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空出世影片個人感悟、橫空出世電影片段觀后感
此文約15000余字,是鄙人2019年所拙筆的一篇所感。其為本人的“孤陋”的見識及由此而所作的思考大。因而,淺薄和主觀之處還請諸君見諒與善意指正。謝謝!
認識的一位園園姐,和我說了這么一件事。說她七歲的小侄子有一天晚上從補習班回家就哭了。他們全家奇怪了,這好端端的怎么哭了呢,就問他怎么了。小孩說,今天在補習班,老師問他們有沒有什么夢想。別的小孩都說自己夢想這夢想那。輪到他了,他說我沒什么夢想。那老師聽了就套用了星爺的一句臺詞,說,“做人如果沒有夢想,跟咸魚有什么分別”,還帶著其他小孩一起喊他“咸魚”。
我印象里面,“做人如果沒有夢想,跟咸魚有什么分別”最早是《少林足球》里,星爺對片中他的大師兄說的。按我的理解,師兄弟之間的同輩身份,這么說無可厚非,還顯得有親近感。但是如果一位長輩或者一個老師以此來說一個幼小的孩子,我多少有點不太認同,而如果再有意去引起對當事個體的群嘲,盡管出發點可能并沒有惡意甚至是一種好意,但這種形式和舉動也是非常不合時宜的。那位老師或許還在沾沾自喜她的幽默、她的活躍、她的不拘一格的教導方式,殊不知,在小孩子的心中卻可能是對他人格上的貶低和尊嚴上的傷害。
我從不否認,個體的差異會在同一件事上發展出不同的結果。就像這句話和這種群嘲的做法,或許對于有的孩子來說,就不算什么,更有甚者還會覺得好玩。可問題在于,不能僅以一種標準或者僅憑個人的某次或某若干次經驗,就去形成固有的判斷和認知,并進而以此為一種標準去要求所有人或者去應對所有情況。這里較大的可能性是這位老師有過她所認為和感覺的以此成功的經驗——用這種幽默的話語,開導了自己所教的孩子種下了自己的夢想以及獲得了家長的稱贊。只是,經驗這個東西吧,很多時候是很可靠,但也有很多時候是很不可靠。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尤為,所以鄭觀應在《盛世危言》里說:“別類分門;因材施教?!眱H憑經驗,在我看來,正是孩子教育思維上的大忌。
“因材施教”與“素質教育”——有米還得有下米的鍋
“因材施教”一直被認為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不過在鄙人看來,它更像是教育的一個終極方向和目標。說“終極”,因為每個人的的確確存在著差異,再微小也是差異,而且難保這種差異會不會導致成長出現怎樣的變化和發展;說“終極”,還因為,在現有的環境下,你說體制也好,你說條件也好,至少在我的認知范圍內,學校教育是蠻難落實真正的“因材施教”的。從夸美紐斯提出到赫爾巴特完善,“班級授課制”強調的本就是整齊劃一,所以根本別抱太大指望會去充分照顧到個體的差異。
從這點來看,社會辦學,那些輔導班、興趣班以及它們所設置的一對一、8-10人的小班授課等,其一個重要的價值就是對學校教育這方面不足的彌補。教育本身就應該被視為一種分工明確的體系,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也都有各自在各自體系內無法有效解決的缺失。所以,老生常談的“素質教育”,以鄙人之淺見,它的實現,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與有效聯動,是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
那么,常說的在應試教育環境下無法實現素質教育的觀點。我愚見,覺得那是因為把想實現素質教育的愿望放在了學校教育的身上。試問,一個針對應試的教育體系,如何能承擔和開展出貨真價實的素質教育呢?即便有美術、音樂、體育課,也即便規定了中考有體育加分等,還不都會向應試讓步或者納入進應試嗎?就像我高中時代的一名物理老師說的,物理課力學這一章想要完全掌握,沒有二百題根本拿不下來。這就是學校的素質教育的真實面目。
令很多人艷羨和夸贊的歐美發達國家的教育,拋去課程設置、不同國情等因素,社會的作用和參與是主導是源泉。政府-學校-社會三者構成了歐美發達國家教育的運轉體系。要培養出孩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社會教育力量是必須和必要的參與者。歐美以政府作為與市場作用的交響,改革著他們的“教育社會化”。步入千禧年之際,我們也發展出了“教育產業化”。
“教育產業化”二十年了——一直模糊和將就的兼容問題
1999年6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后,“教育產業化”提出并全面推行。算起來,已經有二十個年頭了。對其的看法,大部分都是詬病的或者認為其不完善、有問題的。
我想,這大概是因為,“教育產業化”給人印象的負期望值遠遠高于了正期望值,“事實勝于雄辯”嘛!我的學齡差不多與“教育產業化”的推行略同步,就斗膽談談我的拙見吧。
