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論對人生的啟發,矛盾論有什么啟示意義
我將《實踐論》與《矛盾論》做了較為系統的總結,倘使加上《論持久戰》作為分析,便是最好,但考慮到篇幅與精力有限,暫不做詳究,本篇主要以《實踐論》與《矛盾論》的理論總結為主。先講《矛盾論》,再講《實踐論》,是我個人認為更易于理解偉人思想的學習順序。
先講《矛盾論》。
矛盾論主要講述的是矛盾的對立統一,辯證法的思想,亦是自然社會的根本法則,思維的根本法則,是一種底層邏輯。
《矛盾論》主要分為六部分,分別是:
1、兩種宇宙觀
2、矛盾的普遍性
3、矛盾的特殊性
4、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5、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6、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兩種宇宙觀較為清晰地說明了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的本質區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文章的精華部分,詳細地分析了事物發展的內部變化規律;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通過層層剝繭,發現諸多矛盾中的內部關系;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解釋了辯證法的對立統一;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細化分析了矛盾斗爭性的問題。
-----------------------------------------------------
一、兩種宇宙觀
人類認識的發展中,貫穿著兩種矛盾的見解:形而上學的見解和辯證法的見解。
形而上學:對世界本質的研究,即研究一切存在者,一切現象(尤其指抽象概念)的原因及本源,其目的在于確定事物的真實本質,也就是確定存在物的意義、結構和原理。
辯證法:關于事物矛盾的運動、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的哲學學說。
首先來說形而上學,形而上學可稱玄學。矛盾論指出形而上學是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去看待世界。也就是說把世界一切事物看成是孤立不變的,并且在一開始存在的時候即是如此,頂多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化。且形而上學認為事物變化的原因是由事物外部的外力推動所致。變化的結果只是反復產生同樣的事物,不能夠變化為另一種事物。
例如,形而上學認為社會發展是因為外部的地理、氣候等原因造成,并且否認唯物辯證法主張的事物因為內部矛盾引起發展的學說,所以它就不能解釋事物的多樣性以及一種物質變為他種物質的原因。
接著來說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相反),唯物辯證法主張從事物的內部以及各事物之間的關系去研究事物的發展。也就是說事物的發展是由于內部的自身運動以及外部的相互聯系來推動的,是從內和外兩個方面來說明的。并且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事物的內部矛盾。外部因素只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例如,雞蛋因為溫度變成雞子,但是溫度不能讓石頭變成雞子。雞蛋是內因,溫度是外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就是:溫度通過適當加熱雞蛋而使得雞蛋能夠孵化出小雞。
如此也就解釋了,從一事物變為他事物的原因,是因為內部的根本矛盾以及外部的關系條件的作用產生了性質的差異,也就變成了其他事物。從而也解釋了為什么世界上事物的千差萬別。這樣也就有力地駁斥了形而上學所說的外部因素導致事物發展的說法。
這樣,我們就把形而上學和辯證法結合事物發展聯系起來了。對它們也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理解。
綜上,我們要善于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運動,然后根據這種分析,找到解決矛盾的方法。這就是我們學習矛盾論的主要目的,找住矛盾本質,尋求解決方法。
-----------------------------------------------------
二、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有兩方面的含義: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
2、每一件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
即是,從普適性角度來講,矛盾是無處不在的,我們可以從任一事物的發展中找到矛盾的身影,矛盾根植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
從時間角度來講,矛盾運動是連續存在于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如同我們自出生開始就有了血液循環。
以上也就是說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賴和相互斗爭,決定了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動一切事物的發展。沒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
例1,生命是存在于物體和過程本身中的不斷地自行產生并自行解決的矛盾,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就停止。
如何理解?
