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五首教案八年級上冊(詩詞五首八年級上冊板書設計)
一、內容概述
《飲酒》是晉朝大詩人陶淵明創作的組詩《飲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詩。這首詩主要寫詩人于勞動之余飲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巒的籠罩之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表現了作者悠閑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黑暗官場的底氣和厭惡,抒發了作者寧靜安詳的心態和悠閑自得的情趣。《春望》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興衰感慨,后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滿著凄苦哀思。此詩格律嚴整,對仗精巧,深情悲壯,充分地表現出詩人的愛國之情。《雁門太守行》是唐代詩人李賀運用樂府古體創作的一首描寫戰爭場面的詩歌。此詩用濃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采烈的戰斗場面,奇異的畫面準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萬變的戰爭風云。全詩意境蒼涼,格調悲壯,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藝術感染力。《赤壁》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托物詠史,點明赤壁一戰關系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時暗指自己胸懷大志,不被錄用,以小見大。《漁家傲》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詩寫夢中海天溟朦的景象及與天地的對答,隱喻對社會現實的不滿與失望,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到夢境,以浪漫主義的藝術構思,夢游的方式,巧妙地設想傾訴,引中寄托情思。全詞用典巧妙,景象壯闊,氣勢磅礴,音調豪邁,充分地顯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羈的一面。
二、選文特點
本課所選的五首詩歌,詩體形式多樣,各具特點。有一首古體詩,三首近體詩,一首絕句,一首詞,其節奏、韻律各有特點。五首詩創作的時間晉、唐、宋都具有特殊的創作背景。《飲酒》這首詩大約作于詩人歸田后的第12年,即公元417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飲酒來抒情寫志。唐玄宗天寶14年11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春望》是唐肅宗至德二年春杜甫身處淪陷區,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頌千古的名作。《雁門太守行》是關心國家命運的詩人李賀離開了京城,離開了風光秀麗的家鄉,到潞州一帶,到了雁門時,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著名詩篇。赤壁是詩人經過赤壁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漁家傲》是李清照南渡之后所作。公元1130年春,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歷經風濤之險。此詩中寫到了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地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五首詩歌都展現了詩人對人生命運的感悟和思考。《飲酒》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春望》展示出了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雁門太守行》表現了詩人對疆場戰士浴血奮戰的熱情贊頌,《赤壁》抒發了詩人對空有才華無從施展的無奈感慨,《漁家傲》飽含了詩人對沉悶現實的不滿與對理想境界的熱切向往。
三、單元定位
本文安排在統編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從本單元教學目標和編者意圖看,本單元的課文都是我國古代的經典名篇,從主題上說,都與人的品格、意志、情趣、情懷、抱負有關。五首詩歌詩體形式多樣,各具特點,可指導學生全面了解。創作時代久遠,具有豐厚的社會生活,可指導學生用知人論事的方法誦讀詩歌,理解詩人寄予的思想感情,進而了解當時時代狀況。
