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誠為話題的作文800字;以真誠為話題的作文800字初中
對于我來說,成長就是一次變被動為主動的過程。
從前的我,被動的接受身邊的人和事,沒有自己的主見;現在的我,主動的擁抱問題,解決問題。我一步步學著用知識武裝大腦,用行動踐行原則,用原則實現夢想,以此成就更好的自己。
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從小開始,就在學習如何更好的做出選擇。是選擇零食,還是選擇吃飯;是選擇熬夜,還是選擇早睡;是選擇看書,還是選擇玩耍;是主動選擇,還是聽從他人。
看似是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件,但小事件的累積疊加,就造就了現在的樣子,決定著未來的命運。
以前,總是把不如意歸結為外部原因,單純的認為人的能力有限,包括我的能力也是有限的。現在,我依然單純的認為人的能力有限,但卻又堅定的相信:只要持續(xù)不斷的前進,人能靠自己的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的自己。
“單純”,是一個很美好的詞。
01
選擇做一個自信的人,獨立才能自強
在第一次咨詢的時候,江武墨說:“精神獨立,是我們學習的目標,也是一個人終其一生的目標。”
作為一名全職媽媽,我的生活重心放在了女兒的養(yǎng)育上面,從而忽略了只有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的照顧家人。當我感到疲憊的時候,主動的選擇適當的暫停與休息,選擇尋求老公的幫助,都會助力于更好的照顧這個家。
我,是這個家庭的一份子,但我更是我自己。只有自己內心獨立,才能在做好自己的同時,更好的兼顧家庭。
1)相信自己,有能力做的更好
當我坐到書桌前,打開一本書準備閱讀的時候,女兒立刻奔了過來,“媽媽,不要看了。媽媽,陪我玩。“
當我吃過晚飯,打開電腦準備寫文章的時候,老公的聲音又響起了:”你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就不能陪陪我們嗎?“
于是,下一次,我小心翼翼地打開書,觀察著家人的臉色。又或者,干脆選擇不在他們面前看書。此刻的我,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因為他們對我來說很重要,所以我在乎他們的感受。但是當我察言觀色的時候,我的內心是不安的、矛盾的、不快樂的。他們從來不是我不學習的理由,只會是我變強大的動力,而現實情況卻截然相反,只因我陷入了被動選擇。
江武墨說:“行動,永遠比內容更重要。”
當我被動選擇的時候,其本質是放棄了自我成長和改變的可能。于是,我試著再次拿起書,并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我對女兒說:”你是希望媽媽先陪你玩一會兒,還是等媽媽看完這頁再陪你玩會兒呢?“
雖然得到的回答常常是,“現在就陪我玩”。在調整心態(tài)的結果之后,是坦然的接納,與繼續(xù)的試探、調整。
當全家去露營的時候,我選擇早起坐在草地上看書。老公看到后說:”下次,我為你準備一張折疊桌,這樣你看書就方便了。“
家人的支持,離不開自我的堅持,只有自己主動選擇,主動爭取,堅持行動,家人才會慢慢調整態(tài)度,慢慢的向你靠攏。能打敗自己的,從來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能做出行動的,也只能是自己。
2)相信孩子,她有自己的世界
女兒第一天入園的日子,像平常一樣我去廚房準備早餐,她在衛(wèi)生間洗漱。當我把準備好的早餐端上桌,拿起勺子,習慣性地想要去喂她時,她卻大聲地對我說:“我自己來。”
于是,我一邊吃飯,一邊看著她用學習筷靈活的夾住面條,往嘴巴里送。
當我把她送到幼兒園,老師將她從我懷里接過去的那一刻,她對著我揮揮手說“拜拜”,然后頭也不回的跟著老師走了。我趕忙走上前,對她說:“媽媽還沒給你一個魔法親親呢。”
她把小手張開,我在她小小的掌心上用力落下一個吻,看著她的眼睛對她說:“媽媽愛你。”
她看著我沒有說話,直接被老師抱了進去。那一刻,我的眼淚瞬間落了下來。回到家,發(fā)信息給老公說了剛剛在幼兒園發(fā)生的事情,他直接來了一句:“老母親才是不讓人放心的那個,需要魔法親親的那個。”
是的,我想要她給我一個吻,而她卻頭也不回的走了。這一刻,我意識到,孩子長大了,她有自己更廣闊的世界,去探索、去翱翔。她常常對我說:“媽媽,我長大了,我要去探險了”。而我,卻還想要把她緊緊的擁抱在懷里。
獨立,就是學會放手的過程。孩子自有其成長路徑,她有自己的世界。成長就是,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有負面情緒,生活并一定總是完美,但我們仍然積極的面對著。
3)相信老公,他有自己處理問題的方法
周末老公去公司值班,因為是值班,所以可以比平時早一點下班。我計劃著爸爸回來后,我們可以早點吃晚餐,然后一起去公園散步。
可是到了下班的時間,他還是沒有回來。于是,我打電話給他:“什么時間下班呀?”