生命都需新陳代謝,我們的細胞都有它的生命周期,舊的細胞老死了,新的細胞就得補充上來,從而完成新陳代謝,延續我們的生命。一旦我們停止新陳代謝,細胞就不斷死亡,于是最終我們的個體也就死亡。
例2,原文:人的內部無限的認識能力與此種認識能力僅在外部被局限的而且認識上也被局限的個別人們身上的實際的實現二者之間的矛盾,是在人類世代的無窮的——至少對于我們,實際上是無窮的——連續系列之中,是在無窮的前進運動之中解決的。(《毛選》第二版第一卷矛盾論第305頁第五段最后一句)
這句話有點繞,怎么理解?我用二維象限圖來說明:
(如圖,X軸為時間t,y軸為人類的認識能力,X軸左側為過去,右側為未來。)
人類的認識能力是隨著時間不斷提升的:
如時間在t1,即公元前384年,亞里士多德誕生了,人類的認識能力在y1;
時間不斷流逝,到了15世紀末t2,達芬奇誕生了,人類的認識來到了y2;
繼續,到了16世紀中頁t3,伽利略誕生了,物理學之父,之后人類的認識又來到了y3;
時光飛逝,來到了t4,突然一個蘋果掉落下來砸中了我們的天選之子--艾薩克.牛頓,我們的認識來到了y4;
時間毫不停留,到了19世紀后期的t5,我們的“神”--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降臨人間,指引方向,人類的認識來到了y5。
同時,時間不斷向前,人類繼續發展,認識不斷提升。
因此,人類無限的認知能力和我們個人的局限的理解能力之間的矛盾是在無窮的前進當中解決的。
于個人而言,亦同。
以上,即是矛盾的普遍存在。
接下來,我們細化下來,分析矛盾的階段性和連續性。這里有兩個問題:
1、每一過程的開始階段是否有矛盾的存在?
2、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是否具有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
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矛盾是普遍的、絕對的,存在于事物發展的一切過程中,又貫穿于一切過程的始終。
給到確定的觀點,進而補充說明: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世界上的每一差異中已經包含著矛盾,差異就是矛盾。
如一富者與窮者,平常時日,兩無接觸,他們之間便處于一種矛盾著的平衡狀態,沒有激化。但,忽一日富者企圖奴役并羞辱貧者,瞬時兩者之間的矛盾就激化了,于是乎產生了不錯的有趣互動,各自掛彩。
如是,矛盾是客觀地一直存在于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的,矛盾沒有顯現,只是處于了相對平衡狀態,沒有被激發,一旦激發,矛盾就顯現了或者說可感知,可視化了。
以上已經說明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過程當中,可當新的過程產生的時候,是怎樣的形式呢?文中言:這是舊的統一和組成此統一的對立成分讓位于新的統一和組成此統一的對立成分,于是新過程就代替舊過程而發生。舊過程完結了,新過程發生了。新過程又包含著新矛盾,開始它自己的矛盾發展史。
這就像一部電影到了最后,主角掛了,但是他的孩子出生了,于是新的故事就此展開,新的主角開始了屬于他自己的新的發展過程。同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
三、矛盾的特殊性
人們認識物質,就是認識物質的運動形式(世界上所有東西都是運動的,一個石頭怎么運動呢?微觀來講石頭本身會風化,宏觀來講,地球是運動的,地球在自轉,因此石頭也是運動的。所以,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認識物質的運動形式,我們要了解到它的共同點和特殊點。其中以特殊點為重,每個運動形式中都包含著其內部本身特殊的矛盾,從而構成區別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質,也就導致世界上各種事物之間的千差萬別,形成了事物的唯一屬性,我們把它叫做根據。
世界上的這些運動形式是互相依存又互相區別的,這些有所區別的矛盾,形成了不同的物質運動,也就是它的特殊本質。
以上就是通過對物質運動形式的內部分析和外部各物質運動形式的相互關系的研究,從內部和外部兩方面來主要說明不同物質運動形式的區別,也就是在矛盾論第一節中辯證法所介紹的事物的發展是由于內部的自身運動以及外部的相互聯系來推動的,發展的結果就是導致事物的千差萬別。
我們認識事物,研究科學領域,一方面通過認識矛盾的普遍性,從而發現事物發展的普遍原因和根據;另一方面通過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從而發現事物運動發展的特殊原因和根據,從而辨別事物,區分科學領域。
人類的認識,分為兩個過程:
1、由特殊到一般;
