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證活動到場率(如何保證現場改善活動的持續性)
前不久,在ICCRA的一項市場調研中,針對“你為什么選擇集中式租賃住房?”這一問題時,有近半數受訪者給出了“有年齡相仿的小伙伴和各種社群活動,可以交到新朋友”答案。
消失的公共空間、精細的社會分工、頻繁的人員流動,徹底改造了鄰里關系。從百年前張愛玲記趣的公寓生活開始,似乎在居住環境里結識朋友,變得越發困難。
另一方面,都市青年擴充朋友圈的需求,確是實實在在的存在。夾在中間的住房租賃品牌,或多或少有些困惑——
“社區運營、社群活動的投入產出比不高,不愿做。”
“公區建好了,也愿意投入精力,但是活動結束了好像又回到原點,不知道怎么做。”
困惑之下,品牌實則需要跳出活動運營的桎梏。本文將粗略介紹「社區營造」的理念,并分享落地實踐,以期為更多品牌提供思路。
什么是“社區營造”?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羅家德這樣下定義——社區營造就是要政府誘導,民間自發,NGO幫扶,是社區自組織、自治理、自發展,幫助解決社會福利、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提升社區的集體社會資本,達到社區自治理的目的。
通常,社區營造指向的更多是基于我們常見的住宅街區的。在集中式公寓領域,社區營造就是指居住在一棟或一個社區的新市民、青年人,持續以集體行動來處理共同面對的社區生活議題,解決議題的同時也是創造共同生活福祉的過程。
社區營造,“營”與“造”是關鍵。當我們在討論某個店、某個項目做得好的時候,產品營造出的氛圍永遠比產品本身更重要。因為無論吃什么還是逛什么,產品是存在天花板的,再有創新性的產品吸引你的也不過一兩次,能遇到更多同好的地方才能持續吸引你。
回到公寓的社區也是一樣的。年輕人為何愿意聚集到一起?為什么會選擇這個公寓品牌?經常去的核心動機是什么?“社區營造”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
據ICCRA了解,目前,一些住房租賃品牌已經在引入專業的“社區營造”機構,專門針對社區運營展開一系列舉措,目的就是提高年輕人的歸屬感,激發社區發展的內生動力,讓租房也更有溫度。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首創郎園和大魚營造。
首創郎園是知名的文創產業園區品牌,其與長租公寓品牌WePark芳草寓聯手打造24小時青年生態社區。大魚營造是一家由建筑設計師、社區營造研究實踐者和斜杠青年共同組成的組織,2018年成立于上海,已積累了頗多社區運營的經驗,前不久與浦江中心微領地青年社區合作,共同打造了“回聲小島”。
郎園的成功經驗,是針對不同的文化社群,垂直下來對應的人群——消費習慣、所鐘愛的品牌的特征——做出受歡迎的機構畫像,再去把這些機構引進來。所以,郎園的成功在于各個機構的社群經營。我們看到的是店,看不到的是背后凝聚的主理人和圈子,以及他們發散的價值觀與吸引力。你是什么樣的人,你自然就會被什么樣的店吸引,只要去了就會一直去。將文創園積累的運營經驗移植至社區運營領域,可謂是降維打擊。與郎園不同,大魚營造從一個一個小項目做起,從居民的切實需求出發,激發居民的參與熱情和創造活力,真正帶動居民深入其中。
怎么做社區營造?
近年來,市場上住房租賃品牌越來越多,年輕人的租賃需求也越來越細化。怎么讓年輕人在某一家品牌停下來?一個項目的氣質如何立住?