我印象里,“教育產業化”所給教育帶來的是三個顯性和重要的變化,即大學擴招、民辦高校的大眾化快速發展、教育培訓機構的企業化。三者算是應運而生,接踵而來,同時產生了矚目的經濟利潤和效益。教育行業“朝陽產業”的名頭坐實了二十余年,并且還將持續下去?,F如今,無論是已經在教育行業領域中做大做強的品牌企業,還是剛剛或者正在踏入這個行業領域的新的企業;社會辦學從量上面所展現出來的雨后春筍的姿態,還是從發展與競爭中尋求出路的日新月異,都離不開“教育產業化”背后所含的政策性的鼓勵甚至是支持和幫助。
相信上述的也是很多人的感覺和認知。因為處于我們的國情當中,很容易就在思維中把政策扶持當作了某個產業或者其它發展的先決條件,而很容易忽略某一政策的出臺也是應相關的需要。
1997年有個數據統計,當時全國各級各類社會力量辦學機構總計有5萬多所,在校生約1066萬人,在校教職工約52萬人,投入的辦學資金約124億人民幣,接受捐贈約6.4億人民幣。而像現在已經是金字招牌的新東方(創辦于1993年)、海天(初建于1994年)等教育企業基本上都成立于上世紀90年代初中期。所以,實際上這還是一種相互促成。市場的需要推動了相關政策的出臺,政策的出臺也繼續促成市場的拓展。1997年還有件事,就是在7月31日這天,國務院頒布了一個《社會力量辦學條例》(2003年9月1日廢止,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替代),以此來作為社會辦學的規范化引導。
同時期,歐美社會也在致力于政府和市場共同作用于教育的事項,仿佛像一種泛全球化式的潮流。英國教育作為歐美教育的典范,政府與市場在教育上的交響在學前教育上就表現得特別明顯,從1997年持續到了2010年。英國政府在1998年出臺了(《國家幼兒保育戰略》),2006年又頒布了(《幼兒保育法》),在加強政府對學前教育干預的同時,也是積極地推動教育的市場化。2010年以后,英國政府干脆弱化和放松了政府規制,強化市場作用,等于把學前教育完全交給了市場。
英國的這種教育市場化模式,同樣也造就了像Nord Anglia這樣的教育巨鱷企業,在2004年它就成為了幼教領域英國最大規模的市場領導者。所以,市場體系下的逐利與擴張,本身就不應該視為問題。Nord Anglia等企業,的確成為了教育市場化最大的受益者,但的的確確提供了教育方面優質的社會服務。提供優質的經營服務與獲取可觀的回報利潤,這本身就是一種良性的互動結合,而不是一種矛盾對立。反觀,中國教育市場中新東方、海天等大品牌的教育培訓機構,同樣也是占據了巨大的市場份額,同樣也是擁有著其他同類企業無法比擬的競爭實力,但同樣也提供了目前國內市場最優質的教育培訓服務。
良心點說,我們能有提供優質教育服務的培訓機構,應該算是“教育產業化”的功勞。
英國那套教育市場化,也不是一點問題沒有。信息不對稱導致質量保障的“市場失靈”、價格規制缺失、供求不平衡、教育公平性問題、道德風險問題等等諸多問端,經常在英國國內拿來討論。
再更進一步說一句,只要是和市場掛鉤,這樣的問題們保不齊都會發生和存在。
可為什么“教育產業化”一直都是被如此的詬病呢?我想舉個例子來闡述一下我的感受和理解方向。
2003年的時候就已經有學者撰文討論社會辦學了。這當中就提到了“亟需解決的問題”,總結起來大概有六點:(一)學校的教育教學條件參差不齊;(二)外部管理體制不順暢;(三)對營利與非營利的社會力量辦學機構缺乏明確的區分;(四)內部管理不規范;(五)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六)教師隊伍不穩定,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十五六年前,所提出存在的問題,現在如果再撰寫一篇主題相同的文章,討論一下現今社會辦學“亟需解決的問題”,我想依然羅列的還會是這些,唯一的不同,是時代特征與烙印會有一些明顯的區分。開頭園園姐小侄子的那個補課機構的老師,我當時就想應該不是一個專業的教師,恐怕都不是師范類的出身。后一問,證實了我的想法,的確就是一個大學生兼職的。這不就是“教師隊伍不穩定,整體素質有待提高”的問題嗎?現在依舊存在,不僅存在,還是普遍現象,我后面還會再說。
這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問題出現了,然后解決了,就不會有日積月累的詬病。但是一直不解決呢。就好比學車考,教練已經告訴了點在哪、延長線在哪、什么時候打死、什么時候回盤,可偏不按照來,掛在壓線上、掛在倒庫上、掛在不知道什么地方,一直掛,還一直不改,你說該不該詬?。?/p>
這是其一。其二,教育本身的性質和意義。有句話說的非常好,“世界上有兩個行業不能忽悠人,一個是醫療,人家把命交給了你;一個是教育,人家把命運交給了你!”