2、由一般到特殊;
這兩個過程彼此循環往復,過程1是歸納、總結的過程,可以形成理論;過程2是對歸納、總結后的理論進行實踐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對事物共同的方面進行補充、豐富和發展的完善過程。因此,從過程1到過程2 是一個完整地把特殊事物性質進行分析總結、實踐的過程。這個過程本身也是不斷升華的,每一次的循環都可以將人類的認識提高一步,使人類的認識不斷地深化。
如此圖,x軸代表人類的不斷向前的發展階段,y軸表示人類的認識。那我們在t1的時候,人類的認識是在y1;
在t2的時候,人類的認識是在y2;
在t3的時候,人類的認識是在y3;
圖上的每一個圓圈就代表人類的認識從特殊到一般,再從一般到特殊,這樣一個循環的過程。
不同階段的每一次循環,人類的認識就提升了一步。即從y1到y2到y3,都是一個不斷提升、躍遷的過程。人類也因此從當初茹毛飲血的野人階段發展到了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今。
于個人,亦同。
ok,繼續研究物質的運動形式,我們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來單獨分析。
先從微觀個體來講,一個個體它內部也存在著矛盾的兩方面,如A和B,并且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如從t1到t2到t3,每一個時間段的矛盾性質都是不一樣的,都是隨著過程發展而變化的:
t1階段,A和B近乎均衡;
到t2階段,A明顯大于B,此時A占據優勢;
到t3的階段,局勢完全逆轉,B明顯大于A,此時B占據優勢。
那么隨著時間發展,矛盾繼續互相博弈、變化。
了解了個體內部矛盾的基本發展過程之后,這里還有兩個重點需要強調下:
第一點,即剛才所說,每一個時間段的矛盾性質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嚴格來講,在t2的時候,已經不是矛盾A和B了,應該是矛盾A’和B’,到t3的時候,應該是矛盾A’’和B’‘,它們性質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們依舊用雞來舉例,在t1的時候,它是個雞蛋,受精卵;到了t2的時候,它孵化了,變成了一只小雞,且是只母雞,繼續,矛盾發展,小雞長大;到了t3的時候,它自己又產了一枚受精卵,等待孵化。所以,從個體角度來講,它在每個時間段的矛盾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應該注意個體矛盾發展在不同時間段的矛盾性質區別和矛盾的優劣勢、強弱的分析。
以上是單一個體的矛盾發展的過程。
從宏觀角度來講,一個大系統內,存在著諸多各自不一樣的小的個體,個體彼此之間也是矛盾的,比如個體M1和M2,那么隨著大系統的發展,內部每個個體之間也是互相變化的,所以每一個時間段的大系統內各個個體之間矛盾的性質也是不一樣的。經過我們剛才對個體內部矛盾發展過程的分析,這不難理解,無非是將系統內每個個體內部矛盾的發展放大化,放大到系統內不同個體之間。同樣地,可以從不同時間段系統內各個個體之間的性質和優劣勢進行矛盾分析。
在整體上了解了各主體內矛盾的性質,我們要達到的目的是解決矛盾。解決這樣的矛盾,我們就必須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對癥下藥。也就是找到《實踐論》中說的每個階段的相對真理,找到符合某個相對應時間點上的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且在事物發展的長過程當中,大系統的總矛盾是逐漸激化的,內部的各大小矛盾有的激化了,有的暫時或者局部地解決了,有的緩和了,有的發生了。
在這樣內部復雜的矛盾情況下,事物的發展過程就顯示出階段性來(由于系統內每一個個體矛盾的疊加),對于每一個階段,我們也應該遵循規律處理本階段現有的矛盾。
以上也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想讓某個事物暴露它在總體和相互聯結上的特殊性,就必須暴露內部各個矛盾的方面的特殊性的總和,如此我們才能看到其總體上矛盾的本質。找出了總體矛盾的本質,我們才能就此找出解決矛盾的方法。
以上歸納為一句話就是:具體事物具體分析。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外在環境對矛盾的影響:在一定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變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場合為特殊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變為普遍性。
如何理解?
