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論中最經典的名句和心得-矛盾論經典語錄及心得
1、矛盾論: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
2、毛主席:差別是世上一切事物,在一定條件下都是矛盾,故差別就是矛盾;這就是所謂的具體的矛盾。
由這兩句話,可以得出,因為我們要創造世界,所以,
即是讓我們自己前后動作形成矛盾。
比如,
孫平:毛澤東的政策看來似乎自相矛盾。今天他提出某些要求,一星期以后,他會堅持一些完全不同的要求。昨天他詆毀受人尊敬的黨的工作者,而今天又給予他們重要的職務。他一會兒和美國人“度蜜月”,一會兒又踩他們一腳,等等。
這就是在自己前后動作中構建矛盾,結果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使自身保持在這個世界里的存在。
比如,
周恩來:在辦黃埔之初,他是反對蘇聯顧問的,等到得到蘇聯軍火幫助,他又高叫第三國際是世界革命的大本營,中國應該服從第三國際的指揮。然而不久,三月二十日圍攻蘇聯顧問在廣州的東山住宅的,也就是他。
這是蔣校長在自己前后動作中構建的矛盾,結果蔣校長在國黨中異軍突起,扶搖直上,使自己的世界成為現實。
這就是從矛盾論的角度,來解釋這樣的人總是很厲害、總是能取得超越常人的成就——他構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
即是讓我們自己的動作和外界事物中生成矛盾。
比如,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就是構建自己動作和外界事物的矛盾。
比如,以打對打,以拉對拉,就是構建自己動作和外界事物的矛盾。
比如,俘虜政策,抓和放構成了矛盾,消滅敵人和保存敵人構成了矛盾,這是自己動作前后的矛盾。同時,又構建出了外界事物內部新的矛盾。
毛主席:此種俘虜遣送回去,即使再當兵,戰斗力亦必大減,利于繳槍,如此反復多次,可以造成敵軍瓦解潮流。
這就形成了敵人鞏固和瓦解的矛盾。
毛主席:蔣介石搞關門主義,我們放回去的軍官他也不敢用。我們比他膽大,對他的軍官,一部分大膽地用,大部分放回去。放的時候和他訂個條件,要他出去做工作,只要做一點工作,對我們就有幫助。
這就是形成了敵人敢用不敢用的矛盾。并且通過訂個條件,就使得自己補充了人手來干特定的工作——增加了己方的總體能量,并且做的這個事又構成了敵人內部更多的矛盾。
所以,
毛主席:釋放俘虜放得好,怕得很。
敵人既然內部矛盾叢生,如果一個處理不好,就會增加大量的成本和風險,自然怕得很。
這里,就有個疑問,為什么我們自己的動作要生成矛盾,但別人給我們生成的矛盾卻是不好的?
試著作答:
1、這里面是個合理化的問題,即是自己要合理的形成矛盾,這種矛盾對自己就是好的——這種矛盾使得我們抽取外部的能量加到己身——任何矛盾的存在、都需要消耗能量,即我們的總體能量是增加的。
這個合理化,就是要挖掘和抽取外界能量、加到己身。
2、又因為所有矛盾的存在,都是要消耗能量(代價、成本),如果消耗的是自身的能量,而不是外部的能量,那這樣的矛盾就是不好的,敵人給予我們的矛盾通常是這樣的。它會使我們的總體能量是減小的。
小結
正是通過構建出矛盾、形成了矛盾,才能讓我們的這個動作變成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成為現實。如果不構成矛盾,我們的動作就不能存在。
構建矛盾,就使得自己的行動就像拼積木一樣——獲得了一個統一性的依據,只要不斷的執行以反面配正面、以矛配盾、以正面配反面、以盾配矛,不斷的使自己處在正面、使對手處在反面。這樣構成的矛盾就成為了現實世界。
正因為一切差別在一定的條件下,就成了矛盾,所以,往往各種矛盾不能輕易的看出——矛盾和差別之間就很容易混淆。
既然即使高明的人也不一定能看出矛盾——比如第五次反圍剿、顯然一大批杰出的將帥都看不出各種矛盾。
那么顯然,構建矛盾要遠比看出矛盾明確的多了——關鍵是讓自己處在矛盾的正面、讓對手處在矛盾的反面。
問題:看出矛盾是為了什么?
毛主席:要精密分析各階層各黨派各軍隊各團體各個人的具體情況,看出其中的矛盾與可能性。不要只看見漆黑一團,閉門不納,望而卻步,這些都是不對的。
毛主席也說要看出矛盾,那么看出矛盾是為了什么呢?
試著作答:是為了一分為二,是為了分割!
毛主席:世界有什么不可分割的聯系?有聯系但總要分割的,沒有不可分割的事物。
即是把矛盾的兩個方面進行分割——這就是利用矛盾,所以又說——“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把一個事物整體按矛盾的兩個方面進行分割,就實現了割也,否則就得月更刀了。
正是把各階層各黨派各團體各個人的具體情況,看出其中的矛盾,然后可以依矛盾的兩個方面進行分割,不斷的用分割下來的來加強自己——實現了自己的壯大、來反對對方——實現了對手的削弱。
比如,春秋戰國的縱橫家,就是基于矛盾的兩個方面,對各國進行一分為二,進行合縱連橫,其結果是構建矛盾者的實現了個人收獲。
這些矛盾本來就是存在的,但如果不突出的進行再構建、去枝存干,把它們進一步打造成品——而這是更重要的一個階段,那也實現了不了價值和收獲。
差別是容易看出來的,而矛盾是構建出來的,即構建出那個條件——自然就成了矛盾。通常的矛盾并不明顯,具有很高的隱蔽性,普通人根本意識不到、通常也難以切身感受——只有矛盾的兩方才能感受、并且無法感受對方的感受。
所以,與其說是看出矛盾,不如說是看出差別、實現那個使差別變成矛盾的條件,也即是構建了矛盾。
所以,從使我們的動作變成現實來看、從創造世界來看、從矛盾的隱藏性來看,我們都應該是構建矛盾、而不是看出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