現在,幾乎是沒有了早先那種騙取學費就溜之大吉的情況了,無論是大品牌還是小品牌甚至是無品牌的教育培訓機構,都考慮的是做長遠。沒人會傻到去做那種一錘子的勾當。畢竟,良好的名聲和信譽是財源滾滾的基石,這個硬道理現在誰都懂。再說了,現在的人也不會輕易上那樣的當了。
我所在的城市,幾乎是所有的教育培訓機構都會設置免費體驗課這種東西,一就是為了打消家長這方面的顧慮,另一方面也是展示一下自己的軟硬件實力。這是為能夠順利簽單售課,打消家長的另一方面顧慮。
什么顧慮呢?就是你這個教育培訓機構銷售的課管不管用的顧慮。直白點,就是學費與購買的課是否等值的判斷。家長得了解了辦學環境、師資力量、課程內容等,有了物有所值甚至超值的感覺,才會有為孩子在這里掏腰包的想法。
那么問題來了,物有沒有所值、有沒有超值,大部分家長只會是去感覺(不排除有的家長有相關專業的素養,具有更專業的判斷和識別),但感覺則是可以被引導甚至是可以被欺騙的。
之前在百度文庫里就看到過一篇寫教育培訓機構如何“忽悠”家長的文章,文章的作者將教育培訓機構的“廣告推行”、“銷售或者所謂咨詢師的咨詢與建議”、“推大課”、“師資與課程的自行安排”、“各種眼花繚亂的獎項”等等,視為是他所描述的某教育培訓機構的“行騙”方法和手段,也是這個行業的“嘴臉”。
(對此文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百度文庫看)
我不太清楚,這篇文章所指向的某教育培訓機構是否真的是打著教育培訓的旗號招搖撞騙并且做的真的是很絕,還是這個作者所描述的這個地方的社會辦學市場就是這樣一種不良的經營風氣。我也不否認,的確在教育行業當中,這些都是通用的、慣用的營銷方法與模式。但此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態度,我是不太能茍同了。我更傾向于把上述這些現象看做是教育市場環境和框架下的一種扭曲式發展和經營。
要知道,社會辦學也好,教育培訓機構也好,它的首要目的是追求財富、追求利潤、追求收益,講的直白點,就是為了錢。所以,一個教育培訓機構最大程度地去推售它價格最高的課程,最大程度地去控制它的資本投入,最大程度地去招攬和留住它的顧客,我個人是很難給一個評述的標準。
用宣傳、營銷等手法,將達不到的或者不存在的辦學條件許允給家長,再以合同、最終解釋權等手段,圈定住家長和孩子,教育培訓機構的確有這么干的,但上升到行騙程度的,真是實話實說,至少鄙人接觸的是一家沒有。
道理其實很簡單。教育培訓機構的生源,主要是靠口碑、老主顧的介紹來帶。除非是完全做不下去了或者不再做了,想跑路了,或許還有到最后去以不良手段再撈一筆金的條件。這里,我也只說是有了相應的條件,而沒說會有實施的可能。
幾乎就不可能去這么做的。能在一個地方做教育企業的,很大程度上都是因其擁有當地的地緣資源和人脈的,而且少不了是學校、教育局有關的。這個后面我也會再提到。所以,根本不敢。手上的資源、周圍的人脈都不允許。那種代價已經不是得不償失和負擔不起所能形容的了。
當然,教育企業肯定也不例外,每個行業鐵定都會有“一個老鼠屎壞了一鍋湯”的現象。那為什么就耿耿于懷于做教育的企業呢?大概是自始至終,看的都是它“教育”的名匯,而非“企業”的本質。興辦教育的確是為了貢獻于社會,不過如果沒有金錢又拿什么去做出貢獻呢?
又把話說回來,之所以詬病“教育產業化”,根兒是由于一直在模糊和將就著教育的公眾效應與企業的私營利欲的兼容問題。
非品牌、小品牌的教育培訓機構——“朝陽產業”的名與實
談“因材施教”和“素質教育”,是想表達“教育產業化”背景下的社會辦學和教育培訓機構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烘托到這個程度了,自然就免不了俗,要具體談一下社會上的教育培訓機構。
網絡上有不少關于此的文章,也有不少是綴上了“揭秘”“曝光”“亂象”之類字眼的。
內幕是每個行業都有的,問題也同樣是每個行業都有的。我本身不是一個趕潮流的人,所以這部分打算以“蘭克精神”,加上個人所見所聞所觸所知所感,盡量保持中立的、客觀的、如實直述的談“現象”。
需要首先說明的是,第一,像新東方、海天那種大品牌的機構,我不談。一方面,這些機構已經發展的相當成熟和專業。另一方面,我也沒有在這些機構的相關經歷,總不能信口;第二,我只談和中小幼相關的問端,包括后面還會談一些關于學校的和家長的,也只局限于此,皆因我在這個圈子的經歷和接觸只有這么大;第三,我也會談一些從別人口中聽來的,但是因為沒有去驗證過,所以不能保證真偽,這里就只做一個分享吧,我也會隨即注明是聽聞來的,對于可能存在的“道聽途說”我無法估量。若哪里不對,還請包涵與指正。
我的感覺是,現在很多人、越來越多的人想去投資中小幼教育培訓這個行業,覺得它潛力巨大,加上一直都被冠以“朝陽產業”之名的,就覺得肯定是穩賺不賠的。我們這邊連做信貸的都更愿意找做中小幼教育的,還給足優惠,因為他們認為中小幼教育行業一定是風險小、資金小、收益穩定的,敢貸也能貸還不擔心不還。
