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的歷史文化簡介_青島的介紹和歷史
青島之夏 | 圖片源自網絡
文圖|馬曉菡(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城鄉規劃系)
說起保護歷史和文脈傳承,我們會更多建筑環境中實體性保護舉措;談起家鄉和老城,感觸最多的往往是老房子里的人和事,這是場所精神帶給我們精神層面的感知。
里院內部高質量的空間秩序濃縮了青島的近現代發展史,多元共生的文化觀念在此交融,創造出獨特的里院場所精神。在場所精神的支撐之下,城市歷史文脈變得更立體、飽滿,且更好地延續和發展。
青島傳統民居里院概況- 里院住宅的起源
里院是青島本土一種傳統的居民形態,已有百年歷史。德國入侵青島后,原著居民被迫北遷至現大鮑島片區,在膠州鐵路和碼頭經濟的繁榮發展下,“中國城”人口密度增大,里院住宅應運而生,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大規模建設。里院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將中國的庭院建筑、德國的花園城市、日本的混凝土建筑等融合在一起,是青島近現代史和殖民史的博物館。
1900年青島城市規劃圖 |青島市檔案館
1901年青島中心圖|青島市檔案館
- 里院的空間組織形式
“里”和“院”最初為兩個概念,分別為商業功能和居住功能,9年在制訂《青島歷史文化名城總體規劃》時,才將兩個概念合二為一,它們造型各異、大小不一的散布于西部老城區,圍合式的建筑空間孕育出獨特的都市人文景觀。
青島大鮑島歷史保護區里院衛星圖及平面圖(左圖:蔣正良《Qingdao Modern Historic
里院在平面組織形式上,大多繼承了中國四合院式的布局,沿軸線對稱而建,平面類型大致分為“口”“日”“目”“回”等多種形式,稱其為回廊式空間模式。里院依據街廓而建,呈現或規則或不規則的城市肌理,不僅最大程度提升了空間利用率,也利于緊湊布局下的采光和通風。
里院典型格局示意圖 圖|劉敏《青島歷史文化名城價值評價與文化生態保護更新》
- “里文化”現狀
里院之于青島如同四合院之于北京、里弄之于上海,更像是老青島的一張名片,是近現代青島城市發展的縮影。從殖民時期開始,長久以來形成了一種鄰里和睦的“里文化”。
隨著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和城市的發展,里院無法滿足現代生活的私密性和舒適性,現代化小區逐漸代替了往日里繁華的里院,“里文化”也在逐漸消失,或許在將來我們只能通過閱讀典籍了解這一傳統民居的情況。
- 里院場所精神
近代里院多是中低收入水平的市民居住,大院內各種文化相互碰撞,濃縮了青島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歷史記憶。歷史街道、啤酒屋、小商鋪等各類場所以及人們的行為活動相互影響,形成了青島特有的“里文化”場所精神。
里院建筑分布情況 圖|童喬慧《青島平民文化的博物館——里院建筑研究》
- 傳統里院空間場所的形成
1900年德國人所制定的城市規劃設想,將青島作為歐洲人休閑度假場所,風貌建設中融入了濃厚的德式風格。中國傳統民居結合西歐臨街住宅建筑、“出租營”式的建筑特色,形成里院圍合式的獨院、二進院、不規則院、三進院、套院等多層住宅形式。
多層圍合式里院住宅圖|百度圖片
德國占領青島之前,青島已經是“貨棧相連、商賈云集”,頗具規模的市鎮。德國侵占后,城市化發展迅速,而外國人口占比不足總人口的5%。人口迅速增多導致人口密度大幅增長,華駐區里院也由此產生。
形狀不規則的里院住宅圖|百度圖片
花崗巖裝飾立面的里院住宅圖|作者拍攝
第一次日占時期,由于引進官僚資本極大的促進了旅游、購物以及工商業發展,臺東鎮、臺西鎮和小港碼頭北部也聯動起來并逐漸擴充,形成了中山路、大鮑島、膠濟鐵路等片區。
保留里院的典型沿街立面圖|百度圖片
統治時期,返鄉回國潮迎來新一波人口,此時里院建設并沒有繼續發展,原本生活在大院中較大家族型家庭轉變為更貼近于近現代生活的小家庭,院內單間獨立性增強,院內居住環境大不如前,里院發展開始走下坡路。
- “里文化”的形成
解放前里院內部多為租賃式,功能多樣,人員構成復雜。庭院這一公共空間作為居民進行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演變成為民間藝術發源地,院內設置有簡易戲臺、書場等。相聲大師馬、評劇表演藝術家新鳳霞、琴書名家李金山等都曾在里院演出,是青島社區文化活動的雛形。
“里文化”場所精神的影響因素圖|作者自繪
