)的孩子建立更多的聯(lián)系,也將環(huán)保意識、垃圾分類的方法傳播出去,讓更多人受益!
3.準確定位,設定目標。認識日常垃圾的種類和分類方法,準確認識各類垃圾及垃圾桶的標志和顏色,能夠正確的將垃圾分類投放。并逐步培養(yǎng)幼兒的環(huán)保意識,增加宣傳環(huán)境保護和垃圾分類的責任感,讓更多人和自己一起成為環(huán)保小衛(wèi)士!
活動準備
(一)經驗準備:
1、親子共同完成“垃圾分類家庭調查表”。讓幼兒及家長發(fā)現(xiàn)垃圾分類問題,并通過調查表讓幼兒及家長了解一些垃圾分類的基本知識,同時調查幼兒家庭中對于“垃圾分類”問題的了解狀況及重視程度。
2、家長帶領下進行垃圾分類的初步嘗試。哪些垃圾該放哪個垃圾桶?為什么?垃圾桶有多少種?都是什么顏色和標志?等等問題,可以讓幼兒積累部分新經驗。
3、創(chuàng)意服裝制作。垃圾分類作用中,其中重要一條就是回收再利用,如何將家中的部分物品,進行再利用,如何進行自己喜愛的服裝設計、制作,都是一個個的小挑戰(zhàn),在嘗試創(chuàng)作中對這些特殊垃圾有了新的認識。
4、利用接園前五分鐘,觀看部分優(yōu)秀的垃圾分類影視資料等,豐富幼兒對垃圾分類的認知。
(二)活動過程:
集體教學活動“垃圾分類”。做好垃圾分類這個主題,需要孩子們知道什么是垃圾分類,為什么要垃圾分類,如何進行垃圾分類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既是這次活動的核心,也是后續(xù)課程的鋪墊。
實施策略:
(1)借助歌曲,引發(fā)興趣。歌曲《丟垃圾》歌詞簡單,內容就是各種垃圾對應的各種垃圾桶,非常貼合我們的課程;旋律朗朗上口,孩子十分感興趣。
(2)動手制作,親身體驗。引導幼兒合作完成垃圾桶和垃圾的藝術表現(xiàn)。幼兒分組,一組制作各種垃圾桶,一組繪畫各類垃圾。完成后,共同參與“丟垃圾”的游戲,讓垃圾分類以寓教于樂的形式,深入孩子們的心。
(3)認知操作,經驗獲得。垃圾分類的過程,和數字的分解組成有異曲同工之處。而我們正要進行5的分解組成學習,可以與其相結合,比如將5種可回收物品放在兩個可回收垃圾桶內,那如何放呢?孩子在丟垃圾的過程中就會有新經驗的積累和能力的提升。
(4)課程整合,經驗遷移。結合五大領域,我們設計了“垃圾分類知識PK賽”、“垃圾分類計時賽”、“勇斗垃圾大魔王(健康活動)”等活動,讓孩子在游戲中,在同伴合作中,在生活中學會垃圾分類的運用。
(5)網絡連線,同上一節(jié)課:為了讓偏遠山區(qū)的幼兒感受我們的教育理念,認識更多的孩子,獲得更多的經驗,我們組織了“同上一節(jié)課”系列活動,同大山里的朋友一起分享垃圾分類的秘密,一起分類,一起解決困難!并邀請那里的小朋友觀看創(chuàng)意服裝秀!愛是一種傳遞,互相溫暖,我們的孩子體驗著付出愛的快樂,山里的孩子們感受被愛的溫馨和對明天的向往。看到我們的演出,山區(qū)的孩子們說:“我也想成為那里的小朋友”,我想到你們那里去。小小的活動,大大的幸福,同上一節(jié)課的活動,我們的孩子感受到,其實愛不一定是偉大的付出,它就在我們身邊,從點滴的小事做起;山區(qū)的孩子們感受到世界的多彩,生活的美好,迸發(fā)了要成為最好的自己的夢想。孩子們心與心的連線,點燃了彼此的希望。
(三)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
1、資料畫冊和物品擺放:
結合很孩子自己在周末時的創(chuàng)作,我們將孩子們的作品擺放在合適的地方,提高了孩子的關注度,也促進了孩子間關于自己在垃圾分類方面的交流。
教師需投放相關的垃圾分類圖冊,孩子們在閱讀的同時,不斷地豐富著相關知識。
2、主題墻的創(chuàng)作:
主題墻的創(chuàng)作,體現(xiàn)出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原因。孩子們創(chuàng)作的垃圾桶和各種垃圾,家長和孩子們共同完成的調查表,展示部分親子創(chuàng)作的環(huán)保服飾,創(chuàng)設出興趣度高,參與性強的主題墻。
活動總結
(一)活動取得的成效
通過本次主題活動,孩子們充分參與其中,且對垃圾分類產生了極高的興趣,并且了解了垃圾分類的原因、目的和意義,能夠正確的對我們日常常見的生活垃圾進行了正確對應的垃圾投放。
此外,孩子們能夠利用自己掌握的本領,如歌謠、手工、游戲等等,積極的推動著家庭垃圾分類的進行,促進著更多人參與其中,甚至一定程度推動著社會文明化的進程。
與貧困地區(qū)孩子們的互動過程中,也讓孩子們感受到了愛和分享的快樂,也為他們內心幫助他人、樂于分享美好品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二)活動不足點:
1、活動展開不夠深入。垃圾種類很多,垃圾的具體處理起來也是多種多樣,且龐大繁雜。活動的開展,更多的是局限于日常見到的垃圾中,進行不同垃圾桶的投放截止的。孩子們并不了解真實垃圾的多樣、繁雜和處理的系統(tǒng)性。
2、活動參與度不很充分。時間緊促,很多活動開展的不夠豐富。如幾個小活動,很多孩子都想去上場去PK,去一試身手,但沒實現(xiàn)所有孩子有參與的想法。
3、本次活動的延伸度還需繼續(xù)加強。很多孩子和其家庭在主題活動結束后一段時間,對垃圾分類的堅持性可能就會下降,如何在幼兒園和家庭中促進長久持續(xù)下去,還值得我們思考。
我是幼兒園里的孩子王,歡迎大家和我共同討論幼兒園里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