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讀后感350字、世說新語的讀后感100
華歆,字子魚,三國時平原郡高唐人。舉孝廉,為尚書郎。東漢時曾任豫章(今南昌市)太守,后入京任尚書令。魏國建立后,任司徒,封博平侯。
但是,這樣一位身居高位的世族后代,在《世說新語?德行》(十一)里卻有如下記載:說他年輕時是一個沒有道德定力的人。文章介紹:“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歆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然而,在《世說新語?德行》(十)中又說,他是一個非常嚴(yán)肅而莊重的人。在《世說新語?德行》(十二)中作者又將華歆與王朗做了比較,借司空張華之口說道:“王之學(xué)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而在(十三)中將華歆與王朗作了更深入的比較,體現(xiàn)了華歆的沉穩(wěn)和擔(dān)當(dāng)。文章說道:“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性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以納其自托,寧可以自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yōu)劣。”
由此可見,人的德行有其客觀性,但人們對其的評價確實有較強的主觀色彩。所以不能因一二件事便對某人“蓋棺定論”,這是非常武斷的。另外,人的德行也會因年齡的增長,或者是因客觀條件和環(huán)境的變化而改變。
但最重要的是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主要要看他的“公德”即他是否“為民”,是否在歷史上建功立業(yè),是否對歷史的發(fā)展起到推動的作用,這才是極其重要的。
2022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