里院圍合式所形成的內向性空間布局使鄰里間形成了家庭式的友好關系,居室(私密)、廊道(半私密、半開放)、庭院(開放),三種形式的空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促進了“里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 “里文化”的沉淀
里院的場所精神雖非經過建筑師精心設計,但經歲月洗禮,逐漸沉淀下來。或許正是這種“被動式”的場所提供,激發出場所精神的獨特性和能動性,細致展現出里院所營造的場所精神,“里文化”濃縮了老青島的文化內涵。
紅瓦黃墻、碧海藍天的濱海山地城市圖|百度圖片
濱海山城與殖民歷史的融合。1900年依托外來文化的首次規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青島今后的城市基本特征。港口結合鐵路布置,規劃緊緊圍繞商貿與軍事并舉的城市性質展開,臺東、臺西鎮城市東南-西北走向的路網布置體現出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融合。
傳統民居里院總體風貌圖|海魚guowei
殖民文化與地方傳統的融合。紅瓦黃墻、碧海藍天的自然環境,德式建筑與傳統里院并存的城市建筑,造就了多元文化碰撞的第二故鄉。文化活躍而發達,社會環境融洽而有力,深厚的歷史文化內蘊賦予青島城市個性化品質,棧橋、堂、萬國建筑博覽園“八大關”、雕塑“五月的風”,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卻都成為青島一張張耀眼的名片。
多元文化的濱海城市總體風貌圖|海魚guowei
文脈延續與城市更新的融合。老青島人有句俗話:“身穿謙祥益、頭戴盛錫福、吃飯春和樓、看戲去中和、看病宏仁堂。”大鮑島歷史街區的里院人氣興旺,吸引了許多經營地方小吃、日用品的小商販在院內擺攤,成為日用百貨和茶樓酒肆的集聚地。城市內不同時代的街區相互融合,各自留下時代的印記,豐富了城市的內在韻味。
城市文脈與里院場所精神的延續里院場所精神的意義
于城,里院與庭院建筑并置的街區呈現混合交叉的街區肌理,密路網不規則小街區的老城與現代化軌道交通城市對比出城市發展肌理,里院保存了城市的歷史發展軌跡,也留存了城市的歷史記憶。
于民,城市變遷隨之出現的即是里院居民的老齡化趨勢。整個大鮑島街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22.7%,老齡化現象普遍,里院的每一個角落都在講述著家庭成員的成長故事。
常聽到老青島人說“住在里院怨里院,搬出里院想里院”,“怨”里院老舊的基礎設施和不便的居住環境,“想”里院老街坊的棋盤對戰和互助的鄰里和睦,在這一“怨”、一“想”之中,包含了一代代青島人對這一傳統居住場所的不舍與遺憾,仿佛里院在,根就在。
- 如何延續里院精神場所
保護修復已有的城市風貌和人文要素。傳承城市文化,核心是保存最真實的歷史印記,盲目拆舊建新、建造“假古董”,是對歷史文化傳統的褻瀆。青島的整體風貌早在康有為的“青山綠樹、碧海藍天、不寒不署、可舟可車、中國第一”中有所形容。風貌的保護應當對里院文化予以維持,協調周邊形成城市環境,保持其完整性。
引入自然環境要素保護生態。現存較為完整的里院多依山就勢于山海之間,豐富了原本相對單一的天際線,宏大的山水濱海變得細致。以自然環境的滲透為外部環境設計的重要手段,發揮里院歷史街區自然環境特有的因素,是承續里院場所精神的前提。
保障街區活力。簡·雅各布斯說“人口的集中是一種資源”,揚·蓋爾說“有人來是因為有人來,沒人來是因為沒人來”。青島擁有的是歷史街區、特色建筑群。里院將人們聚集在一起,產生了集體活動的場所精神,誕生了“里文化”,以里院蘊含的海洋文化、山地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以及老字號商業街文化為基礎,使業態年輕化,將以街區質量帶動并激活里院的新時代場所精神。
結語有人說從海向內陸望是青島,從內陸向海邊望是德國。在吸收多元文化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凝練出了適合青島這座濱海山城的獨特文化。
里院場所精神承載著里院住宅的歷史,承載著青島近現代的城市發展歷程,也承載著幾代青島人的記憶,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當我們在談論保護里院文化的時候,不是保留好里院的磚瓦建筑形態就是保護好了里院,在保留街區歷史風貌、傳統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氛圍的基礎上,豐富街區的活動與體驗空間,使人與里院建立起一種聯系,從而傳遞出場所特有的場所精神而獲得歸屬感和認同感,即是場所精神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