無論是郎園的實踐,和大魚營造的探索,都指向了一個著力點——不是品牌吸引人了,是人吸引人。
在WePark芳草寓運營中,郎園通過城市主理人計劃,以興趣和生活方式產生社群聚集,通過共享共創的方式運營社群,形成平等、溫暖、好玩兒的社群文化,重構青年社區里人與人的關系;挖掘有興趣參與社區共創的青年人,通過空間、資源、公域流量等方式鼓勵、扶持有想法的青年創業者聯動,與社區公共空間、商業與辦公形成強互動關系。
在浦江中心微領地青年社區,針對租住人群都是集中于21-26歲的年輕人這一特點,將公共空間場景化、IP化,讓空間有內容,讓租戶跟空間合作伙伴互動。在跟大魚營造合作的工作坊中,租戶說得最多的就是“求帶”。這是由于租戶對有趣、美好的生活有很多想法的,希望有人帶他們一起玩。大魚營造正是激發他們特有的能力以及主體性,最終讓整個社區對于每一個人來說變得更像“我們的社區”,讓大家為共同的利益或憧憬去挑戰,成為彼此協作、共同行動的生活共同體。
在對WePark芳草寓與微領地青年社區的長期跟蹤走訪中,ICCRA總結了“社區營造”的3個要點:
首先,“自組織”始終是核心。社區營造首要不僅僅是找到一個資源、背景、經歷多厲害的運營機構,無論是郎園還是大魚營造,其活動都是培養自組織的手段。
其次,青年人在社區組織的各項活動中,不能為了搞活動而搞活動,為了玩而玩,每次都應該得到正向激勵。
最后,無論是公寓品牌還是專業的社區營造機構,只需要給活動提供相應的支持和輔助,打造讓年輕人成為主角的平臺。
社區營造的商業價值
按照上面的思路,住房租賃品牌的消費人群,已經從消費者轉化為社群成員了。他們不再是“續約了一年”,而是作為一個參與者,“我為什么選擇住在這里,因為我信服,我還要做‘自來水’,我不僅消費租賃產品、買到服務,我還再為一個我屬于的群體做貢獻,消費只是順帶選擇。”
因此,得把社區營造作為品牌價值核心資產的一部分,社區活動往小處說,是確保租金收入的一項重要手段,往大處說,就是品牌把自身內涵、產品精神說得令人相信的好途徑。
而創造租金之外的商業價值,同樣是社區營造帶來的長期價值。
如芳草寓借用郎園的文化產業資源,通過引入以林俊廷老師為核心的國內頂尖新媒體藝術家,打造由新媒體藝術中心、孵化器、產業辦公及商業配套構成的新媒體藝術平臺,整合新媒體藝術內容研發、創作、生產、展示、服務等產業要素,實現科創+文創+藝術的產業融合。
再如大魚營造曾能把一個社區里的閑置地下室,改造成能吸引有創造力的年輕人聚集的創業客廳,小紅書看到這個非標場地在這里舉辦了一場PR活動,叫“社區熟人節”。
在打造具備商業價值的平臺這一點上,郎園和大魚營造的觀點殊途同歸。郎園的運營理念是運營人,社區和資產都是載體。大魚營造也認為,社區營造具有強大的需求量,但它本身并不是一篇藍海,它是一種價值觀下的思維方式,是培育未來創新模式的各種新藍海中最本質的土壤之一。
這些將社區營造作為品牌資產進行整理與打造,最終收獲品牌和商業價值雙贏的案例,注定會越來越多,ICCRA樂見更多創新的可能性。
本文只是一篇租賃住房社區營造的“入門”文章,之所以稱為“入門”,主要是因為任何活動本身并不是社區營造的目的,只是社區營造的手段,目的是讓新市民、青年人走出房門,發展社區自組織,從而改變行為方式。
新市民、青年人在選擇租賃住房時,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的社區親切有溫度。社區營造,尤其是集中式租賃住房的社區營造,是一項關系到新市民、青年人的重要工程,未來需要我們一起去探索。
12月8日,領航·第四屆住房租賃產業國際論壇將以「破題高質量發展,定義可持續模式」為主題,于線上開幕。請持續關注ICCRA公眾號,我們將開放線上直播預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