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工作情況報告-防汛工作開展情況匯報模板
趨利避害,方得長久。進入“七下八上”的防汛關鍵期,建安區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搶大險、救大災,完善應急體系、盯緊重點部位、做足完全準備,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防汛安全。
有備無患 筑牢防汛責任體系
建安區屬淮河流域沙潁河水系,全區大小河流25條,河流走向由西北向東南。全長22.3公里的潁河是流經我區最大的一條河,支流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條。其中,潁河、清潩河、石梁河屬防洪河道,其它河道屬排澇河道。另有1座小型水庫(孫莊水庫)、4座中型水閘(蘇橋東張閘、五女店丁莊閘及蔣李集碾橋閘與圪垱閘)、6個雨污水泵站、6處重點橋涵等重點防洪工程。
縱觀建安區水系條件,雖無大江大河洪水隱患,但中小河流汛情、城市內澇等災害都有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可能。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為扎實做好防汛工作,今年以來,建安區先后6次將防汛工作提交區委常委會、區政府常務會審議討論,安排部署全區防汛工作,確保防汛工作穩步推進。
5月26日,區委書記馬浩在全省應對特大洪澇災害應急演練結束后主持召開會議,要求全區樹牢底線思維、增強風險意識,認真總結全區防汛搶險綜合應急演練經驗,學習借鑒兄弟縣市經驗做法,抓緊補齊短板,提高全區抗災減災工作水平。
5月29日,區長高雁主持召開2022年建安區防汛應急工作推進會,聽取防汛預案和緊急避險預案工作情況匯報,并就預案的細化完善提出“增強科學性、實用性、操作性”要求。
在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建安區相繼出臺《關于調整建安區防汛抗旱指揮部組成人員的通知》《關于建立防汛應急聯席會商機制的通知》等文件,及時調整了指揮部領導及成員,明確由區長擔任區防指指揮長,常務副區長擔任常務副指揮長,分管應急、水利、公安、住建、自然資源等工作的副區長擔任副指揮長,分管防汛的副區長兼任防辦主任,同時以六個臺賬,對各級防汛負責人、成員單位信息、應急隊伍、物資儲備、重點部位分包管理、系統內防護部位分包人員等六個方面責任人進行了進一步細分,一個責任明確、健全完善的扁平化防汛責任體系迅速建立起來。
未雨綢繆 打好防汛主動仗
5月24日,建安區2022年防汛搶險應急演練在潁河寧莊段舉行。350余位參練人員高效有序完成巡壩查險、電力搶修、組織排澇、水上救援、轉移人員、構筑防護壩六項科目的演練任務。
練兵備戰,以練代戰,平時應急,戰時應戰。開展防汛應急演練,為的就是化被動應對為主動防御,為實戰積累寶貴經驗。建安區對照“安全第一、常備不懈,預防為主、全力搶險”的防汛工作方針,打好主動仗,下好先手棋,不斷提高抵御自然災害能力。
訂立完善的應急預案體系。區級層面,制定《建安區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和能力提升實施方案》《許昌市建安區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基本覆蓋了常規突發事件。同時,按照“一鄉一案、一村一案、一河一案、一庫一案、一行業一案”的工作要求,編制完成各類預案845個,建立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相互銜接、覆蓋全面的防汛應急預案體系。
扎實開展防汛應急演練。5月24日的防汛搶險綜合實戰演練,進一步檢驗搶險隊伍的實戰能力,也檢驗預案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全面提高應急處置能力。隨后,各單位、各部門以及16個鄉鎮(街道)按照防汛應急指揮部要求,結合自身實際,開展行業(領域)防汛應急專項演練。在演練中,各級各部門堅持時限不達標就不合格、不合格就重新演練,直至所有人員都能準確熟練完成實操。
強化保障 瞄準防汛關鍵環節
寧可備而無用,不可用而無備。對防汛應急工作而言,強有力的保障是關鍵。
防汛物資的充足儲備是強化保障的基礎前提。建安區對照省、市相關文件要求,堅持提早準備、足額儲備、分布儲存,切實提升防汛物資裝備儲備能力。目前,全區物資儲備有編織袋40萬條、發電機32臺、照明設備1590臺(套)、橡皮舟50艘、救生設備4600件,排澇設備100套、運輸車輛30臺等應急搶險物資,全部登記造冊、實行專人管理,確保一旦出現險情,能立即調得出、用得上。
在隊伍建設方面,建安區按照鄉鎮(街道)“1+4”、村(社區)“1+3”進行應急體系建設,組建應急搶險隊伍5支2000余人。其中,人武部民兵應急連120人,消防救援大隊搶險救援隊伍33人,區直單位后備應急搶險隊伍1000人,鄉鎮應急隊伍800人,社會救援力量(漢風救援隊)20余人,各級隊伍嚴陣以待,真正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則必勝”。
如何讓人員、物資等各要素緊密結合起來、發揮出最強的防汛應急作用,成為護航汛期安全的關鍵。
建安區依托應急指揮中心,利用“云視訊”網絡系統,與16個鄉鎮(街道)指揮中心閉環對接,從中央到鄉鎮五級應急指揮中心平臺系統實現互聯互通。同時,指揮中心接入“藍天衛士”數據資源,全面提升了應急指揮、響應、救援、保障等能力。氣象、人影、應急、水利、消防、交通等各行業部門可通過指揮中心,進行集中研判,真正打通了應急指揮“最后一公里”。在7月3日、7月27日我區強降雨過程中,指揮中心充分發揮牽頭抓總作用,快速反映、統籌調度,為區委區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信息支撐,為防汛搶險爭取時間。
科技助力 實現“智慧”賦能防汛
河道堤防是防汛的第一道防線。在過去,巡堤查險主要靠人力,防汛人員奔赴現場作分析,對險情隱患擬出解決方案。在近年來應對極端天氣時,傳統查險方式信息傳輸慢、不靈活的缺點逐漸顯現。
建安區注重以科技克服傳統防汛方式的缺陷,在硬件設備上,先后購置了無人機、大功率對講機,安裝了9處遠程河道水位監測系統、遠程河道險工視頻監控系統等科技設備。為給防汛工作增添更多“智慧”,建安區在防汛人員手機上安裝了許昌市防汛信息移動查詢系統,可以查看實時衛星云圖、實時水雨情、上游水庫情況等,更方便防汛人員掌握信息。
作為全區最大河流的潁河,一直是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潁河共有堤防險工10處,過去每條堤之間的信息不能及時共享,防汛人員對其他堤防險情情況不能及時掌握。為有效提高堤防巡查除險效率,建安區在10處險工區域均安裝“智慧水利視頻監控系統”,在指揮中心就能實時查看險工段情況,為防汛工作提供硬核支撐。
今年7月,建安區水利局組織隊伍在蘇橋鎮石梁河、椹澗鄉孫莊水庫、榆林鄉潁河3處地點同時開展防汛無線視頻指揮防汛實戰演練。在實際演練中,實現了領導既能坐鎮指揮,又能靈活機動查看防汛情況,科技助力、智慧賦能,進一步提高了應急搶險實戰能力。
護江河安瀾,保一方平安。建安區將時刻保持迎戰狀態,立足當下、著眼長遠,繼續抓牢抓實防汛應急各項工作,以實際行動筑牢防汛救災的銅墻鐵壁。
編輯:郭彩霞
責編:胡俊華
審核:張江嶺 趙紅娟
監制:張向朝
本文作者:周利航 惠文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