得到的回復是:“一會兒就下班。”
可是,我們等到了平時吃飯的時間點,他還是沒回來。于是,我?guī)е畠合瘸粤送盹垼缓螵氉詭綐窍峦嫠!?/span>
晚上八點多鐘,他終于回來了,一問才知道他因為在公司刷完了一部劇,所以才回來的這么晚。面對他的回答,我只是笑著說知道了。
他卻尷尬的對我說:“我以為你會罵我,結果你什么都沒說,也沒怪我。”
我說:“我們是一家人,家人就是要互相包容和理解。我理解你。”
他說:“我就是覺得看電視太浪費時間了,就決定把這部劇快速刷完,以后再也不看了。”
說完,我們都笑了。彼此不需要太多的語言,也不需要太多的解釋,很多時候,一句話就夠了。因為一句話的背后,是彼此的信任和理解。
因為彼此信任,所以相信對方有能力去解決自己的事情。信任,就像是一座橋,使兩顆心慢慢靠近,共同經營起美好的家庭。
02
選擇做一個善良的人,心寬才能體胖
突然腦海里涌現出一句歌詞:“善良不是心變老,是淚在打轉還能微笑”。年少的時候,很喜歡這句歌詞,覺得有成熟的味道。生活從來不容易,有的人在生活的重壓下漸漸地失去本真,而有的人卻仿佛看透生活,保持單純的心性。
1)善待自己,是尊重的前提
當我中斷學習的時候,當我否定自己的時候,江武墨只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看似敲打,卻是滿滿的關心和引導。他在復盤中留言道:“稀稀拉拉的復盤,代表著什么呢?是放棄?是拖延?是否定?還是對自己的不尊重?”
當看到“尊重”這個詞,我的心瞬間揪了起來。我想到了讀書的時候,每當老師夸獎我,我就裝作漠不關心的樣子;上班的時候,每當領導看重我,我就感覺壓力山大,想要撂擔子;想到了父親,為了得到他的肯定而假裝很用過的讀書。
陳海賢在《家庭關系21講》里說到:“為什么會選擇拖延,因為這樣做對你有好處”。我想到了以前熬夜看書的日子,周末閉門不出的日子,不正是為了得到父母的一句認可嗎?
