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紀事1-30章概括(白洋淀紀事1-10章概括)
第1頁 作者介紹
孫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孫振海,后更名孫樹勛,筆名有孫犁、力編、縱耕、余而立、土豹、原平、林冬蘋、林冬平、蕓夫、孫蕓夫、耕堂、蕓齋、姜化、庸廬、時限等,河北安平人,中國現代作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創始人,歷任天津日報社副刊科副科長、報社編委,中國作協天津分會主席,中國作協第四屆顧問,第五、六屆名譽副主席,中國文聯榮譽委員。
1913年5月11日,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孫遙城村。1924年,跟隨父親前往安國縣城上高級小學,開始接觸到“五四”以后的文學作品。1937年冬,抗日戰爭爆發,孫犁加入抗戰工作,并編寫了《民族革命戰爭與戲劇》的小冊子,指導敵后的抗日宣傳工作。1944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和工作,1949年起,主編《天津日報》的《文藝周刊》,并擔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天津分會副主席等職。2002年7月11日6時,孫犁因病逝世,享年90歲。
1927年,孫犁在保定育德中學學習期間,以年幼想家,不愿遠離為由(保定距家鄉近200里),休學一年。同年,與本縣黃城王氏定婚,兩年后,遂與結婚。畢業后又去北平、保定等地謀事,直到1949年在天津工作后孫犁才把妻兒接到身邊,并為她取名“王小立”。
孫犁雖外表傲岸,對家人卻難掩其真情,雖然工作很辛苦,常常熬夜寫作到凌晨一兩點,晚上路過老母親的屋子,都推門進去看看是否蓋好被子。老母親愛吃魚,孫犁就專揀中段兒往她碗里夾。他與農村妻子伉儷情深,雖然二人文化差距巨大,卻一生恩愛,相攜相扶。
孫犁寫過,母親和妻子是他文學語言的源泉。正是質樸的勞動婦女的美德,奠定了他早期作品的基調,使他進入繁華的城市后,還聯結冀中平原的地氣,孫犁曾用過筆名“石紡”,是大女兒曾經工作的廠名簡稱,也用過“紀普”,“普”是他早喪的愛子名字。孫犁有三女一男四個孩子,孫曉玲是他最小的女兒。孫曉玲生活在天津,曾任職于郵電系統。孫犁的孫子是孫瑜,外孫女是張璇,均為天津市的新聞工作者。
2002年7月11日,孫犁逝世后,河北省安新縣人民政府在白洋淀荷花大觀園修建了孫犁紀念館。紀念館為三合院仿古建筑,坐北朝南,正門中間掛著詩人賀敬之題寫的"孫犁紀念館"牌匾,紀念館南端為六柱木制碑亭,正面兩柱有孫犁撰寫的楹聯"夢中屢迷還鄉路,愈知晚途念桑梓",碑亭中間為漢白玉石碑,正面書"荷花淀派創立者孫犁"。中軸線上建有木制牌樓,孫犁所書"大道低回"牌匾掛牌樓中央。牌樓和展廳之間是孫犁呈坐姿、高3.3米的漢白玉雕像。孫犁紀念館正房為主展廳,分七個部分,展示了他的生平與創作。
第2頁 內容概要
小說通過白洋淀水上游擊戰的一個側面,生動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戰斗中的生活,尤其是集中展示了人民在戰爭中顯現出來的美好心靈、堅強品質和高尚情操。
小說以水生向妻子述說自己報名參軍的事開篇,著重描寫了水生嫂依依不舍的心情。接著主要寫水生嫂送走丈夫之后,與四位婦女同往戰地探望丈夫,途中碰到日寇的大船,在日寇的追趕下,水生嫂等躲進荷花淀,在游擊隊的巧妙接應下殲滅了敵人,她們在勝利的歡笑中見到了自己的丈夫。尾聲寫水生嫂們也建立起自己的武裝,在荷花淀里抗擊敵人,保衛家鄉。
作品以這些平凡的生活片斷,生動展現了在斗爭生活中鍛煉成長的白洋淀地區勞動婦女的嶄新精神風貌,熱情歌頌了抗日軍民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樂觀主義精神。作品以簡潔的筆法勾勒了農村青年干部水生大公無私、勇敢堅定的高貴品格,而以大量筆墨刻畫了水生嫂們的動人形象。
作品細膩而生動地描寫了她們樸實、勤勞、深明大義、爽朗明快的性格特征。特別寫出了在她們多姿多彩、溫柔嫻靜的外貌下蘊含著的堅韌頑強的不屈斗志,突出表現了這些普通勞動婦女平凡之中的偉大與崇高。作品對水生嫂月下織席的那段精彩描寫,就是體現這種性格的典型細節。對年輕婦女形象的成功塑造,不僅是《荷花淀》,也是孫犁整個創作的重要特色。
