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的春江晚景—張九齡的春江晚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站在詩人的視角,還原詩歌的畫面
《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此詩如何理解著記憶呢?
作品創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蘇軾于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為惠崇所繪的《春江晚景》兩幅所寫的題畫詩,今天先解讀第一首。
全文通篇翻譯: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游到江河里來了。
逐句深度鑒賞:
第一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描繪了桃花初放的景象。竹林外的三兩枝桃花,粉嫩欲滴,猶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畫。通過這一景象,作者營造出一種靜謐、清新的氛圍,為整首詩的開頭定下了基調。
第二句“春江水暖鴨先知”,傳達出春天的氣息和生命的活力。春江水暖,鴨子最先感知到這種變化。它們嬉戲于水中,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充滿了生機和活力。這一景象通過“鴨先知”的比喻,表達出春天給人們帶來的新鮮感和生命的活力,富有哲理和啟示意義。
第三句“蔞蒿滿地蘆芽短”,描繪了大地回春的景象。蔞蒿和蘆芽是春天的代表性植物,它們在大地上繁茂生長,象征著生命的復蘇和萬物的生長。通過這一景象,作者展示了春天的力量和美好,為整首詩增添了生動的色彩。
第四句“正是河豚欲上時”,引入了河豚這一特殊的元素,使整首詩更加生動有趣。河豚是季節性回游的魚類,它們會隨著季節的變化從海洋回到江河里。通過這一元素的引入,作者巧妙地描繪了季節的變化和生命的循環,使整首詩更加深刻和生動。
整首詩通過細致入微的描繪和生動有趣的元素引入,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和對生命的感悟。它以自然景象為背景,借助桃花、鴨子、蔞蒿、蘆芽和河豚等元素,展示了春天的力量和美好,讓讀者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和生命的價值。同時,通過哲理和啟示的蘊含,引導讀者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蘇軾的人生經歷豐富多彩,他出生在眉州眉山,22歲進士及第后步入仕途,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外放,后又被召回朝廷,擔任過翰林學士等職務。他的一生中多次遭遇貶謫和流放,遍歷各地,接觸了不同的人文風貌和山水景觀,也讓他創作出了許多優美的詩文。
蘇軾在政治上主張革新,反對北宋中期興起的“新法”,認為新法導致社會混亂,多次上書反對。他還在徐州等地任地方官時,為百姓謀利,改革當地弊政。他的這些政治理念和行動,體現了他對社會和民生的關注和擔當。
在文學藝術方面,蘇軾是北宋文壇的領袖之一,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文著述宏富,縱橫恣肆,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善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寒食帖》《瀟湘竹石圖》《枯木怪石圖》等。
蘇軾的人生經歷展現了一位杰出文化人的風采,他不僅在政治上有作為,也在文學藝術領域創造了卓越的成就。他的作品和思想流傳至今,對后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景”字飛花令
景物皆難駐,傷春復怨秋。
景淡花初落,寒生海上潮。
景夕殘霞落,秋寒細雨晴。
景好身還健,天晴路又乾。
景純過官舍,走馬不曾下。
景陽樓下花鈿鏡,玄武湖邊錦繡旗。
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
景物詩人見即誇,豈憐高韻說紅茶。
景勝銀釭香比蘭,一條白玉偪人寒。
景帝龍髯消息斷,異香空見李夫人。
景命還將伯益傳,九川功大若為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