墨墨簡單的一句話,卻似一記重拳,擊中了我。我仿佛看到了曾經的自己,拒絕別人對我的認可,拒絕接納眼前的自己。這樣的行為就好像在說:“墨墨,我不尊重你;更不尊重我自己。”
可是,我搖搖頭,不,不是這樣,我尊重墨墨,但是我卻用行動把他往外推。本質是因為我缺乏對自我的正確認知,急著想要蛻變,以至于否定自己,生出許多的無力感。
江武墨常常說要堅持最小動作。堅持最小動作的意義是什么?不為自己找任何放棄的借口。即使跌倒了,也會重新站起來,因為內心的堅信,自己一定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當我內心所思所想,并為之努力和付出行動的時候,我會保持前進,接受現實,踏踏實實。
2)善待他人,是心胸寬廣的必要條件
每次帶女兒去早教中心的時候,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們之間聊兩句,就沒有話說了;家長們遇到老師也很少主動的深入溝通。好像大家都在避免溝通,仿佛陷入一聊就死的局面。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的對話,常常以自我為中心。想讓“我”成為話題的中心,希望自己能夠掌控對話。面對不熟悉的人,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我們可能會面臨被動的局面,無法掌控這場對話。于是大家出現了一致的逃避行為。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我們在與他人的溝通過程中,總是習慣性的把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放在第一位。話題過多的圍繞“我”來展開,或者是常常把話題拉回到“我”身上,以至于忽略了他人,以至于對方對我們的談話不感興趣,致使對話陷入僵局。
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本能的需要與他人相處。如何更好的與他人和諧共處,是我們一生需要學習的功課。所謂善待他人,是心中帶著愛意,真誠的與人交往。用心的傾聽對方,積極的回應對方。當他人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時,她們也會反饋給我們這種接納和理解。
總結一句話就是,你讓他人感到舒服,自己也會跟著舒服起來。
3)善待萬物,是敬畏之心的開始
8月份拿到之后,我就正式開始上路開車了。
從剛開始的小心謹慎,到慢慢熟悉后的逐漸加速,靈活變道。心里便不自覺驕傲起來:“我的車技怎么這么好。”
驕傲的情緒在心里慢慢滋生,于是忍不住抱怨前面的車子車速太慢、這輛車不按交規(guī)變道、那輛車不按交規(guī)使用轉向燈。在抱怨之后,對自己的車技更加的自信,于是更加大膽的開車。
一天,我像平常一樣行駛在馬路上,老公突然想去一個地方看看,于是我們重新導航,準備出發(fā)。此時正好行駛在最擁堵的市中心,導航卻提示需要掉頭行駛。面對不熟悉的道路,我打開左轉向燈準備掉頭,因為道路比較窄,不能一次轉向就成功倒車,只得轉換倒車檔,往后退一點,再繼續(xù)轉向。
這樣倒騰兩次之后,我成功的轉了彎。在我轉彎的過程中,馬路上前前后后停了很多車,但是卻沒有一個人按喇叭,催促我快點行駛。我的心態(tài)也從剛開始的揣揣不安,轉變成了滿滿的感動。
雖然只是一件小事情,卻看出了大家對于他人的包容和理解。想到了和女兒共讀繪本時,書里的一句話:“我相信,別人和我有同樣的感覺。我想要別人如何待我,那我首先會這樣對待別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次的事件讓我認識到,對于萬事萬物,都應該抱有敬畏之心。
敬畏是尊重的前提,謙虛是尊重的開始。
03
選擇做一個有界限的人,自律才能自由
江武墨說:“要分清自己的事,和別人的事。做好自己的事,不干涉他人的事。”
當我出現情緒波動的時候,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分清我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緒,這是我自己的事,還是他人的事。
當我試著抽絲剝繭般的搞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不僅邊界變得清晰,情緒得到平復,而且找到了更適合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1)尊重他人的決定,不干涉
9月份,因為參加妹妹的婚禮,我們回了老家。剛一回到老公土生土長的湖南,他的朋友們立刻組起了飯局,老公也心情愉悅的表示參加。
