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的春天作者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寂靜的春天提出
學校給老師們提供了幾個書目,讓老師們自主選擇一個作為課外閱讀書籍,由學校出錢購買后下發(fā)——對這件事我舉雙手贊成,因為這可以促進改變老師們單一的閱讀習慣,使老師們開闊視野提高境界,并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們的精神格局。
這就是我手頭上這本《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的來歷,是日本教授佐藤學的作品。我為什么選這本書?秘密就在于它的書名感覺像一本小說,如同《靜靜的頓河》、《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寂靜的春天》一樣,應該可讀性比較強,而不僅僅是枯燥的教育理論和說教。
我的感覺具有大眾化和普遍性。作者佐藤學本人也認為該書在中國教育類圖書中銷量長期位居前列的秘密,就在于其中文版的書名——這是2014年版的作者新序中提及的。
當我閱讀了本書后,作者語言的樸實易懂、課例的深刻務實、樣本的全面翔實,令人相見恨晚——其可讀性也完全對得起書名。
當然,本書畢竟是教育類學術作品,最終落腳點還在教育教學上。那么,作者所說的課堂改變具體指的是哪些呢?我認為,作者的核心觀點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應該向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轉(zhuǎn)變——當然,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難免理解有不到位甚至偏差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佐藤學認為,教學是由學生、教師、教材和學習環(huán)境四個要素構(gòu)成的,它們應該相互作用,學習才能夠得以發(fā)展。而傳統(tǒng)的以學生為主體,往往把教學的著眼點都集中了學生這一單一要素上,忽視了其他要素的重要性。
如何改呢?佐藤學認為,課堂學習的本質(zhì)是在教師的介入下,學生自立又合作進行的一項活動。具體地說,老師負責組織、布置和指導學習任務,學生可以通過小組活動、與同伴交流和分享,將自己理解的東西用作品表現(xiàn)公布出來,經(jīng)過矯正后再返回到個體——輸入和輸出交替進行——顯然,課堂應該以學為中心。
而以學為中心的關鍵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學生,他們能否有效地組織起小組討論和實現(xiàn)共同成長?這可能需要調(diào)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與對人對物的冷漠做斗爭——要作長期的、反反復復的努力;
另一方面是教師,佐藤學形象地把教師的課堂活動歸為服裝剪裁與交響樂團兩類。第一類對應的是每個學生的個性解答,作業(yè)是重要載體;第二類是讓學生的各種看法和想法實現(xiàn)相互碰撞,以實現(xiàn)回響共鳴的活動,其中,教師不僅要重視雙向交流,更要傾聽和重視異向交往。
所謂的異向交往,就是學生的思路與教師的思路岔開了,是老師難以了解的發(fā)言,特別容易被忽視。這就要求教師精心備課、思路開闊,對不同的思路的話語要敏感,防止教學變得膚淺和單薄,也防止交往只停留在表面上。
作者還著重提到了教師應該提高自己的課堂傾聽能力——對這一點我高度認可。在教學實踐中,我本人或者不僅僅是我,特別重視被提問同學的發(fā)言,以便順利地完成后續(xù)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而忽視了沉默的大多數(shù)——佐藤學認為,你只要仔細的傾聽,包括觀察每個學生的表情和姿態(tài),就會發(fā)現(xiàn)不同的觀點、想法和問題。當然,這些聲音也可能是模糊的多義的意見,卻是教學中價值最高的,也能使課堂言語表現(xiàn)變得更加豐富起來!
教師的傾聽姿態(tài)應是慎重的、禮貌的、全面的——傾聽他們有聲的和無聲的語言;多反省自己的講話方式,少責備學生的聽講態(tài)度;不僅聽學生發(fā)言的內(nèi)容,還要聽其發(fā)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力求與他們心心相印!
最后,用該書中的一句話結(jié)束本文:“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著完全相同的氣息,或者有著完全轉(zhuǎn)相同的問題”——共勉!