從運作上來看,今天的中小幼教育行業已經是走向了集團化、企業化、公司化。從運營方向上說,中小幼的教育培訓機構一般都是做兩種。一種是“補課機構”,給中小學生補習他們所要學、所要考的文化知識;一種是“興趣班”,向兒童、少年,一般年齡在5到12歲的,也有再高一點的,13、14歲的,教授書法、美術、舞蹈、樂器、武術甚至還有國學這類非考試的文化知識。前者與應試教育銜接掛鉤,后者托身于所謂的素質教育。也有集二者于一身的,像規模更大、綜合型更強的幼小初教育培訓機構,以及近幾年在家長中間十分火熱報名的幼小銜接班。
要先心里有個數,就是無論做什么行業,得必須有路子和人脈,這是先決條件。咱這個國度,有句話叫“從生到死都得靠關系”。這是從西周宗法制就定下了的習慣,近三千年了,改不了了的。
我在前面就說了,做教育培訓機構如果沒有點教育界的關系(興趣班可能還需要書協、美協、音協、舞協的關系),做起來是很困難的。這在師資方面就能明顯體現出來。
“網曝‘三色幼兒園’事件”后,本來就對師資很關心的家長,現在是更關心了。很多家長來體驗課,體驗的主要的關注點其實也是師資這一塊,因為環境啊、設施啊、用具啊等硬件,只要投錢就會有的。能用錢解決的事都不叫事嘛o(∩_∩)o 但是老師的水平、資歷,可就不一定了。
干教育培訓機構的哪個不是心知肚明,連大品牌教育培訓結構的核心競爭力都定義為是師資,何況小品牌、非品牌的教育培訓機構了。同等的價位和硬件水平,哪怕是再多點費用,多數家長都會愿意選擇有更好老師的機構的。
小品牌、非品牌的教育培訓機構可不像大品牌機構那樣有著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和人力資源結構。所以,有沒有相關的人脈和關系就決定了這個機構能不能找到好的、專業的、在校的、令家長滿意的老師了。
如果本身是老師,自己就能帶課,再加上找一些同事業也就齊了。如果有關系在學校也很好招募。有關系在局里,更方便。但是,如果本身既不是老師,又沒有這方面的人脈關系,那在招聘老師這塊就會比較難一些。只講一條就可見了。政府是明文禁止在校任職老師在外有這種課外有償授課的行為的。陌生的機構,在校老師絕對不會去冒風險帶課的,萬一為了點外快弄得自己丟了公職,得不償失了。只有熟人的場子、親戚的場子、自己的場子,他們才會去,甚至覺得生意好的會入股投資。興趣班性質的機構,可能在這方面會好一點??梢詮臅鴧f、美協、音協、舞協,甚至是職教中心等社會單位上招老師,這些老師不受政策方面的囿限。不過,我經歷的,知道,從事學校教育的老師在教授小孩子上還真是社會單位的老師所比不了的。也許技藝上,書協、美協、音協、舞協的老師更勝一籌,但論到教小孩子的本事,還是工作在一線教育工作崗位上的老師更高、更巧、更合適。家長們,也是更希望給自己家孩子報的教育培訓機構——無論是補課機構還是興趣機構,里面的老師都是在校教師,他們是不管有沒有什么三令五申,是個家長都會跟覺得由在校老師教會更有效果、更靠譜。而且,還有一點,像書協、美協、音協、舞協的老師,都是有點小名氣,至少在本市這個圈子里,那身價又不一樣了。
對授課老師的招聘,小品牌、非品牌的教育培訓機構,它是一定要有節省成本上的考慮的。即便是有在校老師、專職老師坐鎮的機構,一般這樣的老師也不會太多。一般都是一個課程有一個到兩個的在校專職老師,有需要的話就在招一些相關專業的大學生來全職或者兼職。當然,他們會把這些大學生老師說成是“本機構擇優聘請的一線老師、專職老師”。像前面提到的園園姐小侄兒上的補習機構就是這樣的。其實,別以為這只是民辦教育機構的行為,少年宮這樣的公家也是。之前認識一個干教育培訓機構的小老板,就夸過??冢f少年宮的師資水平遠遠不如他機構里的。和家長聊天的時候,他們也說過,說少年宮只有個別個是專職老師,多數都是大學生充當。說實話,家長們都見怪不怪了。
有的人會問,也可以聘請退休老師啊。別的地方我摸的還不是很清楚,不敢妄言。但我們這,首先,大部分退休老師都被學校返聘或者是被私立學校給高薪挖走了;其次,退休老師的價格是會讓很多小教育培訓機構望而卻步的。我們當地有句話是這么說的,有兩個行當的人是越老越值錢,一個是醫生,一個是老師。退休的學校老師那可是教育行業中的香餑餑,那身價,還真不是說出就能出的;最后就是很多退休老師自己就單干了,省心省力還能更賺錢。去你那個補課機構,不如自己一對一或一對幾給別人孩子輔導功課了;去你那個興趣班,不如自己利用身邊的資源辦一個藝考專業專項輔導了。
也有特別黑的,玩的過分的。一般是在興趣班這樣的教育培訓機構,把自己機構中的運營、銷售或者其它工作人員中有會寫點會畫點會唱點會跳點的,找外面老師培訓一下,搖身一變就上陣帶小孩子課了。為了掩飾,還常常祭出“個性化匹配老師”這種“忽悠”大法寶。教小孩子書法、美術、音樂、舞蹈之類的,實話實說,對于知識層面和專業能力上的要求還是有很大富余的。真讓齊白石、楊麗萍那樣的大師來教小孩,小孩還真未必能接受的了。所以一些一般水平的專業老師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夠用的。但這種連專業老師都不用,找業余愛好者充當老師就太娘希匹了!好消息是,這樣的機構一般都做不長,現在的家長也不是傻子,哪這么好糊弄?,F在干什么生意,名聲一旦臭了,就等于是自掘墳墓。所以,還有一個好消息是,當然是我所在的地方,市面上幾乎沒有一家敢這么干的。