四、學習目標
如前文所述,本文五首詩歌雖創作背景不同,但字里行間滲透著詩人對人生命運的感悟和思考。幾種不同詩歌形式讓學生領略了古典詩詞的魅力,感受到詩詞的韻律之美。這些獨特之處蘊含著極大的文本價值和教學價值,本文的學習目標也由此產生和確定。
1.梳理古體詩歌題材分類,整體了解古詩題材知識。本課所選的五首詩歌有兩首古體詩、兩首近體詩,一首詞,節奏韻律各有特點,應當在反復誦讀中細細品味。
2.結合時代背景和詩人的生平,理解詩歌中寄予的思想感情,學會知人論事讀古詩的方法。詩歌是一種抒情文體,詩歌閱讀最核心的問題在于理解詩人抒發的情感。理解詩歌的情感可以從詩歌內部,即題材內容、意象選擇、遣詞造句、手法運用等著手,也可以從詩歌外部,即從詩人的身世、思想傾向和詩歌的具體創作背景等著手。
3.品味詩歌語言,初步學習品析詩歌傳情達意的藝術手法。詩歌的抒情往往貴含蓄而忌直錄,
都會借助一些藝術手法來抒發情感,因此要幫助學生認識到這些藝術手法的表達效果。
五、學習方法
恰當分類,舉一反三,比較閱讀,彰顯特點是學習本課的總體學習策略。詩歌在教學時不要重背誦輕理解,要通過分類拓寬學生對詩歌形式的認識,從老師講師、學生自學、小組討論,引導學生舉一反三的利用學詩的方法提升學生學習詩歌的能力。五首題材、情感均不相同的詩詞是極好的閱讀比較材料,學生在比較中既能明確其不同的韻律,也能感受到詩歌不同的風格。
六、學習過程
結合本課的文本特點、學習目標、課型特點等,本文的學習過程可以從以下方面展開:
1.學生自主分類,激發學習興趣。詩詞五首同時出現在學生面前,如何分類學習,如何激發學生對詩詞的熱情,成為了老師們首要的任務。八年級學生對詩詞有一定的了解,讓學生結合自己對古詩題材的了解自行分類,并說明理由是學生初步認識到中國古詩豐富多樣的特點,教師對于學生的分類適時引導,從而開啟本課的學習之旅。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并以此作為詩詞學習的基礎,激發學生對詩詞的學習。
2.重點學習《春望》,初識“知人論世”的學習方法。培根說:“舞蹈是有節拍的步調,就像詩歌是有韻律的文體一樣。”因此,學習古詩要反復誦讀,并提示誦讀的要求,提示方法技巧,自由朗讀,同桌朗讀,老師泛讀,男女生分開讀,多種形式的朗讀貫穿整個詩詞學習。在學習《春望》時,教師引導學生先找描寫的景象,再有景象聯系畫面,讓學生品味畫面,感受到詩歌抒情表意貴,含蓄而既直入的藝術特點。教師適時讓學生介紹杜甫的生活經歷以及所處的時代背景,從而解讀關鍵詩句及詩歌主旨。教師要點明知人論事是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本環節由于《春望》字面意思學生容易讀懂,對杜甫又較為了解,因此將該詩作為了解知人論事古詩學習的范例,符合學生從易到難的認知規律。
3.利用“知人論世”的學習方法學習《雁門太守行》《赤壁》。學到的知識不能經過自己的思維整合,不能經過歸納,總結、引申、遷沿等種種方法在頭腦中形成一個知識的有機鏈接,就不能稱之為自己的東西,因此,在學習《雁門太守行》《赤壁》時,教師始終圍繞“知人論世”的學習方法,分別采用先自學在全班交流和先小組討論,在全班展示兩種不同的形式來理解詩歌含義,品味詩歌內涵。本環節是上一環節的延伸,讓學生學以致用,將理論知識和實際詞理解聯合起來,由淺入深地達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4.辨析《飲酒》《漁家傲》的詩體特點,理解詩歌內涵。這兩首詩詞從體裁上均與之前的三首古詩不同,教師不要首先對詩歌體裁進行回顧,而要引導學生在對比中探究發現并進行歸納。在對比發現的過程中,學生不僅了解了古體詩和詞的特點,也對詩歌學習充滿了興趣。朗讀依然是古詩詞的學習的重要方法,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韻律美,在讀中感悟詩詞的內涵美。由于兩首詩都具有難度,因此在咀嚼詩詞之前,引導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詩詞的含義,并采用學生逐句翻譯的形式落實對詩詞的整體把握。《飲酒》教師圍繞兩個主問題: “悠然”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全詩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抓關鍵語句,結合知人論事的方法學習。《漁家傲》是學生初中階段遇到的第一首詞,因此要作為本環節的重點的內容。對詞的理解,老師通過開放式提問,讓學生分享閱讀感悟,大膽質疑,深深碰撞,老師引導,讓學生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對于“知人論世”的作者介紹,不再是作者和創作景的羅列,而是通過李清照的詩句窺得創作背景、作者特點,從而豐富教學形式。
七、總結評價
引導學生進行總結評價,梳理本課所得。
1.進行了古體詩歌體裁分類,整體了解古詩體裁知識。
2.體會到不同體裁詩歌不同韻律特點。3.結合時代背景和詩人生平,理解詩歌中寄予的思想感情,學會詩人論事讀古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