《荷花淀》不僅是孫犁的重要代表作,也被稱作是整個“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在現當代文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也是中學語文課本的重點保留篇目之一。
第3頁 寫作背景
《荷花淀》是孫犁的代表作之一。選自孫犁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全文充滿詩意,被稱為“詩體小說”。在激烈殘酷的抗日戰爭里,一個關系著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說選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現農村婦女既溫柔多情,又堅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著重刻劃了水生嫂等一群青年婦女的形象。
作品發表后,在文藝界影響很大,許多作家都研究和學習其寫作技巧和藝術風格,不久就形成了一個文學流派—,即“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有劉紹棠、叢維熙、韓映山等。以孫犁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趙樹理為首的“山藥蛋派”,是我國現代文學后期最有影響而又各具千秋的兩大文學流派。
人物介紹
水生嫂:女主人公,她是一個傳統、善良的農村家庭婦女,盡心盡力地支撐家庭,不讓丈夫有后顧之憂。得知丈夫要離家參軍,她雖然心里為難,但還是支持丈夫的選擇。對戰爭的親身感受,使她對丈夫的抗戰事業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于是她也投身到抗戰的行列中,直接參加保家衛國的神圣事業
水生:男主人公,是眾多抗日人民的一個縮影。 為抗日奉獻一切,不顧個人生死,有著一種 樂觀向上的革命精神。
第4頁 讀者評論
1、讀孫犁的《荷花淀》,感觸最深的,首先一定要是中國人。是中國人才能明白當年被蒙羞的恥辱;是中國人才會了解當年的英勇;是中國人才會懂得今日的來自不易。
2、《荷花淀》生動形象的再現了中國樸實的農民與日本侵略者之間的生死殊搏。從一個個字中展現出中國農民的樸實和英勇,同時也從側面烘托出的兇狠和殘暴。
3、中國現代作家茅盾評:“孫犁有自己的一貫的風格。他是那種布衣簡食、淡泊明志的作家。他選定了清貧的作家之路,并始終如一地持守一個作家的良知?!?/span>
4、中國當代作家鐵凝評:“孫犁先生高尚的文學品貌在文壇永存,孫犁先生對文學晚輩至誠的關愛我將銘記終生……這位作家獨樹一幟的價值,將在以后的歲月中越發顯現出來,孫犁先生對年輕一代作家的影響和滲透力,是不會消失的,不會泯滅的,相反,它將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更加凸現出來。”
第5頁 名言佳句
1、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
2、這風從南面吹過來,從稻秧上葦尖吹過來。水面沒有一只船,水像無邊的跳蕩的水銀。
3、幾個青年婦女把掉在水里又撈出來的小包裹,丟給了他們,戰士們的三只小船就奔著東南方向,箭一樣飛去了.
4、她們從小跟這小船打交道,駛起來,就像織布穿梭,縫衣透針一般快。
5、每年蘆花飄~飛葦葉黃的時候,全淀的蘆葦收割,垛起垛來,在白洋淀周圍的廣場上,就成了一條葦子的長城。
6、順手從水里撈上一棵菱角來,菱角還很嫩很小,乳白色。順手又丟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穩穩浮在水面上生長去了。
(未完待續)
(文中圖片、資料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刪除。在此,感謝提供者)原創不易,敬請關注,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