對于難得一見的朋友,他仿佛是有求必應,這不剛剛才一起吃完晚餐,又計劃著一起夜宵,頗有一種奮戰(zhàn)到天明的氣勢。因為這里吃的東西比較辣,老公一時不適應,這幾天也鬧起了肚子。
面對此刻的再一次邀約,我不只很擔心他的身體是否吃得消,也很想陪在他身邊,提醒他少喝一點酒,順便早早的開車帶他回去。于是,我選擇跟在他身邊。
我們一群人穿過馬路,沿著路邊往前走著,我突然拉著他停下來,并對他說:“我先回去了,你照顧好自己。”
他囑咐我慢點開車,就和朋友一起離開了。
那一刻,我心里莫名的坦然,我為自己做的決定感到開心。因為面對是否夜宵這件事,我清楚的分清了:哪個是我的事,哪個是老公的事。去不去和朋友一起夜宵是他的事,決定幾點回去也是他的事,而我能決定的是做好我的事:早點回家,陪孩子休息。
尊重,是尊重自己的決定,尊重對方的決定。尊重,就是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2)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抱怨
晚上哄睡的時候,當女兒再一次把燈打開,我的情緒瞬間要爆炸。心里無數次的問自己:只是哄睡而已,為什么這么難?于是忍不住對她抱怨說:“能不能保持安靜。““能不能不開燈。”
面對我的抱怨,女兒仿佛不為所動,依舊是想做什么做什么。她輕輕的一句“我還不想睡”讓我的情緒氣壓逐漸飆升。
當我嘗試控制自己的情緒,讓自己保持冷靜后,我開始思考:她的睡不著,源于她的貪玩,以及內心的不平靜。于是,我嘗試給她講一個安靜的故事,以此慢慢平復她的情緒,再給她提出適當的要求:睡前喝水、小便,聽完故事后,媽媽希望你能安靜的躺著睡覺。
雖然最終的結果一半失敗,一半成功,但卻讓女兒意識到了一點:睡覺了,就需要安靜地躺著。
當我不再去指責和抱怨,允許她開燈喝水、小便,她自己在做完這一套流程之后,反而能安靜地在我身邊躺下,逐漸進入夢鄉(xiāng)。
她行為的轉變,讓我意識到:只有無條件的接納她、理解她,并一起做出努力,才能讓事情朝著更加積極的方向轉變。此刻,我安靜的躺在她身邊,發(fā)出溫柔的語言,對她來說就是最好的行為示范。
教育,從來不需要高高在上的氣勢,需要的是長期的和風細雨般的堅持。
3)守住自己的底線,不過界
一次吃晚飯的時候,女兒把水吐到了我的肩膀上,然后用力的掐著我的肩膀。我轉過頭對她說:“這樣做不好,媽媽不希望你這樣做。當你用力掐我的時候,我感到很疼。”
可女兒卻好像沒聽到我的話一樣,繼續(xù)一邊朝我肩膀上吐水,看著我的衣服一點點濕掉,一邊捏著我的肩膀。于是,我把她從餐椅上抱下來,放到了沙發(fā)上。我對她說:“媽媽希望你能好好想一想自己的行為,剛剛那樣做對嗎?”
她看著我把她放到了沙發(fā)上,并轉身離開,突然哭著喊了起來:“我還沒吃飽呢”,就這樣在沙發(fā)上哇哇哇地大聲哭了起來。
聽到她的哭聲,我并沒有理她,而是繼續(xù)安靜地吃飯。沒一會兒,哭聲就消失了,她笑著跑了過來。看著她的笑臉,我問她:“你知不知道剛剛自己哪里做錯了。”
她回答說:“我不該吐媽媽,掐媽媽。”
看著餐桌上她吃的差不多的晚餐,我認識到她剛剛可能是吃飽了,所以才在餐椅上玩了起來。這一刻,我認識到,孩子犯錯、玩耍是天性,反復犯錯也是一種天性。
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可能覺得好玩,但是作為大人,我們有責任讓她認識到哪些行為是好的,是被允許的;哪些行為是不好的,是不被鼓勵的。
孩子做錯事不可怕,重點是我們面對錯誤的態(tài)度。當我溫柔而堅定的對她說出我的要求,孩子也會慢慢朝著美好的方向靠近。
作家林語堂曾經在書中這樣寫道:“你所想的是什么,就會決定你的態(tài)度,你的態(tài)度決定你的命運。”
注意力的焦點在哪里?決定了你如何做出選擇。于是,我選擇認真的生活,選擇做有助于自己成長的事情,選擇有利于他人的事情。每一次選擇,都是一次成長。在選擇做更有意義的事情之后,人生自會豐盈。
當我努力為自己的生活做出選擇,我想要成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尊重自己,善待他人。我感覺自己的心胸在慢慢的舒展開來,并開始吸納更多的新鮮空氣。
成長是什么?
成長是跌倒了再爬起來,是學會主動做選擇,是學著更好的作為一個人而活著。
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作為一個真正的人活著,就是學著做有意義的事;有意義的事,就是利于自己成長的事。哪怕是一件小事,也值得我們用心對待。
我是閃,那個跌倒了再爬起來的人,或許,未來的學習中,我還會跌倒,但我相信我一定會再次爬起來。
作者/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