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去年的樹中明白了什么、我從去年的樹中明白了什么道理英語
文:吳金華
春初,大地乍寒。遠眺,山頂積雪未盡。灰蒙蒙山嶺吐出嫩綠,山腰白霧纏繞。樹木搖曳。俄頃,霧氣散去。山尖托出一盤血紅太陽。附近天空,被映得通紅。
時光如流。憶起小時那些童年舊事。那年,發蒙上學。一次活動,竟使我第一次認識映山紅。此后,恍然便知,世上竟長著如此之花。
上學不久。學校帶領學生去參觀一個尚在修建中的水庫,是當地勞動人民親手建造的山虎關水庫。翻山越嶺,離學校大約一百多里路。學校讓自帶午飯。我書包揣上紅苕粑。
那日。學生三五成群,高高興興地走著山路。
羊腸小道,坡陡路窄。不滿十歲小孩,有點吃力地走著。孩童好奇,邊走邊偷閑瀏覽沿途風光,倒忘了疲累。
路邊雜草叢生,綠綠蔥蔥松林見不著邊際。微寒而刮臉清風嗖嗖掠過,四面似有風和小鳥鳴唱。一陣工夫,過來幾個路人。邊走邊說:“瞧,那映山紅開得多好啊!”。一道同學,聽了四下張望。我也抬頭瞅,心默想,哪里啊?旁邊指點,“那不是,藏在樹籠、草叢里”。哦,那一蓬蓬,一束束矮小灌木花。夾在草叢間,正迎面寒風顫抖。長著紅的、紫的、白的花瓣,也長著黃的和黑的。一束束花冠簇攏,密密匝匝,依偎競相盛開。招來好多蜜蜂和蝴蝶圍著飛旋,看著紅彤彤的,嬌艷欲滴。
又行一程。不知何處飄來微弱聲:“那是一種英雄花,顏色代表英雄的血”。我盲然聽了,不明含義。
半年多過去。每周六下午,最后一節課,班主任——李老師給我班讀中篇小說《閃閃的紅星》故事。那精彩情節,扣人心弦。至今記憶猶新。書上說:映山紅開了,紅軍就會回來。映山紅,不就在山坡上我看見的花。幼小心靈將兩者聯系。哦,仿佛明白了啥。此后,也留在我腦海。
回想小時候,放了學幾個小伙伴邀約去山里撿柴。清明前后,艷山紅開滿山林。一道伙伴,有人跑上去摘下花朵,放入嘴里,滋滋有味咀嚼。
記憶里。上世紀六十年代,少數人家將它拌起糧食,蒸飯吃。甘中帶酸,而吃起噴香。
幾年后,一部家喻戶曉優秀影片《閃閃的紅星》公映。是依據同名小說原著改編。緣于曾聽老師講過那故事,而另眼相看。印象最深的是,潘冬子參加紅軍,走在隊伍中。四周漫山遍野是盛開映山紅,染紅半個天,燦爛如晚霞。
步入社會。兒時僅存記憶,遺失得無影無蹤。不久前,外出在街上、公園見到栽著映山紅。久別重逢,乃喜出望外。瞧那嬌媚、蔥蔥簇簇樣兒,便勾起對往事懷想。
在我家鄉,它長在山坡、草叢、樹林。平凡得默默無聞。映山紅質樸,生長力強。
一次,回久別家鄉。不知為啥,我忽憶起映山紅。可惜,去的不是時機,花早開過了。而花當年模樣,卻在眼前搖擺。心中暗忖:若在春天,坡上那映山紅,準紅彤彤開著。
我曾查閱資料。歷代文人垂青映山紅。唐代白居易,親自移栽。寫詩贊曰:“忠州洲里今日花,廬山山頭去年樹,已憐根損斬新栽,還喜花開依舊數”。宋朝楊萬里詩:“何須名苑看春風,一路山花不負儂,日日錦江呈錦樣,清溪倒照映山紅”,被歷代傳吟。
映山紅,常綠灌木。別名杜鵑花、山石榴、艷山紅、山躑躅等。花開時映得滿山皆紅,素有“木本花卉之王”美譽。
映山紅,伴我一路成長。銘刻下難忘記憶。當遇到感傷、沮頹時激勵著我。
啊!映山紅,我心中流淌的一支歌。任憑風雨煎熬,傲然挺立。
這里,我想用《映山紅》歌詞作為結尾:“若要盼得喲,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
映山紅。儼然已成為我們那個時代,珍藏在心底的記憶符號。
【投稿說明】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鄉土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若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