舉例,比如水,在江河湖泊中,它是普遍的,到處都是水,但是它在干旱的沙漠中,又是特殊的、稀缺的。所以它自身客觀的性質,在不同的場合下,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可能是普遍的也可能是特殊的。
對于我們自己也一樣,我們在國內那就是普遍的國人,14億分之一,但我們去了國外,就成了老外,異鄉人。因此,環境可以對矛盾的兩種性質進行標的、定義。
而且,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相互聯結的,每一個事物內部既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也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所以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在研究事物的時候,應當發現事物內部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兩方面和這兩方面相互聯結的關系。
綜上,即是關于對矛盾的特殊性的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就是共性和個性的關系,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當中,這是它的共性,是絕對的,就像運動是絕對的;但是每個個體內部的矛盾是有其自身特性的,所以是相對的,就像靜止是相對的。
這一共性個性、絕對相對的道理是研究矛盾的問題的精髓,我們應當客觀、辯證地積極看待。了解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我們就了解了事物的本質。了解了事物的本質,我們便可更好地分析、解決問題。
-----------------------------------------------------
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矛盾的特殊性問題中還存在著兩種需要特別提出加以分析的情況,即: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如何理解?這是一個逐漸細化分析的過程,即究根追底抓重點的過程。舉例,某人與對象吵架,那么矛盾可能有這么幾個:某人沒錢、不關心ta,越看越丑,或者ta腦子有問題等等,都有可能。但是兩者之間肯定有一個主要的矛盾,多半是因為沒錢。那這個窮就是橫亙在兩者之間的主要矛盾,關于這個“窮”自身矛盾著的兩方面又是什么呢:一方面是基于窮,所以某人想掙錢;另一方面是因為某人好吃懶做,賺不到錢。然后,客觀事實就是賺不到錢,所以這個時候好吃懶做,占據了“貧窮”這個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此,再復雜的事情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者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我們可以把一個事物發展過程中的矛盾看作一個集合(包含A、B、C、D),其中大大小小存在著很多的矛盾,但是其中必有一個是主要矛盾,占據大部分的百分比,而且其他的各次要的矛盾都被這個主要矛盾所規定和影響。
比如圖中的A是主要矛盾,B、C、D為次要矛盾。
而且,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會因為外部的環境變化或者時間推移等因素發生轉變,這里有2種情況:
1、主要矛盾A變為次要矛盾,非主要矛盾B,變為主要矛盾;
2、主要矛盾A變為次要矛盾,非主要矛盾C和D等結合變為主要矛盾F;
所以,以上就是告訴我們研究任何過程,如果存在2個以上矛盾的復雜過程的話,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同樣的,在每一對矛盾中,我們也不能把矛盾著的兩方面平均看待,矛盾著的兩方面也是區分主次的,事物的性質也是主要地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規定。并且這種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著的兩方面也是彼此互相轉換的:
1、在一定階段上,矛盾的主要方面屬于X,非主要方面屬于Y;
2、達到另一發展階段后,矛盾的主要方面屬于Y,非主要方面屬于X;
如,我們依舊舉上面貧窮的例子,在剛開始,你的行動Y配不上你的野心X,因為你好吃懶做。此時占據你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是你好吃懶做;但是人是在進步的,一段時間后,你覺醒了,這個時候,你的主要矛盾方面是你的野心越來越大,欲望越來越強烈,使你的行動上產生了質的變化,你不再好吃懶做,不再顯得無能,充滿自信,這個時候,占據你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是你的野心和能力,而你的好吃懶做、無能,也將趨于消亡。
以上不同階段是依靠事物發展中矛盾雙方斗爭力量的增減程度來決定的。
任何事物內部都有新舊兩個方面的矛盾,那么矛盾的雙方就會斗爭,斗爭的結果就是新的方面由小變大,即Y由小變大,上升為支配的東西;舊的方面由大變小,即X由大變小,變成逐步歸于滅亡的東西。
并且當突破雙方均衡的臨界值之后,新的方面對于舊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時候,舊事物的性質就變化為新事物的性質。因為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
以上,我們便對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有了一個系統性的了解。
接下來要補充的一下是,關于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互相轉換進而促進事物發展的說明:
比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理論和實踐;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狹義上看,有人可能認為在這幾組關系中,生產力、實踐、經濟基礎是占據主要方面的,地位并不變化。這是不對的,在一定條件之下,生產關系、理論和上層建筑也是會表現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
如圖所示,以實踐為例:
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
第一階段(t0-t1),實踐占據了主要的方面,理論次之;
但是這個時候遇到了瓶頸無法再次升級。
于是我們就需要用新的理論來指導實踐(t1-t2),從而達到新的更高一層的階段(t2-t3),那么此時(t1-t2)理論就占據主要方面。從而我們的結果也可以升級,以此類推。
所以說在總的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物質的東西決定了精神的東西,但是精神的東西也會反作用與物質,并且雙方在特定的階段互相轉換,彼此各占據主要方面。
所以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就是研究事物的根本問題,從而找到解決矛盾的方法。
-----------------------------------------------------
五、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矛盾的同一性,它有兩層含義:
1、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它對立著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
如何理解?
就像圖中個體m1,它內部存在著A和B矛盾著的兩方面,A和B是互相對立,水火不容的,但是又彼此都處m1這個個體當中的。
2、矛盾著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轉化。
如何理解?
在不同條件下,好的變壞的,壞的變好的;朋友變敵人,敵人變朋友,即是。
以上就是同一性的兩個方面。
再看,事物發展過程中的矛盾關系。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可能存在一對或者多對矛盾,然后各對矛盾之間也是互相矛盾著的。這也是一個從內部到外部,從微觀到宏觀的觀察矛盾的視角。
每一對矛盾著的方面,都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假如沒有和它做對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條件。沒有生就沒有死,沒有死也沒有生。
并且所有的對立成分都是因一定的條件,一面互相對立,一面互相聯結、貫通、滲透、依賴,這就是同一性。然而,事物一切矛盾著的方面都因一定條件具備著不同一性,所以就叫做矛盾。所以矛盾之間是既對立又同一的。這是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一層意義。
接著,繼續深化。
事物的發展不是簡單的矛盾雙方相互依存就結束了,那只是淺層的一般特性,更為重要的,在于矛盾著的事物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比如事物內部矛盾著的A和B,因為一定的條件,A轉化為了之前對立的B,B則轉化為了A。比如朋友變成了敵人,敵人變成了朋友。這是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二層意義。
以上總結就是:一切矛盾著的東西,互相聯系著,不但在一定條件之下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而且在一定條件之下互相轉化。
這里要強調一點的是,我們所說的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現實中的矛盾,也就是具體的客觀存在的矛盾,而且矛盾的互相轉化也是現實的、具體的。諸如童話、神話中的矛盾是虛幻想象的,不是現實的科學的反映。所以,是不適用的。
了解完矛盾的同一性,再來看矛盾的斗爭性。
任何事物的運動都是存在兩種狀態:
相對靜止狀態和顯著的變動狀態。
相對靜止狀態主要表現為數量上的變化;隨著數量不斷變化,所謂“量變引起質變”,事物由第一種狀態轉化為第二種狀態。
矛盾斗爭,存在于兩種狀態中,并且經過第二種狀態達到矛盾的解決。
因此,我們說對立統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對立的互相排除的斗爭是絕對的。
綜上,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矛盾的斗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互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運動。
-----------------------------------------------------
六、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對抗在矛盾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我們回答是:對抗是矛盾斗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矛盾斗爭的一切形式。
就像這個集合,矛盾斗爭包含了對抗,對抗屬于矛盾斗爭的一方面。
互相矛盾著的兩方面,需要在雙方的矛盾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候才會采取外部對抗的形式,發展為革命。也就是前面說的“量變引起質變”,矛盾著的兩種事物的性質互相轉化為對立事物的性質。
這個現象是普遍的,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一切到了最后要采取外部沖突形式去解決舊矛盾產生新事物的現象中。
認識這種現象,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和作用?