當然不敢了。先拿補課性質的教育培訓機構來說,就算找大學生,也一定會找相關專業的。畢竟是要與分數掛鉤,補習數學的你找非數學專業的,肯定是帶不了課的。只要是涉及到和分數有關的,包括藝考在內,一定會讓專業的人來帶的,并且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一定是優先聘請學校老師。因為分數能很及時很直觀的就反應出來了。所以,這樣的機構你借它一百個膽子,在老師層面上它也是不敢瞎搞的。
再說興趣班性質的教育培訓機構,九成九也都不會干這種濫竽充數的事情。可能不入這個行當會沒有直觀的感受,興趣教育機構相對于補課教育機構,雖然在辦學條件和限制方面要寬松,但這方面寬松,就意味著其它方面的緊張。現在的興趣辦學機構琳瑯滿目,有綜合體的,也有單一體的。且不說,家長兜里的銀子有多少的問題,就時間上,適齡兒童能上多少。周末周日兩天,半天一種課,撐死也就只能上四種不同的興趣課。如果周末周日還需要上個數學、英語的補習班呢。這就意味著,某個家長帶孩子在一家報了一兩門課后,很可能別的課就不再考慮了,更別說再去上其它興趣辦學機構的課了。興趣教育機構在這個市場中的競爭有多大,干個個把月就能體會到什么是“朝陽產業”了(*^__^*) 所以說,同一市場范圍內的教育培訓機構恨不得別的機構能有點毀名聲的破事,好能夠給自己增加點潛在的生源數量。郭德綱說,最大的歡喜是死同行。
那么,中小幼的教育培訓機構在老師層面上到底有沒有貓膩呢。有,但都是十幾年的老套路了,就是充人頭。那些機構中拿出來展示的所謂授課教師集體風采、專職教師培訓合照,里面真正是授課專職老師的并不多,我前面說了,是出于機構的資本考慮,并不什么好壞、什么騙不騙忽悠不忽悠的問題。別說小機構,大機構都可能是這么干的。相片里人數都是其它銷售、運營的工作人員湊上去的,甚至還有老板及老板的家人。這樣的話,場面上好看,顯得師資力量有規模。而且細究起來,沒錯啊,這些工作人員包括老板在內,在機構里就是被稱為某某老師。再多一句,其實這玩意,家長們早都曉得了的,根本論不上是什么“內幕”什么“潛規則”。
十幾年的老套路
還有,就是這些宣傳照上面一定不會出現機構聘請來授課的在校老師。他們為了自身的安全,是死都不會參加機構的宣傳等會拋頭露面的事務當中的。機構也不會對他們做出這樣的要求。但相片里總得有任課老師在喲,所以之前說的一定會聘請一些非在校的師范畢業生或者相關專業的大學畢業生以“一線老師”之名作為某課的全職老師,也有這方面的用途和考慮。
順帶再說個題外話吧。教育培訓機構規模小或者剛剛成立的教育培訓機構,一人兼多職是非常正常的。但是這往往也是個制約因素,容易亂套,像之前經歷過的一個小教育機構,通知家長國慶的安排,就出現了同一個家長被三個人去通知,這三個人,在明面的職位安排上,一個是銷售、一個是前臺接待、一個是這個顧客孩子所上的課的授課老師。弄到最后,這個家長都有點不耐煩了。還有,就是容易產生分歧和矛盾。本來,小機構人不多,關系不太復雜,應該更好相處和管理。但因為這種職責的不明確,加之為了能夠有更多的生源,老板都會給各個職位招生提成。也就是說,銷售有招生提成,前臺和授課老師也有招生提成。只要能招來學生買課,誰都能拿到招生提成。這的確是全面撒網的辦法,但這也會產生紛爭和矛盾。
大部分的教育培訓機構的銷售給的是責任底薪,完不成銷售目標或者額度,是拿不到全額底薪的。這種情況,有人進來咨詢,前臺去插一腳,銷售心里面一定是一萬頭羊駝奔騰而過的。再有,授課老師也會和學生家長溝通續課的事宜,這種事宜在責任劃分上是屬于銷售的,銷售肯定是盡全力和家長洽談,然后費很大勁給談下來。結果,授課老師也談過,銷售也談過,那這單的業績給誰呢。這就尷尬了。因為前臺和授課老師是不存在責任底薪的。但是誰不想拿提成呢。世人都不會嫌錢多。所以,前臺或者其他崗位的人見縫插針,站在他們的角度也無可厚非。但久而久之,利益的紛爭就會醞釀出來。
任何老板都很清楚,要做大做強需要規范化、制度化,但這些的前提之一就是各司其職和責任落實,越俎代庖是現實所需,但也會成為未來正規化的障礙,一種混亂和矛盾一旦成型后,收場就可能要經歷克服不良習慣似的陣痛。更何況,在沒有爆發沖突之前,也許機構的老板都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所在。當覺得工作開展上會遭遇困難的時候,當覺得自身的利益可能受到侵害的時候,有的人也許就一走了之了。何況這只是小機構經營管理上“壞習慣”的一點,還有其它的。所以,大機構有約束但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小機構有拼搏上位的機會但也會有不舒服的地方。有時候留不住人,老板真別以為完全是因為待遇問題。
