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條廣告語順口溜—關于面條的經典廣告詞
冬至餃子夏至面,依俗,夏至時節,當食面。此中之面,乃指面條。
華夏大地弗論東西南北中,無地不喜吃面,而時之夏至,正值新麥上市,食面,故有嘗新之意。傳統上,素有"十大名面"之說,風靡美食江湖。
以我之食經,最講究的面,當出自姑蘇。蘇州人嗜面成癮,食面成俗,市肆中各色面館星羅棋布,豐儉由人,其中不乏聞名的百年老字號,市井百姓以一碗面解決一餐甚至三餐者,大有人在。
陸文夫筆下《美食家》中的主人公朱自冶,為了一碗心念的"朱鴻興"頭湯面,每天不惜起大早,凌晨四五點鐘即起床出門,日久天長,風雨無阻。去的晚了,千碗面一鍋湯,面湯則失之清爽。吃了那樣的面,朱自冶會一整天打不起精神來。這是從前老蘇州人的飲食講究。
不時不食,亦體現在蘇州的四季湯面中。
單說面之湯,即有"冷天食紅湯,熱天食白湯"之習俗。蘇州人吃面,擅用大海碗,講究碗燙、湯燙、面燙。普遍鐘愛的面,首推燜肉面和爆魚面,皆紅湯。蘇州人稱面中之肴為"澆頭"。燜肉面的澆頭,是一大厚片白鹵的五花肉,酥爛肥潤,親民又實惠。澆頭可放置面中,亦可另置一碟,此稱做"過橋"。在蘇州的面館吃面,少放湯,稱"緊湯",多放湯,稱"寬湯";多放青菜,稱"重青",不放青菜,稱"免青";選兩種澆頭,稱"雙澆"等等,自來頗多門道。而爆魚面的澆頭,是鹵炸過的大塊青魚魚肉。蘇州人對產自太湖中的青魚,向來青睞有加,蘇菜中有道傳統名肴"紅燒劃水",即特指青魚的魚尾,以濃油赤醬之法烹調,是地道的江南本土滋味。蘇式五香熏魚的原材料,也是淡水青魚。
夏至前的一個節氣,是芒種,蘇州人依俗要吃"三蝦面"。三蝦,面的澆頭。即指蝦仁、蝦籽和蝦腦。此時節,太湖蝦最為肥腴,顯著的標志是:頭中有腦,腹中帶籽。食三蝦面宜"過橋",宜緊湯,最宜拌食,尤顯風味。近些年此面價格不菲,一碗三蝦面的價格,約等于十碗燜肉面。其儼然是面中的奢侈品了。
夏至時節,天氣趨熱,蘇州"松鶴樓"、胥城大廈和昆山"奧灶面館"的鹵鴨面開始上市,此為夏季應市的白湯面。可別小瞧了這碗白湯,此乃選用黃鱔骨、魚骨、動物骨等二十余種原材料和調味料,精心吊出的原味葷湯,層次感十足,配上軟爛可口的鹵鴨澆頭,是打耳光也不放手的時令享受。
江南水鄉四季分明,物阜民豐,名面之多"亂花漸欲迷人眼"。鎮江鍋蓋面,上海陽春面,常熟蕈油面,無錫老式面,揚州鱔絲面等,皆令饕餮客們趨之若鶩。而貴州的腸旺面,嶺南的云吞面,四川的擔擔面,湖北的熱干面,山西的刀削面,陜西的哨子面和蘭州拉面等,亦是各領風騷,自圈自粉。
島城百姓食面,與蘇州地區不同,多在家中料理,絕少下面館堂食,尤其早餐時段。青島地區的面,多稱之為"打鹵面",七八十年代以中山路谷香村飯店的大排面和火車站飯店的肉末面,遠近聞名,紅極一時。如今只空留一縷余香。尋常市民居家烹食,則多見有爆鍋面、西紅柿雞蛋面、茄子面、炸醬面等,而獨以蛤蜊蕓豆打鹵面,最顯島城地方風情。
外埠之朝鮮冷面,以蕎麥面為最佳,島上韓國料理店中亦多見,夏至時節食之,恰逢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