我們的回答是,它讓我們懂得,在階級社會中,革命和革命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會發展的飛躍,也就不能推翻反動的統治階級,而使人民獲得政權。于我們自己而言,即是如果我們要達到某一個目的,必須經過斗爭才能達到,無論是對自己內部心理還是外部環境所導致的方面,認識到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了解了矛盾和斗爭是普遍的、絕對的,現在我們細化下來,來了解解決矛盾的斗爭形式。斗爭形式依據矛盾的性質不同而不同。我們將其分類為:
1、矛盾未公開對抗;
2、矛盾已公開對抗。
在矛盾還沒有發展為對抗的時候,我們應當及時糾錯,將其止于萌芽階段,盡量避免趨向對抗;如果已經對抗了,那么就勇敢地戰斗,直到完全勝利。如偉人言,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勝利。
根據事物的發展,原來非對抗性的斗爭會變為對抗性的斗爭;原來對抗性的斗爭也會變為非對抗性;就像這個圖,在t1這個時間點之前,矛盾還沒有被激發產生對抗,但是突破了t1時間點的臨界值之后,矛盾就被激發,雙方就產生了沖突。同理,在t1到t2這個時間段,矛盾是處于對抗狀態的,但是過了t2這個時間點,矛盾緩和了,雙方又處于非對抗狀態。因此,我們應當盡量將對抗性矛盾轉化為非對抗性,這樣有利于我們自身的發展。
-----------------------------------------------------
講完《矛盾論》,來學習《實踐論》。
《實踐論》主要講的是實踐和認識兩者之間的關系以及這個關系相互發展的過程。
首先,什么是實踐?
文言: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當然實踐不止于此,諸如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等等都是實踐。它們有一個共性,就是都需要人的參與。
因此,我們可以概括起來說:社會實際生活中一切領域里人的活動就是實踐。
接著,什么是認識?
文言:認識是通過生產活動,達到了對自然的現象、性質、規律性以及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的了解。
也就是對外界客觀事物的了解,這就是認識。
接著,通過實踐,我們獲得了認識。那么這個獲得的過程是怎樣的?
文中描述了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在沒有階級的社會中,每個人以社會一員的資格,同其他社會成員協力,結成一定的生產關系,從事生產活動,以解決人類物質生活問題。
第二種情況,在各種階級的社會中,各階級的社會成員,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結成一定生產關系,從事生產活動,以解決人類物質生活問題。
這是認識發展的一個基本的過程。
明確了認識與實踐的基本介紹,接下來,了解真理與實踐之間的關系。
首先,我們獲得了一個認識,然后想通過實踐去證實這個認識,在通過實踐實施的具體過程當中,只有使我們的思想和外界的客觀規律相吻合,我們才能達到預期想要的目的。如果我們的思想和外界的客觀規律不吻合,我們就會失敗。失敗,不可怕,停下,復盤總結,吸取教訓,繼續實踐。然后通過對錯誤的改正,使我們的思想與客觀規律相吻合,以達到預期目的。
通過以上的過程,我們就可以說這個認識是一個真理。然后真理也是通過實踐去檢驗的,這就形成了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
講完實踐和真理之間的關系,我們再來看下實踐和認識之間互相升級的過程。
首先,通過實踐,我們獲得的認識是一個低級的階段,它是感性的,是對于客觀外界現象片面的、外部聯系的理解。它是一種感覺和印象,還無法做出結論。
隨著這樣的感覺、印象不斷地反復出現,于是我們開始思考(對,思考很重要),我們把感覺到的材料加以整理、改造,使其在數量和性質上得到升華,最終達到了理性的高級階段。
在高級階段我們已經抓住了事物的本質,是對事物全面的、內部聯系的理解。而且我們也就產生了概念,隨之可以作出結論。
當然,無論是低級的感性階段還是高級的理性階段,我們的目的都是為了解決問題。不同點在于感性解決的是現象問題,理性解決的是本質問題。
接著,我們想解決問題,靠的是什么,你想靠什么解決問題,親戚?朋友?金錢?不對,文章告訴我們,靠的是知識。
那知識如何而來?我們怎么獲取知識?