筆墨完了師資,再筆墨一下小品牌、非品牌的教育培訓機構的經營和發展的不同方向。小品牌、非品牌的教育培訓機構也有新老之分。在發展方向上,就有了明顯的區別和特點。
“近水樓臺先得月”創辦的比較早的教育培訓機構,做的就是招生,用開連鎖的方式擴大經營,而且就在這個城市、這個地區。因為它的口碑、它的資歷,已經在這有穩固的生源了。這樣的教育機構,基本上起步都是做了5年以上的,位置多數也都在中小學校和幼兒園附近。在聲望上,更是新的“毛?!睓C構所不能比的。家長帶家長、學生帶學生就足夠維系它的生存。它的發展和壯大以“學生數”為中心,所做的就是牢牢的占據這個地區、這個城市的生源市場。
說是市場很大、生源數目可觀,其實一個城市也就那么大、那么多。教育培訓機構的招生也有時季之分,也看旺季、淡季。中小幼的一般抓生源在三個時間段——三月、九月的兩個開學季和七八月的暑假班。這三個時段生源的多少,基本上這一年的生源也就是在多少的范圍內了,其它時間就是抓抓散戶。如果旺季的那三個時間點,生源讓別家占據了,那今年其它的日子也就沒有什么大的生源提供了。這是中小幼教育培訓機構所面臨的市場特點。
新成立的教育培訓機構在招生這方面很顯然不及那些老資格的教育培訓機構。生源少,就必須得在前期硬撐。不算投資,就平時的房租水電和員工工資,很多新的培訓機構所收到的學費都不夠支付這些日常開銷。所以很多新的中小幼教育培訓機構,很多是在賠錢在做。然后,看看能不能隨著時間,把聲望打開,這就是個堅不堅持得住的問題了。
剛進入某一市場或某一地區市場的企業,前期的困難多半都和聲望有關,不同的在于大牌企業有足夠的資金和成本去度過這個時期,甚至可以憑借他們的雄厚資源跳過這個時期。但是,小品牌、非品牌的企業,真的是艱難度日。
鄙人所認識的一位開業不到一年的小品牌教育培訓機構的小老板,他跟我聊天就說,從這個公司入駐本市和這個培訓機構開業起,他和他媳婦就沒睡過一頓安穩覺。為了招生他倆是費盡腦汁,各種宣傳手段,從傳統的報名送禮物和傳單地推,到時下流行的微信朋友圈、公眾號、新浪微博、百度、美團、58同城等網絡推廣,連抖音都用上了。但在生源走向上,還是競爭不過附近一些老牌機構。現在的收益也就勉強抵得機構一年的房租和日常開銷運算。也就是說,到現在,他是一直只出不進,沒有賺到錢的。絕大部分新的教育培訓機構在招生情況上都是這么個情況。
不過,這些新的教育培訓機構,絕大部分都是集團化、企業化、公司化的機構。這就讓他們還有一個進賬的選擇——招商。依托于公司的旗號,入不敷出的一個新的教育培訓機構,其分??梢栽介_越多,甚至可以開到別的省市。
招商成功明面上會立即帶來三個好處,一是有“快錢”進賬,至少能提供維系其開支和運營資金上的幫助;二是能夠在公司的旗號下擴大其規模、借力搶占市場;三是可以做出品牌效應,進而助推能夠擴大招商,進入良性商業循環。
有這樣好的前景,也難怪部分小品牌的中小幼教育培訓機構將它的主營方向實實在在定位在了招商上。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小品牌的教育培訓機構都會有公司的網站,并且設計的相當華麗。上面還一定會有什么“核心優勢”“獨到的辦學理念”“創新的課程設計”等這樣的內容。
(網絡上隨機選擇的,無針對)
這里還有一個特點提前說一下,那就是主營招商的培訓機構的眼光現在主要集中在鄉鎮。不只是教育培訓機構,干教育的,都心照不宣的一句話:鄉鎮市場大。
鄉鎮市場確實大,教育培訓機構在鄉鎮的招生量比城市要大的多,招生也相對更容易,進而,在鄉鎮尋求招商合作也就相對更易成功。不過,鄉鎮的學生的學費比城市要低,有的會低近1/3。所以,收入上也不一定會多么可觀。
鄉鎮的市場再過過或許也會處于一種近飽和的狀態?,F在主營招商的教育培訓機構或者稱教育公司多了起來,彼此形成了味十足的競爭,生怕某個市場被別的教育培訓機構和教育公司所占據。在其它地方招商擴建分校的盲目性增高了。
我知道的那些品牌,它旗下的分校都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彼此只是合作關系而不是隸屬關系。機構負責提供的是品牌、開業前的策劃、開業活動的運轉、廣告宣傳,也會有課件以及它能有其它關系上的資源。至于課程怎么安排、老師怎么安排等具體事務,校區的老板自己看著辦。一旦某地招商成功了,機構的工作中心就會立即轉向下一個招商工作。
小品牌,在未做到一定程度之前,其品牌的力量是比較脆弱的,那些辦學理念什么的也等同于一座美麗的空中花園。伴隨的是一榮俱榮,也可能會是一損俱損。
如果說小品牌、非品牌的中小幼培訓機構最不想面對的競爭對手,那一定是學校。我知道一個培訓機構主營的是書畫,它旁邊就是一個含初中小學一體的學校。按道理,這里是它很好一個朝向的市場。但是,無論它的銷售怎么跑這個學校的業務,都很難拉到一個學生。因為這個學校自己就有美術、書法之類的興趣班。老師一說,我們這有,再追加一句不要相信外面的機構,你說家長聽不聽,信不信,上不上吧。
