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告訴我們的道理、三打白骨精告訴我們的道理50字
安爍
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大家已經很熟悉了,類似以“三”開頭或者名字中有“三”的故事其實還有很多,比如三打白骨精、三顧茅廬、孟母三遷等,為何這些故事里都用到了“三”?這給我們什么啟發?
我們先做個游戲,假如故事變成這樣:唐僧師徒到了火焰山,到處是火過不去,孫悟空就去借芭蕉扇,鐵扇公主立刻同意了,師徒四人順利過了火焰山。故事這樣寫有意思嗎?當然沒意思!文似看山不喜平,我們喜歡看的是矛盾、沖突,喜歡看主人公如何想辦法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過程。事情過于順利了就平淡無味,讀者讀著讀著就犯困。只有故事里出現沖突的時候,讀者才會覺得有意思,才會立刻被吸引。那我們把“三”換成“一”,一借芭蕉扇,這會給人什么感覺?不過癮!沒意思!如果沖突只有一次,又很容易就被解決了,那這個故事還能吸引人嗎?孫悟空去借芭蕉扇,鐵扇公主不同意,孫悟空就和她打了一架,把鐵扇公主打敗了,鐵扇公主不得不交出芭蕉扇,師徒四人順利過了火焰山。這樣寫雖然比第一個故事好一些,但還是很難吸引讀者,很難讓人印象深刻,因為沖突太少了,化解的又太容易了,讀者還沒看過癮故事就結束了,讓人意猶未盡,很不爽。
但如果我們把“三”換成“九”,那又會怎么樣呢?九借芭蕉扇,這樣沖突足夠多,困難足夠大了,讀者肯定會喜歡吧?也不會!為什么?審美疲勞。我們六點鐘打開電視,都看到十二點了,可孫悟空還是沒有借到芭蕉扇,觀眾肯定怒了:“這火焰山到底還過不過了?還讓人睡覺不?”孫悟空一次次失敗,慢慢觀眾就容易失去耐心,同樣因為借扇子的次數太多,作者在寫沖突的時候,很容易出現內容上的重復和雷同,也就是說,寫壞的風險在急劇增加。在閱讀的時候,讀者一旦發現重復,也會立刻失去興趣。換句話說,一旦選擇寫九借芭蕉扇,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通過這幾次改編,我們就明白為何吳承恩選擇三借芭蕉扇了。三借不多不少,剛剛好。既讓沖突足夠多,在解決沖突矛盾時可以足夠彰顯孫悟空的機智勇敢和百折不撓,突出了主題,同時,在讀者感到厭倦前借到芭蕉扇,也不會讓讀者產生審美疲勞。這給我們平常寫作文的啟發是什么?是的,寫文章最好做到一波三折講故事,這樣寫,既可以充分表現主題,同時又能吸引讀者,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當然,我們說的“三”不是絕對意義上的每次寫作一定要寫三次沖突,如果考試的時候,留給我們寫作的時間不太夠了,字數也要求不很多的情況下,我們完全可以只寫兩次沖突;如果寫作時候很充分,字數也要求比較多,我們完全可以寫三次、甚至四次沖突,這個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關鍵是我們要理解一波三折的內在含義,掌握好充分表現主題、吸引讀者閱讀這個總的寫作原則即可。
下面我們以一篇作文為例,看看小作者是如何做到一波三折的。
我沒玩口罩
“安一晨,上課不要玩口罩!”老師突然扭頭瞪著我說,眼睛里滿是怒火。正在認真聽課的我一下愣在那里,腦袋里一片空白,臉上也感覺一陣陣發燒,老師怎么會這么批評我呢?
我忽然想到,我前邊的楊晨放剛才從桌洞里拿出來口罩,然后把口罩上的皮筋套在自己的手指上,彈來彈去的玩,老師肯定是看到了,我們的座位前后挨著,我倆長得又很像,不止一個同學說我們倆長得像了,老師肯定是把他錯看成我了。天哪!這可真冤枉死我了,想到這,我很想立刻舉手告訴老師,就在我準備舉手的瞬間,卻發覺老師的眼睛正盯著手里的課本,嘴巴一張一合,不停在講話,如果自己這時候舉手,打斷老師講課,似乎很不禮貌,而且還耽誤了全班同學的聽課,想到這,抬到一半的手臂又慢慢放了下去。
前邊的楊晨放還在搖頭晃腦的,那腦袋,圓滾滾,黑黝黝,很像一個足球,真想上去踢一腳。看著他的背影我就來氣,他肯定在偷笑呢,真是氣死我了,憑什么讓我來當他的替罪羊?我又想舉手了,只想等老師講課的空隙,趕緊舉手告訴老師。但我突然又想到,如果真的告訴了老師,楊晨放會怎么想呢?會不會把我當成愛打小報告的人呢?以后肯定也不會再理我了,一旦舉手,就永遠失去了一個朋友,這代價也太大了。唉,算了吧。
可我被批評了啊,還是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被批評了,而且還是冤枉的!真是不甘心啊。這時,老師的講課剛好暫停,正在準備布置作業,我一看,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剛準備舉手,又忽然感覺哪里不對勁,離剛才的誤會已經過去十幾分鐘了,我現在才舉手說這事,老師和同學們會不會以為我是個神經病?那損失可就更大了。唉,自認倒霉吧。
老師,請你以后批評同學時,一定要看仔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