文中指出,知識是靠我們的肉體感官對客觀外界的感受而來的。
那這個知識靠肉體獲取的方式是怎樣的?
答案有2種方式:一種是直接獲取,另一種是間接獲取。直接獲取,顧名思義,就是靠自己的親身實踐來獲取知識;間接獲取,是他人通過實踐獲取到了知識并通過文字、技術等載體將知識存儲,然后我們再通過學習將他人實踐所得的知識進行獲取。
以上就是通過獲取知識然后結合實踐來解決問題的過程。這里有一點要強調一下,即我們的實踐必須與實際事物相接觸,也就是我們要生活于相對應的環境中才行,不然問題是沒有法子解決的。
我們已經了解了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未完,接下來看一下認識到實踐的過程。
前提是我們已經通過實踐獲取了認識的理論,那么我們就要嘗試運用這些理論去實踐,去改造世界,以達到我們的目的。
但是我們發現,在運用理論實踐的過程中往往沒有能夠達到我們的預期目標,為何?原來,我們在用理論實踐的過程當中經常會受到諸如科學、技術條件等方面的限制,我們的理論可能是不完全的、錯誤的,這就導致我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情況,所以碰壁,未達目的。于是需要我們去糾正錯誤,使它符合客觀規律,如果糾正過后還是沒能符合客觀規律,依舊是失敗的,那便不斷地反復糾錯,直至使其符合客觀規律。
至此,這個階段的的客觀的認識運動就算完成了,但還差一點,也就是說,只能算狹義上的認識運動完成了,廣義上的還沒有完成。
在廣義上,我們依舊受限,為何?因為外界的客觀的事物也是不斷發展的,這個時候客觀規律它自己也發生了變化(根據矛盾論矛盾的變化)。所以,原先的理論已經out了,落伍了,不適用了。我們的理論已無法再適用于這個不斷變化的客觀規律。
于是乎,得想辦法讓理論符合客觀規律,因此就得進行一個主觀修正,在修正過程當中,我們往往會受到外界守舊主義和超前主義,這兩大主義的影響。守舊主義就是死板的、安于一隅,不知變通的呆子;超前主義就是紙上談兵、夸夸其談,不切實際吹NB的嘴炮,面對這兩種對象的影響,我們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理性客觀、實事求是的態度予以分辨并反對。通過對主觀意象的修正,從而改變對外界客觀規律的認識,使得我們的實踐符合全新的客觀規律,且最終能夠達到相對過程當中的目的。
這樣我們把每一個階段的相對認識(真理)都疊加起來,就達到了一個真理的總和,這個真理的總和就是絕對真理。我們可以用一個二維象限的圖來表示:
(t1、t2、t3、t4……時間點所對應相對真理是曲線上的每一個點,我們把所有連續時間點所對應的相對真理連接起來,就是絕對真理的綜合曲線。)
圖中這條曲線就是絕對真理,是每個不同階段上的相對真理的匯總,它的每一個時間點都有一一對應的相對真理。
以上,即是我對《矛盾論》與《實踐論》的理論總結。
相見恨晚,為時不晚,偉人思想,實為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