所以無論主營招商還是招生,小品牌、非品牌的教育培訓機構的日子都不是很好過。所謂“朝陽產業”,我個人覺得,是不是“朝陽產業”是由是不是具備雄厚的資本所決定的,還真不是其產業本身。
教育產業,我只承認它是剛性需求。因為家長很需要,也和現在的學校教育有關。
學校教育和家長——從“一邊倒”走向了“另一邊到”
2019年,一部《老師,好》讓德云社一雪前恥,雖然查了一下出品方,里面沒有德云社,但導演是郭老師的徒弟。
題外話之外,為什么我們會特別喜歡《老師,好》這部電影,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里面展示了一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是什么樣的,會讓人十分懷念過去老師的模樣。
《圣斗士》里史昂吐槽現代的圣斗士是一代不如一代。從恭喜洋女婿獲得諾貝爾獎橫空出世那一刻起,深感現在的學校氛圍多少有些變味了。
我心里過去的老師、好的老師是什么模樣呢?我講兩件事。
第一件。我小學的時候,剛好是改革開放的第二十個年頭。我們這個三線小城,也早有了金元主義的苗頭,老師隊伍中也有的一心“往錢看”。我記得,我有個數學類型的題目總是算不好。當時我的數學老師,她還不是我的班主任,放學讓我打個電話跟家人說一聲,就給我帶她家了,看著我算這種類型的題。等到了晚飯點,讓我先停一停,吃過飯再繼續。就這樣搞了兩天,我終于會算了。沒有補課費,連水果禮品都沒有,還在那個老師家混了兩頓晚飯。她圖啥呢。我想,就圖一個做老師的心安理得吧。
第二件。十年前。我外地一個小外甥女,上小學了,寫作業總十分不認真,寫一個字得東瞅西望的,每天都是拖拖拉拉寫到好晚才能寫完。我那個時候正好在那個城市上大學,表姐就讓我看她寫作業。那時候年輕,手段就比較粗暴了。我給她規定個點,是晚上9點。到那個點必須寫完。她依然是一邊玩一邊寫。到了晚上9點,還剩下好多沒有寫完。我是說到做到,9點就不給她寫了,強制性的。我告訴她,你明天就是作業未完成去上學,沒的商量,我既不哄你,也不吵你。等老師來找你。從那以后,我這小外甥女十分自覺得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完成。
以前的老師,是既負責任,又能讓學生感到畏懼。古話說,“嚴師出高徒”,沒毛??!現在呢?那我就來講一個我聽聞的事情吧或者應該叫現象。
我所在的小城,今年的中高考排名都是全省倒數。我聽到的時候有點震驚,因為我印象中,我們這的成績還是不錯的。當年,我高中的時候,全省只有六個高中理科實驗班,我們城就占一個。十五六年過去了,不能吧。
后來,有一次跟當時在那個單位的一個四十好幾的女同事聊天。她就跟我們這些小年輕講,等以后有孩子了,孩子長大了,千萬別讓上公立小學、初中,都是坑。我初中、小學的時候那都是上公立學校,只有成績特別差的才去上私立。看樣子,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了唄。
后面她的話,讓我更不淡定?,F在的公立小學和初中,老師已經不批改作業了。那作業誰改?我問她。她回答我,老師講解答案,小孩子之間相互批改。
現在的許多老師都呼吁理解他們的辛勞。但你連作業都不改,你讓我怎么理解你的辛勞呢。難道現在改作業已經不作為老師工作的一部分了嗎?我依稀記得當年小學語文里有一篇課文,好像叫“燈光”,就是描述老師辛勤地批改作業一直到很晚。現在好嘛,年輕的初中小學老師們都不批改作業了,這還能指望教出來好?!
2018年,“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里公開發表了一篇文章,說“義務教育的學校系統正在發生分化,民辦教育成為優質教育的代名詞,而公辦學校成為二流的學校。叫‘公縮民進’?!彼乃伎际菑慕洕嵌取N业褂X得,更應該先從老師的責任心角度來討論一番。
還有更駭人聽聞的,我親耳聽到兩個英語老師的對話是這樣的,一個對另一個說,音標這個講的時候,簡單帶過就行了,想聽就讓他們(指學生)自己去輔導班。
應該感謝這樣的老師為“教育產業化”和社會辦學的發展所給予的支持和推動。盡管他們也可能私下辦輔導班賺取高額利潤,但他們也用他們的行為讓我們看到了教育培訓機構剛需的不能再剛需了。
所以,沒有教育培訓機構,沒有補習班能行嗎?作業怎么辦,課業怎么辦?,F在普遍有個詞來形容,叫“亂象”。似乎是在說,現今因為沒有樹立起好的規矩才這樣??晌蚁胝f,樹立了一個完美的規矩就一定不再有“亂象”了?
肯定還會有。因為需求在那里。就像禁了多少年的補課,大家心里都有數。禁得了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至理名言啊!
于謙演繹的那個時候的老師,不僅僅是個職業,更是一個讓人敬仰的身份。就沖著這被人尊敬的身份,老師們也會嘔心瀝血育人育才。而且這種尊敬是打心里的,我小時候,所有的家長都聽老師的——不是幾乎,真是所有,所以老師也敢管教學生。
現在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金元浪潮下,有錢就是大爺的社會風氣,讓我們把尊敬等同于了身價、身家;高考擴招后所引起的蝴蝶效應,使教師隊伍的水平和素質低走;對孩子的寵愛也已經上升到了不能管教的境地,那些因孩子被老師管教就做出傷害教師行為的事件,也著實束縛住了現在學校教育的手腳。
總之,現在的老師,無論是只把老師當作一份工作、一個職業的價值觀,還是避免受到傷害的自我保全,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去管教學生,去毫無保留的管教學生。這是須承認的事實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北M管,過去家長對老師言聽計從的對學校教育“一邊倒”的教育也稱不上完美也有待修正,但遠遠好過現在家長連這種最心安理得的依靠都觸摸不到。
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一直尋找的其實是一個安心的依靠。過去,他們的依靠是學校是老師;現在,這種依靠仿佛置身在了一片真空地帶,需要家長為了孩子自己去挖掘方向了。而歷史的經驗也再一次驗證了,才是任何時代都暢通無阻的通行證。
上個道聽途說的例子吧。之前的頂頭上司跟我說,江浙做生意的那批有錢人,會干什么事情呢。他們如果覺得自己的孩子是讀書能讀出來的料,他們會花錢在內蒙等地通過購房等方法,讓自己的孩子在那些高考難度相對較低的地方獲得學籍,孩子則是在原籍或者高考大省上學接受教育和培養。這大概是投資兩三百萬的事情。但獲得的回報則是,他們的孩子高考上個一本會容易的多了。
想想看,還真是郝總在《活著》里唱的那樣,“都說錢是王八蛋,可長得真好看”。普通的家庭敢或者能這么砸個兩三百萬嘛,更別說這樣三線城市的小地方,學區房都已經勒緊了褲腰帶了,還得想辦法找好老師,找好興趣班,找好輔導機構。
中國的家長真的是能為孩子的未來豁出去全部的。中國的孩子呢,就得既能考試考的好,還得能全面發展,身上充滿閃光點。就像前面評說“素質教育”一樣,“減負”,沒有什么“減負”。
本人不是徒,但卻十分贊賞和佩服在教育子女上的思想和做法。他們能僅僅以《圣經》和教會活動,就樹立起了孩子善良、勤懇又規矩和有敬畏之心的品質。一個牧師告訴我,他們有個原則,叫“不要把孩子當做你的驕傲”。
當年,丁俊暉一戰成名之后,有多少家長帶著自己的孩子走進了臺球室。要知道,在那之前,臺球室可是義務教育向學生關閉的禁區。
再拿教育培訓機構說事兒。上補習班補習是為了學好考好,上硬筆書法是為了字體整潔順帶賺取卷面分。那其它的課,其它的班呢?是孩子真心的選擇還是家長的代其選擇,恐怕真的分不清楚哪方占了幾成。我們很熱衷于自己的孩子得到別人的夸贊,夸字寫的好看、夸舞跳的漂亮,甚至我們樂此不疲地讓孩子展示他們的所學、所能,哪怕會背一句古詩,也是辛勤培養的回報。而這個回報僅僅是家長臉上那片刻的榮光。
這似乎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想一想,今天被臭名昭著的《弟子規》和國學課,不正是昨日家長們狂熱推動的“杰作”嘛。當一個教育產業走向歧途的時候,我們卻忽略了家長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效應。因為家長是受害者,所以我們也忘記了,可能家長也是始作俑者,為了那片刻的榮光。
當然,值得肯定的是,家長的初衷一定是為了子女的未來,而傷腦、而費神、而著想。在單位的時候,就時常聽到家長團隊們的抱怨和抑郁,誰家的孩子鋼琴學了幾天就沒興趣了;誰家的孩子跆拳道剛學沒幾天又想學國畫;誰家的孩子毛筆字握了一年橫豎撇捺都寫不好,云云。簡直要,聞者傷心,聽者流淚。
不知道,還記不記得陳道明老師演的《康熙帝國》。里面有個討我喜歡的角色——姚啟圣。電視劇里面姚啟圣評價施瑯說,當年看他不是讀書的料子,做老師的自己實在看不下去,就給逐出師門了。不曾想,后來竟成了大名鼎鼎的“海霹靂”。
連古代,教育和分工如此的簡單Mode,尚不能確定出一個人的成就會在哪里?,F今的五花八門又怎能輕易就給出一個人的上限和未來在什么地方呢。
無論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我認為我們最大的問題恰恰是在于總想著“一計定天下”“一策解決所有問題”。
很可惜,我們經常為我們的妄圖“一步到位”被現實打臉和承受它的苦楚和代價。這讓我想起了英國歷史學家托尼·朱特的那句名言,“我們以為自己溫故知新,足以懂得許多舊日的答案并不奏效,也許這是真的。但是,歷史真正能幫助我們懂得的是,問題的復雜性永遠存在。”
筆者我愚鈍,本文也是提供不出來任何方面的“一計”“一策”的。文末就只好分享一首英文小詩——《未選擇的路》給諸君吧。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could
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的深處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fair
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它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wear
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there
雖然在這兩條小路上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雖然那天清晨落葉滿地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day
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back
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我將輕輕嘆息,敘述這一切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許多許多年以后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林子里有兩條路,我——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選擇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條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它改變了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